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9-10页 .岸阔樯(qiáng)稀波渺茫,独凭危槛(jiàn)思何长。
河:黄河。凭:靠。危,高。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萧萧:风声。危槛:高高的栏杆。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9-10页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参考资料:
1、 张鸣 (合著者).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P1362、 陶本一,范守纲等.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语文 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四版,2014年5月第4次印刷:128 页脚注解4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张鸣 (合著者).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P1362、 陶本一,范守纲等.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语文 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四版,2014年5月第4次印刷:128 页脚注解4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姚学贤.读两首《咏柳》诗.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P10
)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黄昏时分,独坐江边痛饮。初雪放晴,仍是寒意阵阵。山中驿站显得格外凄凉冷清,烛光昏暗,一人独睡进梦境。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心爱的人又寄来新的书信,哪里忍心再回顾往日相聚时的美好时光?当年同卧南楼,梦醒时见身边的她黑发似云。
参考资料:
1、 喻朝刚,周航主编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43页2、 人民文学出版.《中国古典词曲 》 :人民文学出版,1995:118页3、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 》 :凤凰出版社, 2011:289页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lǐn)。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江头:江边。乍雪:初雪。凛:寒冷。
鸳(yuān)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zhěn)。
鸳机:织鸳鸯锦的织机。锦:为裁锦作书。不堪:不忍。重省:回顾。梦破:梦醒。南楼:武汉南城楼。指所思念的女子 。绿云:指女子乌黑的头发。
参考资料:
1、 喻朝刚,周航主编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43页2、 人民文学出版.《中国古典词曲 》 :人民文学出版,1995:118页3、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 》 :凤凰出版社, 2011:289页上片写在这里留宿的情况,“江头日暮痛饮”,直赋其事,可见词人心中的不快。“痛饮”是排遣愁绪的意思。“乍雪晴犹凛”,衬写其景。斜光照积雪,愈见其寒,由此雪后清寒正映出心境之寒。
“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由日暮写到夜宿,“凄凉”二字写出了词人独宿的滋味“灯昏”更可以看出词人的凄凉、寂寞。古驿孤灯,是旅中孤栖的典型的氛围,不少诗人词客都曾这样描写。白居易写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邯郸冬至夜思家》);秦观写过:“……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如梦令》)。此词亦复如此,而且此处“灯昏”与前面日暮雪白映照,更带有一层悲哀的色调。上片四句似信手掂来其实在层次、情景的组织上是很新巧的。
下片“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句中“鸳机”,是一种织具。此句引用了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诗寄赠其夫窦滔的故事,意思是自己心爱的人新近又寄来了书信。“往事”,指当初欢快相聚的时候“不堪重省”者有二,一是山长水阔难以重聚,二是此时凄清想起往日的温暖,更是难耐。
后一种意味更切此时的“不堪”。虽则不堪,心偏向往,回避不了:“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这就是“往事”中的一事,当年同卧南楼,梦醒时见身边的她“绿云堆一枕”。“绿云”指的是女子秀美的鬓发,“堆”,形容头发蓬松、茂密之状这使人想起“鬓云欲度香腮雪”、“绿窗残梦迷”温庭筠《菩萨蛮》的句子,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态啊!独宿的凄凉,使他想起往事;想起这件往事,可能加重了他的凄凉感,也可能使他的凄凉感在往事的玩味中消减,这就是人情的微妙处。“梦破”自是当年情事,读者也不妨将之与此时联系起来,当年的情事如果发生在此时,不同样是温馨一梦吗?今梦、昔梦连成一片,词家恍惚之笔,十分难得。赵翼云:放翁诗“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瓯北诗话》),此词也是这样。
此词当写羁旅愁思,将艳情打并进去,正显出愁思的深切温厚,宋词中如此表现颇为常见。下片所思人事,当有所源。同年春末词人由夔州调往南郑时经过此地曾写有《蝶恋花·离小益作》: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螟,凭高望断南楼信。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南楼信”云云亦是思念“南楼”女子,此女子是谁,现在已难以确考了有人认为此词是比兴之作,“‘梦破’是说的幻梦应该是指由陇右进军长安,收复失地这一梦想(的破灭,从表现看来,这里全写的男女之情,当日的欢爱,……可是现在恩情断了,‘鸳机新寄断锦’,更没有挽回的余地。陆游在这个境界里,感到无限的凄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陆游》,参见《词学研究论文集·陆游的词》)这样的解说恐怕并不是词的本意。如果说,陆游由于从军南郑的失意,加深了心头的抑郁,使得他“在这个境界里”,更“感到无限的凄凉”,羁愁中渗进了政治失意的意绪,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若字牵句合以求比兴,那就显得太机械了。至于以陆游此次是携眷同行为据,证实此词是“假托闺情写他自己政治心情”,那恐怕与文学创作规律及古人感情生活方式都相距甚远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7-1378页
)
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穿戴好破旧衣帽去凤山游玩,凤凰飞走后只剩一个空台和古丘。
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
头发花白仍客居他乡一直游荡,所以深秋看到菊花就会想念起故乡的秋天。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南隐隐流。
渭水以北的天空荒茫无际,旴水(抚河)以南的江水蜿蜒隐约。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我刚要伤感你就让我不要忧愁,人生何处才是我的归处?
裹(guǒ)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白发去能今日客,黄花祗(zhī)作故园秋。
客:指客居他乡,非游玩做客。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xū)南隐隐流。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钓鱼的玄真子头戴斗笠,顶着天上正在下雨的云,周围青山环绕,细雨洒落在青绿色的蓑衣上,春江江面上辽阔苍茫。白鹭飞来的时候风吹得满船都是。收钓线了,站在旁边的渔童和樵青都高兴地拍着手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天光和月色一同映照着小船,在船上居住的时候是不去分辨早晨还是傍晚的。喝醉了酒,面对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冷眼相看。我若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怎么还能招惹世俗社会上的无聊烦恼呢。
参考资料:
1、 萧希凤.《宋词三百首简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第126页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2:第747页钓笠(lì)披云青嶂(zhàng)绕,绿蓑(suō)细雨春江渺(miǎo)。白鸟飞来风满棹(zhào)。收纶(lún)了,渔童拍手樵(qiáo)青笑。
渔家傲:词牌名之一,北宋流行。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笠: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亦称斗笠。嶂:高险如屏障的山峰。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遮雨所用。渺:形容水面辽阔浩瀚。棹:指船。纶:钓鱼线。渔童、樵青:张志和的奴婢。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太虚:天空,天光。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昏晓:黄昏与拂晓。
参考资料:
1、 萧希凤.《宋词三百首简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第126页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2:第747页开头一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烟雾四处迷茫而渔翁独钓的优美画面。“白鸟飞来”二句,生动地描述了具有无穷乐趣的渔家生活。如果说张志和《渔父》词是一幅斜风细雨垂钓图,表现了词人浸沉在江南春色的自然美景之中的欣快心情,那么,词人的词所写则是静中有动,如闻喧闹之声而不见其来自何处,是一幅细雨迷蒙的春江垂钓的有声画,表现了词人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的喜爱以及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热情向望。
“明月”二句,境界由动入静,清静幽远,反映了词人不愿与世俗同流的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不羡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闲烦恼”指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南宋沈瀛《水调歌头》:“枉了闲烦闲恼,莫管闲非闲是,说甚古和今。”表露词人终身浪迹江湖的飘逸情致,而用“烟波老”三字,不仅表现词人蔑视“城市闹”的繁华景象深层意念,又是词人忘却一切世俗烦恼的落脚点。词以情作结,真切自然,与句首的垂钓景象相呼应,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词艺术构思新颖,自辟蹊径,不落陈套描绘一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的渔翁形象,既道出玄真子的心事,又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真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282-1283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