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柳敬亭

:

忆昔孤军鄂渚秋,武昌城外战云愁。如今衰白谁相问,独对西风哭故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冒襄

冒襄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13篇诗文

猜你喜欢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你意欲南归,我百计留你,但留天涯一时,留不得漂泊一世。留不住了,只好让你走了。你踏上归途,要回到多雨的家乡去。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回首往日隐居紫竹村边,那潇洒风流的生活实在令人怀念。那天空中飞过的孤鸿,可是你寻觅了三生的伴侣呢?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01:69-70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pǔ)沈香雨。
南海:广东省。 梁药亭:作者的好友梁佩兰(1630一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县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南浦:南面的水边,后泛指送别之地,与陆上送别之地“长亭”相对。 沈香雨:谓沈香浦之雨,沈香浦在广州市西郊之江滨,因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曾投沉香于其中而得名。

回首风流,紫(zǐ)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hóng)侣?
风流:潇洒风流。紫竹村:或为梁药亭的家乡地名。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梁鸿:字伯鸾,系汉扶风平陵人,家贫而好学,尚气节,为隐逸之士,与妻子孟光相敬如宾。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01:69-70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这首词以“寄南海梁药亭”为题,是为梁佩兰离京返粤时,纳兰性德作以寄赠。

  上阕中起首一句写药亭意欲南归,留也留不住的惜别眷恋之情。“留君不住从君去”这句话虽然势平语简,但是送别之情却有几许翻转,其依本于宋蔡伸《踏莎行》词云:“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将蔡词三句凝成的深情厚谊收缩于简短一句之中,自是含蕴深远。而次句"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又承“从君去”而发,写药亭乘着小小船帆踏上归乡之途,这南浦便是友人药亭将要归去之地,典出江淹《别赋》:“春草碧丝,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药亭此时正在南海,这便是说梁佩兰将要乘船回到多雨的家乡。

  下阕中“回首”二字一出,当知词人开始转入回忆,他回顾往日隐居紫竹村边,那潇洒风流的生活实在令人怀恋。当年词人与友人相交密切,感情甚笃,彼此视为知己,而此处所指的风流,也许是谈诗论文、观摩书画,又或是是推心置腹、畅叙友情。但在此词人未有明说,只以“紫竹村”三字,隐隐点出几许隐逸情怀,淡泊情调,让读者自行联想。而结尾句,仍出以想象之语,怀念之中更见对友人的款款深情。“孤鸿语”,孤鸿在诗词里是离别的意象,典出叶梦得《虞美人》:“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写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销。此处容若也是说,药孕南去,一如孤雁南飞,令人伤感,令人叔寞。然而友人确是回到了豕乡,再怎么独自悄悒也是徒然。所以接下来便转写对友人的赞许:“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词人别然牵出佛家三生之语,谓如果说人真的有前生,那么药亭的前生定然是梁鸿一样的人物,便于谐趣中见出对药亭的一往情深。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先是描写了友人离京返粤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留恋和不舍,流露出词人的款款深情。而后化实为虚,采用想象的手法,既追忆了友人往日潇洒风流的隐居生活,以及友人当年与词人推心置腹的交往的美好回忆,又以梁鸿作结,寄托了纳兰对友人返乡后能过上令人歆羡的生活的美好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同时此词中也处处流露出词人对隐世生活的向往。如意象“紫竹村”则体现了词人对友人隐居之地的追忆,而意象“三生”则是引自佛家用语,同时词人还以“梁鸿”来比喻友人,寄托他对友人的美好期望,这都隐隐表达了词人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2、 子艮.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2-07-01:338-3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是谁在构思打稿,画出一帧像荆浩、关同所作的图画?那夕阳下,分明是残山剩水,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渔樵们谈论着盛衰兴亡的闲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我登高临远,也不禁为秋景悲伤,对着平原野草热泪盈盈而下。自古以来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风野火,也只是烧出鸳鸯双瓦。

参考资料:

1、 戴 燕.历代诗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988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4

天然一帧(zhēn)(zhēn)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qiáo)话。
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帧:图画的一幅。荆关:荆,指五代时画家荆浩;关,指荆浩弟子关同。荆、关均以山水画名世。打稿:起稿。历历:分明可数。水残山剩:同“残山剩水”,指亡国或变乱后山河残破景象。落鸿:即孤鸿。鸿,鸿雁。渔樵话:渔父与樵夫的闲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é)(zhǒng)上,东风野火,烧出鸳(yuān)(yāng)瓦。
悲秋者:伤心人。盈把:满把。把,一手握取的数量。青娥冢:王昭君墓。鸳鸯瓦:由两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参考资料:

1、 戴 燕.历代诗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988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4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此词的上片,重在写景,通过描述触目所见之景,传达出心中的感伤之情。

  首句作者以赞美口吻将河山胜景比作五代时大画家荆浩、关同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二句笔锋陡转,指出这美好景色已因历经战火而残破不堪。一扬一抑,伤时忧国之心毕见。“历历”句徒然一抑,战争给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数的伤痕:处处可见残破之状。“乱鸦”三句,是对残山剩水的渲染和补足,渲染出离乱、饥馑、荒寒的冷色调,加深了山河衰败,民众流离的感叹。末句虽没有道出渔樵对话的具体内容,但易代之悲,破国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

  词的下片,则重在抒情,抒写出“登临”之下所触发的悲伤怨苦,同时也是上片“渔樵话”的继续,顺势将自己因家国沦落而泪洒荒原野蔓之间的悲痛尽落纸间,同时把自己对家国的热爱用“自古有情终不化”表白得淋漓尽致。换头二句,紧承上片“渔樵话”的兴亡之感。“自古有情终不化”,是极为重要之句,它既说明了泪洒荒原的感情内因,又进而强调了这种感情的贞坚不化。末三句,则将这种缅怀故国之情形象化,具体化。诗人以此坟头之草不死、坟头野土不散的意象,来表述凑结心头“终不化”的怨苦之情,凄艳绝伦,不同凡响。

  词的上片前三韵,一扬一抑,深沉悲慨已溢见笔端,伤乱忧国心跃现。下片变为主观抒述,聚焦点在“自古有情终不化”之“化”字上。结之以鹭鸯瓦、青娥冢,凝结心头之怨苦,被意象烘托得极凄苦、极悸动,也极见凄艳美。上片下片的收缩都以三个相应观照句,效果均佳。

  此词平直中见委婉,议论中寄深情,是写景,也是咏史,它把古代军阀混乱造成的罪恶,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比一般咏史之作更为感人。词虽从写景入手,却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沉思哀苦,因此产生一种凄厉、惊心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傅秋爽.涵韵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5832、 张苓蕴 汪翔宇.历代词精品百首(南宋-近代).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1883、 贺新辉.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5914、 严迪昌 编注.元明清词.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167-1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友人书(节选)

: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lòu)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yù),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shù)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xiàn)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孤陋:片面、浅陋。觉:自觉。域:地方。资:盘缠。审:详细。审问:详细考究。稽:探究,考察。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邑:地方,丘:孔丘,即孔子。以:动词,和“如”“若”相同。勉:勤勉,努力。为学;做学问方:地方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犹当:还应当。济:有利。丘:孔子。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转转 一作:再转)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参考资料:

1、 徐自强主编. 初中古今词语及文言文翻译手册 第1册 七年级 上 人教版[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第126-131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河干:河岸。干,岸。圮:倒塌。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十多年。岁:年。求:寻找。竟:终了,最后。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湮:埋没。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转转 一作:再转)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盖:因为。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倒掷(zhì):倾倒。如是:像这样。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固:固然。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如:依照,按照。然:既然这样。则:那么。但:只,仅仅。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参考资料:

1、 徐自强主编. 初中古今词语及文言文翻译手册 第1册 七年级 上 人教版[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第126-131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尤志心,陈初雪,史明理主编. 长文短读 下 共10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中国古代也种罂粟作药用并种植烟草,但现在英国大量贩运来的却是鸦片毒品。是什么人面对面把着烟枪,横躺着整夜不睡呢?不知不觉吸上了瘾,便点起灯来熬长夜如年了。令人可叹的是,人们不惜重金,为了一个泥丸似的烟头,就舍弃了万贯的银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广州沙角炮台高高耸立,外国走私鸦片的船都远远地躲开了。外国使者正常活动的船只,还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来往。英侵略军舰和贩运鸦片的大船,由于中国人民反击的胜利,都一一地走开了。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75页2、 黎兴 施培毅 朱玉衡.历代诗词选注 华夏正气篇: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04 第1版:第324页

玉粟(sù)收余,金丝种后,蕃(fān)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mín)钱。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宫》《庆春泽慢》等,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平韵。和(hè):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叫“和”。懈(xiè)筠(yún):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字。前辈:邓廷桢比词人年长九岁,中进士也早林十年,所以词人尊称他为前辈。韵:指这首词是照着邓廷桢词的韵作的。玉粟:即罂粟,草本植物,果实和果壳均可入药,果汁可制成鸦片。金丝:指产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种烟草。蕃航:即番航,指外国船。蛮烟:指外国商人贩卖的鸦片烟。蛮:旧时都用以称外国人。双管:两支烟枪。对拥无眠:相互拥靠着,觉也不睡。成滋味:指对鸦片烟上了瘾。挑灯:指点亮烟灯。夜永:长夜,夜深。堪怜:可怜,可惜。一丸泥:指鸦片烟头像一个小泥丸。一作“一泥丸”。万缗钱:即万贯钱,极言其多。缗: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春雷歘(xū)破零丁穴,笑蜃(shèn)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chá)漫许陪霓(ní)节,看澄(chéng)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xián)
春雷:比喻声音震响。文中指清水军击败英舰的炮火声。歘:忽然。零丁:即零丁洋、零丁岛(今作“伶仃洋”、“伶仃岛”),在广东珠江口外侧。穴:巢穴。蜃楼气尽:比喻殖民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蜃楼:古人指蜃(传说中的一种蛟)吐气而变幻成的楼阁。词中借指英国侵略者。无复灰然:意谓英人鸦片已被词人收缴,并在虎门销毁,不会再重新燃烧起来了。沙角台:广东虎门海口东南侧沙角山上的炮台,南距虎门十余公里。乱帆:指私运鸦片的船只。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词中借“浮槎”指使臣,即词人自称。漫许陪:姑且允许相陪。霓节:古代使者的节仗。词中借指持节镇守两广的总督邓廷桢。澄波:清波。绝岛重洋:远隔重洋的岛屿,指英国。取次回舷:依次返航。回舷:船只返航。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75页2、 黎兴 施培毅 朱玉衡.历代诗词选注 华夏正气篇: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04 第1版:第324页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词的上片写“蛮烟”入境后,带给中国人的严重危害。开篇便以“玉粟余,金丝种后”分述“鸦片烟”(从唐代)入境后,后来(宋代)“吕宋烟”又传入中国的情况,所以第三句用“蕃航别有蛮烟”总上启下,是说以上两种毒品烟草都是通过外国商船传来的。下面接写吸鸦片的人“双管横陈”,烟枪不离手,横卧日夜抽,由“不知呼吸”到吸毒成瘾有“滋味”,最后成为“大烟鬼”,“爱挑灯、夜永如年”“对拥无眠”,不分昼夜地吸鸦片,这几句形象生动而真实绘画出“大烟鬼”的丑态,又带有几分幽默的讽刺和厌恶。所以上片的结句才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最堪怜”是总上吸毒人的恶果, “一泥丸”不仅毒害了千千万万人,还使得他们倾家荡产,损失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英商贩卖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其结果是人亡财竭,其害无穷,所以禁烟势在必要。

  词的下片写禁烟初捷的喜悦和对抗英充满胜利的信心。这片的起句以象征手法写“春雷歘”磅礴的气势。以春雷般的炮声,大炮轰破了零丁洋上英商的巢穴,显示了中国人民武装抗英禁烟的威力,打破了侵略者海市“蜃楼”的美梦,使英敌如一摊死灰,再无复燃之机。词人用一“笑”字,表现了谈笑破敌的豪壮风采和蔑视敌寇、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又用“收向天边”写出英舰仓皇溃逃的狼狈情景。最后即事抒怀,慷慨陈词,词人认为,只要保住海防,就可以使我国沿海保持一片“似镜长圆”的澄波,不必派使臣远渡重洋去和英帝谈判,并告诫人们不可掉以轻心,要严阵以待来犯之敌,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以生动而诙谐的笔调,写出抽鸦片烟人们的可笑、可怜的怪态,以形象代替说理,可谓深入浅出。下片以雄健蒙肆的笔调,写出抗英胜利的喜悦,又是通过象征手法写意境陈出,又耐人琢磨。全词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真实地反映了词人查禁鸦片、抗英御侮的昂扬斗志和胜利信心。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 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 第1版:第32-3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