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参考资料:
1、 许梿.六朝文洁全译(修订版).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17-18页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jì)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luó)。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芰荷:出水荷叶。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素实:白色的莲籽。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zǎo)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jiàn)。菊泽未反,梧台迥(jiǒng)见,荇(xìng)湿沾衫,菱长绕钏(chuàn)。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妖童:俊俏少年。媛女:美女。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鷁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徐:缓缓。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櫂: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素:白绢。迁延:拖延。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敛裾: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裾:衣襟。兰桡:兰木做的船楫。罗袸:绫罗垫子。袸:同“荐”,垫子。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反:同“返”。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迥:远。荇:荇菜,水草名。菱:水生草本植物。钏:臂环。柏舟:柏木做的船只。容与:闲暇自得貌。江渚:江边陆地。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荐:进献。袭:衣上加衣。荚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参考资料:
1、 许梿.六朝文洁全译(修订版).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17-18页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
“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最后一层,为五言六句小歌一阕,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浑沌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错觉感受: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
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读者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
赋,在东晋经过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呈崭新气象,到了梁代,赋风有所变化,文体以华美繁复著称,这篇文章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56-757页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羁(jī)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tiào)。
羁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积:聚集。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tuān),徒旅苦奔峭(qiào)。
逝湍: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chán)湲(yuán),日落山照曜(yào)。
潺湲:水流的样子。日落:日光下射。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悼:感伤。迁斥:被贬滴、斥逐。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qiào)。
秉:掌握,把持。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岂屑(xiè):哪顾,不管。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诮: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lài),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想属(zhǔ):联想。任公:任国公子。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这中间也有跳跃。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可见当训水流急貌。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吏部:指谢脁,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文峰:即词峰。峰,一作锋。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金石:指钟磬等乐器。谐:和谐。思:才思。风云:形容高超。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陵霜质:指谢脁不畏强暴的品质。人事:指新陈代谢、生死存亡的现象。
尺璧(bì)尔何冤,一旦同丘壤(rǎng)。
尺璧:径尺之璧。指谢脁是稀有的人才。
这首诗以诗的形式,正确评价了谢脁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对这位文坛奇才过早地死于非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感伤。诗人沈约雅爱谢脁的五言诗,他经常赞叹:“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此诗前四句就是这一高度评价的具体化。诗人沈约认为,谢脁才华杰出,荦荦独占文坛鳌头,具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其诗之“调”与“思”都与众不同。诗思高华,追风逐云,灵秀而飘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诗的铿锵音调,优雅动听,都堪与音乐之声媲美,犹令人赏心惬意。这里的“调”,已不仅仅是指诗的自然音节,也兼指沈约、谢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诗的人工音律,即声律。诗人沈约醉心于追求诗的声律之美,他著《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谢脁、王融等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把沈约的声律说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风靡一时的“永明体”。沈约和谢脁都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而“永明体”实际上成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桥梁。由此可见,在对诗的“调”的认识与追求上,他们是灵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约这里称赞谢脁诗“调与金石谐”,确是知音之评。
后四句对谢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约这里先盛赞谢脁品质高洁,接着一曰“忽随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随”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意味,暗示谢脁是死于非命;二曰尺璧之质而与丘壤同污,埋没于地下,实在可叹可惜。这样,诗人便在这里着意造成了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由此发抒出对谢脁不幸遭际的无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发露,溢于言表。
爱其美才而悲其横死,是此诗的主旋律。全诗评骘公允,不谀不贬,因而成为品评谢脁的千古不易之辞;真情率意,不假雕饰,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怀友的传诵之作。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fú)绎(yì)。
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登歌:升堂奏歌。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收杞(qǐ)梓(zǐ)饶,曾非羽人宅。
徒:空白。收:接纳,聚集。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饶:丰饶。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景蔼云扃(jiōng),沾光扈(hù)龙策。
罗:列。景:日光。蔼:云气升腾。云扃:犹云扉。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乘:登。穷:寻求到尽头。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含啸对雾岑(cén),延萝倚峰壁。
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岑:小而高的山。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延:及,援。萝:女萝。倚:靠着。
青冥(míng)摇烟树,穹(qióng)跨负天石。
冥:昏暗。青冥:青色的天空。穹:高耸。跨:渡。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灭:灭绝。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抱星汉,乳窦(dòu)通海碧。
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抱:围抱。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乳窦:石乳洞穴。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驾鸿人,岩栖(qī)咀(jǔ)丹客。
谷馆:山谷中寓居着。鸿:鸿鹄,高飞之鸟。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咀:含味,这里指服食。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殊物:异物。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dùn)精魄。
高世:盛世。伏:藏匿,隐伏。音华:音声。绵古:远古。遁:潜隐。精魄:魂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dí)。
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参差:高低远近。觌:见。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bó)。
惭:惭愧。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奉:进献。毫帛:毛笔绢帛。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萝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萝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萝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萝萝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萝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萝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萝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萝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萝林交响曲。作者铺写萝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萝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萝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萝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萝”,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萝林。而萝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