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蔡子笃诗

:
翼翼飞鸾。
载飞载东。
我友云徂。
言戾旧邦。
舫舟翩翩。
以泝大江。
蔚矣荒涂。
时行靡通。
慨我怀慕。
君子所同。
悠悠世路。
乱离多阻。
济岱江衡。
邈焉异处。
风流云散。
一别如雨。
人生实难。
愿其弗与。
瞻望遐路。
允企伊伫。
烈烈冬日。
肃肃凄风。
潜鳞在渊。
归雁载轩。
茍非鸿鵰。
孰能飞飜。
虽则追慕。
予思罔宣。
瞻望东路。
惨怆增叹。
率彼江流。
爰逝靡期。
君子信誓。
不迁于时。
及子同寮。
生死固之。
何以赠行。
言赋新诗。
中心孔悼。
涕泪涟洏。
嗟尔君子。
如何勿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粲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3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公宴

: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子桓公子敬爱众宾客,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寂静的良夜又去西园游玩,车盖亭亭如飞地前后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明月洒下如练的清光,天上的繁星稀疏辉映。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秋兰丛生于斜斜的长坂,芙蓉遮满了一池渌水。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清波上跃出水底的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声。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大风吹动红色的车轮,马车在风中奔驰如飞。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我们纵情遨游,逍遥自在,好希望能这样过一千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71-72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3-155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公宴:群臣受公家之邀而侍宴。公子:这里是指曹丕。敬爱:一作“爱敬”。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西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一说指玄武苑。飞盖:轻便行进飞快的车。

明月澄清景,列宿(xiù)正参(cēn)(cī)
景:指月光。列宿:众星。参差:不齐的样子。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被:覆盖。长坂:斜坡。朱华:指芙蓉,即荷花。冒:覆盖。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biāo)接丹毂(gǔ),轻辇(niǎn)随风移。
飚:回风。丹毂:用红色涂饰的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辇:古代人拉的车,后多指皇室和贵族所用的车。

飘飖(yáo)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飘飖:随风飘动。这里用来形容逍遥、游乐。千秋:千年,意思是一辈子。若斯:如此。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71-72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3-155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昭明文选》中特别标立“公宴”一类,专录建安诗人那些歌咏风月、叙述酣宴的诗章。而曹植的这首《公宴》即可视为其中之冠,此外如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桢、阮瑀、应瑒等人也都有以“公宴”为题的诗,可见当时此种风气之盛。

  曹丕与曹植可以说是当时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人物,钟嵘《诗品序》中就说过:“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所以此诗的一开头就说曹丕敬爱宾客,设宴款待,客人们也都兴致勃勃,直到宴会终了还不知疲倦。这领起的两句可以说是总写,以下便是详述了:清幽的夜晚去游览西园,轻捷如飞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辆随着一辆。曹丕的《芙蓉池作》中说“逍遥步西园”,王粲《杂诗》中也曾说“日暮游西园”,可见“西园”是邺下文人常去聚会的去处。此夜明月皎洁,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显得朗然无滓,天上繁星密布,似乎由于诗人们的聚会而更添光彩。秋日的兰花覆盖着长而隆起的坡地,红色的荷花星星点点地在碧绿的池水上探出头来,池中的游鱼时而跃出清波,高高的树枝上也不时传来悦耳的鸟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似乎进入了一种美妙完善的境界。迅捷的风与诗人们乘坐的华美车辆一同前进,轻快的车轮就像随风而动,令人有飘飘欲仙,凌空而起的感觉。因而结句说:让我们逍遥自在地纵情游玩,畅开胸怀,但愿千秋万岁,永远如此。

  此诗的情调高昂而欢畅,分明是曹植少年得志,生活欢乐的真实写照,这在曹植的诗集中,尤其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充满着积极向上、高亢振奋的精神,刘勰所说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大概就是指的此类作品。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结合,情感与景物的交融,都组合成一种爽朗欢快的基调,“明月”“列宿”“秋兰”“朱华”“潜鱼”“好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明快活泼的气象,丝毫没有半点秋气萧索的意绪。显然,自然景观也都染上了诗人内心欢欣的感染。刘勰说文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可见诗人能使外物都染上自己主观情感的色彩,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移情”。曹植在此诗中的叙事写景也无不带有主观的欢畅情绪,正是“移情”作用的体现。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秋兰”等四句出现了严密而工整的对仗,不仅词性的虚实两两相偶,而且语意也自然工俪,这种形式对后代格律诗的出现自然起了先导作用,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同时,这四句由于其写景状物的明快而具有典型意义,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70-2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从弟·其二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24页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 上册,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第44页

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从弟:堂弟。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惨凄:凛冽、严酷。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24页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 上册,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第44页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1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地

: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希望天地的神灵都赐福,因为皇帝敬慕他们。皇帝兴建了紫色的坛宇作为专门祭神的场所,想找寻与神相通的办法。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皇帝专心一意、恭敬地继承前代祭祀天地的重任,使神灵和乐。把刺绣品画成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遍挂于祭坛之上,用隆重的仪式来承奉至尊的神灵。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把六十四个童子排成八行八列跳舞以娱乐天神太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音乐一起响起,琴、竽、瑟、美玉做成的磬和金鼓并陈杂奏,希望神灵能够得到娱乐,百官济济,都恭敬地向神灵祭祀。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他们恭敬地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神留下受享,虽然历时很久,但从天上看来,那只是片刻。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只见神鸟在前面发出光芒,神赏赐皇帝以寒暑准时不失,阴阳和顺,以彰显君主的德行。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朗诵的诗歌合于音律发出玉器般的鸣声,音乐中具备了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这美妙的音声达到远处。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使凤鸟飞翔,神灵久留足以享用这些祭祀。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xī)紫坛,思求厥(jué)路。
况:赏赐。予:皇帝自称。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厥路:这里指与神相通的路。

恭承禋(yīn)(sì),缊豫为纷,黼(fǔ)绣周张,承神至尊。
禋祀: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缊:阴阳和同相互辅助的样子。黼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八溢:即“八佾”。古代天子祭神和祖先,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来表演舞蹈。泰一:又叫太一,是天神中的至尊者。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轩朱:两个人名。轩是皇帝轩辕。朱指朱襄氏。

(qiú)(qìnɡ)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璆磬: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yǎn)留,临须摇。
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tè)况皇章。
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忒:不出差错。

展诗应律鋗(xuān)玉鸣,函宫吐角激徵(zhǐ)清。
鋗:鸣玉声。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yú)盖孔享。
条:到,达到。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古代都有祭祀天地神明及祖先的乐曲。自汉武帝诏制《郊祀歌》开始,以后历代帝王都有改作。《天地》是祭祀天地的诗。此首选录的是汉武帝的歌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三人成虎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疑之矣。’‘三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郸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郸,愿王察之。’王曰:‘寡郸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郸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郸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郸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郸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郸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郸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郸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hán)(dān),谓魏王曰:‘今一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疑之矣。’‘三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郸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郸,愿王察之。’王曰:‘寡郸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庞恭:魏国大臣。质:郸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郸质。谓将郸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市:集市。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信:相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明:明白,清楚。然:可是。去:距离。议臣者:议论我的郸。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郸坏话。臣:庞葱(恭)自称。者:……的郸。愿:希望。察:观察,仔细看,明察。反:通“返”,返回。得:能够(得到)。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竟:最终。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疑之矣。’‘三郸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郸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郸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郸,愿王察之。’王曰:‘寡郸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对郸对事不能以为多数郸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郸犯错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行重行行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这样与你活生生的分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从此你我之间相隔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路途艰险又遥远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回还。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还未归来。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1月版:第489-491页2、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86-287

行行重(chóng)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生,硬的意思。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相去:相距,相离。涯:边际。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安:怎么,哪里。知:一作“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北方所产的马。依:依恋的意思。一作“嘶”。越鸟:南方所产的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日: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已:同“以”。远:久。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白日:原是隐喻君王的,这里喻指未归的丈夫。顾:顾恋、思念。反:同“返”,返回,回家。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这里指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岁月:指眼前的时间。忽已晚:流转迅速,指年关将近。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抛弃,丢开。复:再。道:谈说。加餐饭:当时习用的一种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1月版:第489-491页2、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86-287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歌开始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行行”即行了又行,走个不停。“生别离”就是活生生地分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你和我。  这里,诗歌连续用了四个“行”字,不但表现了行走很远,而且也表现出了行走很久,即指空间很远,也指时间很久。叠词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李清照词作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叠词的运用,在诗歌中,给人以复沓的音律美,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接着的“与君生别离” “君”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这一句是思妇对丈夫远行时的回忆,也是此时此刻相思之情表现。开头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并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道:“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天一涯”即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的一方,相距遥远的,当然见面就难。“去”即离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这也暗示了“行行重行行”的含义。“各在天一涯”,也就是说,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而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是的,现在“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且“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里,紧承上句而来。“阻”指路途坎坷曲折。“长”即路途遥远。“阻且长”即艰险而且遥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相见不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从当时的背景看,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接着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人应该有恋乡之情。你看,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思妇自然希望游子想到故乡,想到在家的父母、妻儿。

  人是有情怀之物,思妇在家中,对游子的思念是越来越强烈,诗中就写道:“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缓”即宽松。意思是说,分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久了,我的衣带一天天也愈来愈松了。这是在告诉游子,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也来越强烈,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这与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这“衣带日已缓”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 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可以说,这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32-133页2、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1月版:第489-49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