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汉阳故人

:
知君汉阳住,烟树远重重。归使雨中发,寄书灯下封。
同时买江坞,今日别云松。欲问新移处,青萝最北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3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燕诗示刘叟

: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雌儿。
雌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雌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

梁上有双燕,翩(piān)翩雄与雌。
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xián)泥两椽(chuán)间,一巢生雌儿。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雌儿日夜长,索食声孜(zī)孜。
索食:求食。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黄口:小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

(zī)爪虽欲敝(bì),心力不知疲。
觜: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敝: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须臾(yú)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须臾:顷刻;瞬间。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chú)渐肥。
雏:幼小的鸟。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刷毛:整理羽毛。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庭树枝: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雌散飞。
“举翅”句:向上伸起翅膀而不回头看。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zhōu)(jiū)终夜悲。
啁啾: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天台桐柏观

: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信:任凭。逗:停留。

(miǎn)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mén)萝亦践苔,辍(chuò)(zhào)(zì)探讨。
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息阴憩(qì)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lì)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唳:鹤鸣声。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纷:盛多的样子。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昼梦

: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二月里总是嗜睡,人也昏昏沉沉;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桃花开了,气候暖和了,满眼春光不由令人心醉了。直到春水边落日下沉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被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

二月饶(ráo)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zhòu)分眠。
饶睡:贪唾。不独:不仅。昼分:正午。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zhǔ)日落梦相牵。
眼自醉:形容眼自闭。春渚: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故乡门巷荆(jīng)(jí)底,中原君臣豺(chái)虎边。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安得:那得。务农:从事生产。横索钱:勒索钱物。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夜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首两句写诗人的“饶睡”,不只是由于春夜的短暂。三四两句进一步写“饶睡”的程度,直到黄昏还依稀未醒。五六两句才写出诗人昼眠不醒的缘由;梦中所见,其实正是现实的反映。结尾两句则是诗人醒来之后的愁思和愿望。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此诗用比兴手法较多,末以议论作结,写得气势苍莽,在杜律中别开生面。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夜自醉”。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夜,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隐者一绝

: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jìng)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径路:小路。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ráo)
公道:公平,公正。贵人:显贵的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6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9-14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49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1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老:一作“去”。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虚:空寂。一作“堂”。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9-14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49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1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9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