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风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7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5-387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tán)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lóng)。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檀:浅绛色。帘栊:窗帘与窗牖。欲暮:即将逝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7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5-387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8-2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风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注释
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檀(tán):浅绛色。
帘栊(lóng):窗帘与窗牖。
欲暮:即将逝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7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5-3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8-2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炯

欧阳炯

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4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上行杯·落梅着雨消残粉

: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重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雨一过,梅花落满地,形残色消,天空阴云层层,地上烟霭袅袅,寒食节已经临近。罗幕遮挡了香雾,透过柳烟,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从彩色画墙里传出。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黛眉如山峰倒立,凤样的金钗横卧发髻间,春天来了,柳絮纷飞入室,人也疲倦困顿。与心爱之人在梦中想会,只有那满庭的花卉与明月知晓。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mù)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

春山颠(diān)倒钗(chāi)横凤,飞絮(xù)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春山: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烟雾笼罩着树林,柳树垂着嫩黄的细枝;春风吹起花朵的根蒂,连红梅也在不断凋零。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风光明秀,引起了女子无限的闺阁怨情,她空虚无聊,行坐不安,秀丽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dì)雪梅残。
嫩黄:指柳色。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蒂:根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残:凋零。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cuán)
“光景”句:意思是风光明秀,而引起了无限的闺阁怨情。光景,风光景色。闺阁:代指女子。行行坐坐:空虚无聊,行坐不安。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攒:聚集,这里指皱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

: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觉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北山的梅枝冒着严寒肆意绽放,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着绿波。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各种花卉依次开放接连不断,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切莫为春天感伤而紧蹙黛眉。

雪云乍(zhà)变春云簇(cù),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pǔ)波纹如酒绿。
纵目:放眼远眺。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dài)(cù)
芳菲:指花草。次第:依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
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珍簟对欹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欲凭危槛恨偏长。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雨停以后,荷花和菱花飘散出浓浓的香气,岸边的垂柳上有蝉在鸣叫。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旧处的池塘空有美好的景物,没有遇见神女,楚襄王又在何处做梦呢?

珍簟对欹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鸳鸯枕头在竹席上相互倾斜地摆放着,已经冰冷;来到这里,气氛昏暗,让人满心凄凉。

欲凭危槛恨偏长。
想要靠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望,心中的悔恨偏偏却又很长。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荷花上面点缀着露水,好像美人脸上流汗的模样。

雨停荷芰(jì)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荷芰:荷花和菱花。芰,菱。逗:招引,带来。噪:指蝉鸣叫。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物华:美好的景物。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珍簟(diàn)对欹(qī)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簟:竹席。欹:歪斜,倾斜。鸳枕:即鸳鸯枕,男女共用的枕头,共有一对。尘暗:气氛昏暗。

欲凭危槛(jiàn)恨偏长。
凭:靠,靠着。危槛:高楼上的栏杆。危,高耸的样子。

藕花珠缀(zhuì),犹似汗凝妆。
缀:点缀。犹似,好似。犹与若、似意同,作同义词叠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珍贵稀有的仙树种植在后宫庭前,瑶草布满了室内镜边。去年的花树依然生机勃勃,繁花锦枝,又在今年的月圆之夜竞相开放,香气袭人。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化!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后庭:指后宫。瑶草:《遗山乐府》中作“瑶华”。指传说中的香草。偏:偏倚,偏失,指变化。和月和花:《花草粹编》、《遗山乐府》中均作“和花和月”。和,共,同。教,令,使得。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情。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却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这种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去年”和“今年”都是虚指,写美好的生活画面,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使美好的事物转变,“花不老”并不是真的花从不凋谢,而是在人眼中永不凋谢;“月又圆”也不是今日才圆,而是未见缺,只见圆。这里的描写,以心理真实去刻画生活真实,用情感真实塑造了艺术真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后三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把过去的感受化成独特的人生期待和追求,他希望能真的象自己想象的那样,花不凋、月常圆,人也和花和月一样,青春永驻、幸福常在。

  应该说,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春怨秋闺词很多都有对人生的感叹和希望,但有如这首词一样热切的企盼和依恋的情绪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那时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这首词篇幅短小,但所指极大,语言明白如话,但字字寓有深意,通俗中见别致,白描中见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文思言词的较高功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