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
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女子?顺着溪流濯洗她那白皙的小脚。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溪中美人就像那云中的明月,远隔千里可望而不可得。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15可怜谁家妇?缘流洒(xǐ)素足。
东阳溪,即东阳江(今金华江),流经今浙江东阳、金华一带。可怜:可爱。洒:通“洗”。
明月在云间,迢(tiáo)迢不可得。
迢迢:高远。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15这首诗是男的唱给女的听。
“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意思是: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妇人?就着这河流洗她那白皙的脚。“素足”,这是极富刺激性的意象。古代妇女手足很少裸露,因此“素足”与“素手”、“皓腕”在古代诗文中常成为女性形体美的表征,成为引发男子性意识的触媒。南朝宋代一首民歌就这样写道:“揽裳踱,跣把丝织履,故交白足露”(《读曲歌》,大意为:撩起裙子在徘徊,赤脚手拿丝织鞋,有意教白足露出来)。后来李白也一再在诗中写道:“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越女词》其一)“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浣纱石上女》)还要提起的,谢灵运和李白描写的都是越女,而越女向被认为是少见的美、少见的白(杜甫《壮游》有“越女天下白”之句),同时越中的山水又是少见的秀异,越女在这样的江水中洗“素足”,该叫少年船工如何地神魂颠倒啊。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由素足的白联想到“明月”的明,然后又以明月代指洗足妇,明月高高出没于云间,是那样引人注目、撩人思绪,但可望不可即啊。“迢迢不可得”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爱慕却不可得的焦急心情。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99-700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
刚刚停下陆路车马,举棹湖上游览开始。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涟漪丛生繁波荡漾,远方群山错落耸立。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村落稀疏野趣丛生,绵延不绝白云升起。
登陟苦跋涉,䁹盼乐心耳。
登临高山苦于跋涉,观赏风景乐在心里。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尽情游玩定有终时,而我兴味无时可止。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143轨息陆途初,枻(yì)鼓川路始。
息:停止枻:桨鼓:摇动。
涟(lián)漪(yī)繁波漾,参差层峰峙(zhì)。
涟漪:细小的波纹参差:错落不齐。峙:耸立。
萧疏野趣生,逶(wēi)迤(yí)白云起。
萧疏:稀疏逶迤(: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登陟(zhì)苦跋涉,䁹(bì)盼乐心耳。
陟:登高。䁹盼:泛指观赏风景。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竭:完,尽已:停止,完毕。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143诗的首二句,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从驱车,暗示诗人是长途跋涉而来;车一停就划船,又显示出诗人游兴甚浓,好山好水吸引着他,使他迫不及待。起句简炼清峭,于叙述中见情致。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涟漪繁波漾”,写湖水浩渺,清波荡漾;“参差层峰峙”,写湖上峰峦迭翠,错落有致;“萧疏野趣生”,写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逶迤白云起”,写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这里是采取“大写意”的笔法,诗人抓住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选用“涟漪”、“参差”、“萧疏”、“逶迤”等富有动感等形容词,略加点染,用以显示客观景物内在的情韵。读这样的诗,使人如观米家山水画,从近处局部看,只有几个墨点,似乎用笔甚草草,但从远处整体看,则景物粲然,满纸云烟。
诗的后四句即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诗人徜徉于此佳山丽水之中,触景生情。“登陟苦跋涉”,此句与开头“轨息陆涂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䁹盻乐心耳”,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经过“跋涉”苦,方得“䁹盻”乐;乐从苦来。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
该诗写得很洗炼。短短五十个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诗中不论是叙述、描景还是议论,都含蕴着诗人独特感受到的情趣和韵味,故耐人品赏,发人深思。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井然有序,造句清秀俊逸,也增添了艺术光彩,使全诗显得玲珑剔透,清新可爱。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386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参考资料:
1、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122、 张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3、 彭振刚.《钟山风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1-124、 林之亭,朱梅福.《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合肥:黄山书社,2010:2225、 曹鼎.《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326、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13417、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38、 周期政.《古诗英华解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96戚(qī)戚苦无悰(cóng),携手共行乐。
戚戚:忧愁的样子。悰:快乐。行乐:游玩。
寻云陟(zhì)累榭(xiè),随山望菌阁。
寻云:追寻云霞的踪迹,指登高。陟:登,上。累榭:重重叠叠的楼阁。榭,台上有屋叫榭。随山:顺着山势。菌阁:华美的楼阁。
远树暧(ài)阡(qiān)阡,生烟纷漠漠。
暧:昏暗,不明晰。阡阡:同“芊芊”,茂盛的样子。生烟:指新生之烟。漠漠:弥漫,散布。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荷:荷花。余花:残余的花朵。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不对:不面对着,这里指不饮酒。芳春酒:芳香的春酒,这里指美酒。青山郭:靠近青山的城郭。郭,外城。
参考资料:
1、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122、 张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3、 彭振刚.《钟山风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1-124、 林之亭,朱梅福.《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合肥:黄山书社,2010:2225、 曹鼎.《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326、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13417、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38、 周期政.《古诗英华解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96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参考资料:
1、 王钟陵.《古诗词鉴赏》.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82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与万物同化心无厌倦,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恨今人情志不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刘心明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4-68页2、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二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526页朝旦发阳崖,景落憩(qì)阴峰。
南山:指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的突山、石门山一带。北山:相对南山而言,指今浙江省上虞市南的东山一带。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景:日光,这里指太阳。憩:休息。阴峰:北山。
舍舟眺(tiào)迥(jiǒng)渚(zhǔ),停策倚茂松。
眺:远望。迥:远。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yǎo)窕(tiǎo),环洲亦玲珑。
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miǎo),仰聆大壑淙(cóng)。
杪:树梢。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xī)绝踪。
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解作:雷雨大作。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huáng)苞绿箨(tuò),新蒲含紫茸(róng)。
篁:竹子。苞:包裹。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juàn)弥(mí)重。
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览物:观赏景物。眷:留恋。弥:更。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去人:隐逸之人。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刘心明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4-68页2、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二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526页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 “侧径’’既弯曲细小,便以“窈窕”昵称, “环洲”在湖水的波光潋滟中愈觉高低明灭、娇小别致,故冠之以“玲珑”。然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改变视觉角度,从听,闻两个侧面写景抒情,“俯视”是参天的乔木,反映出诗人是憩息于阴峰之上,故有俯视乔木的奇笔;“仰聆”是山间大壑中的波声,群岩叠嶂,谷中水流与怪石相搏,在万壑之问激起万千优美的回响。下句“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是对上文的承接。“石横”是指分水岭,水因之分流,这是沟壑中流水声响变化万千的原因;“林密”是对上文“茂松’’的照应,而“蹊绝踪"也正是因为“侧径既窈窕’’之故。谢灵运直睹除沅的风光,当他陷入路绝之境无法更向上攀登时,才会觉得情怀得到畅快的抒泄。只有到了险峰之巅可以栖迟的地方,他才能纵目四顾,饱览周围的景物。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是用典,是据《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仿改,天地变化,乾坤交泰,造物主使万物丰容繁盛。接下来,用工笔重彩绘出一幅山水图:新竹长出嫩绿的苞芽,芦蒲的初蕊绽出紫色的茸毛。沙鸥在春水江岸嬉戏,美丽的飞禽在和风中上下颓飞。诗人以客观的笔触刻画山水景物,使之历历如在目前。面对这秀丽的大自然,只有与万物同化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以致贪欲无厌。但是对景难排,眷恋人间之美的情感愈加强烈。由于诗人厌倦世态,宁愿离开喧嚣的人境,独处于此深山之中,唯恨憾的是没有古代贤人青甚与同游。既然已是孤居独游,一味伤感而嗟叹便大可不必。这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92页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 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 鹦鹉想: 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 就离开了。好几个月后, 山中起大火, 鹦鹉远远地看见, 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 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 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 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有鹦(yīng)鹉(wǔ)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zhé)相爱。鹦鹉自念,禽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集:栖息 ,停留。念:想。皆:都。去:离开 。然何足道也:但是怎么能够灭火呢?足:能够。然:但是,然而。侨居:寄居,寄住。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见:看见 。
天神言:“汝(rǔ)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qiáo)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虽:即使 。是:这 。善:好的。尝:曾经。皆:都 。对:答。即:就。他山:别的山头。相:互相。相爱:喜欢它。遥:远远地。足:值得 。汝:你。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嘉:赞美,嘉奖。为:给……做事。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2.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
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5.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6.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亲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会收获更多。
7动物也有灵性,它们就像人一样,也是通感情的,所以我一向都尊重每一个生命.总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它们的眼下,而它们对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一次又一次的忍让.其实它们才是自然中最伟大的,而并非人类最伟大.
8 有时候人会被感官所迷惑,但动物却很少出现这中情况.因为它们真正的用上了心去感受世界,用真心去爱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所以"神"才会被它们所感动,所以大自然报复的往往也只是不爱护它的人类...
9.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究竟是对是错,是过错还是真的让大自然觉得幸福...
10.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