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
日暮下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天色已晚,下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下人相应歌。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下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二月里总是嗜睡,人也昏昏沉沉;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桃花开了,气候暖和了,满眼春光不由令人心醉了。直到春水边落日下沉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被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二月饶(ráo)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zhòu)分眠。
饶睡:贪唾。不独:不仅。昼分:正午。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zhǔ)日落梦相牵。
眼自醉:形容眼自闭。春渚: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故乡门巷荆(jīng)棘(jí)底,中原君臣豺(chái)虎边。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安得:那得。务农:从事生产。横索钱:勒索钱物。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首两句写诗人的“饶睡”,不只是由于春夜的短暂。三四两句进一步写“饶睡”的程度,直到黄昏还依稀未醒。五六两句才写出诗人昼眠不醒的缘由;梦中所见,其实正是现实的反映。结尾两句则是诗人醒来之后的愁思和愿望。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此诗用比兴手法较多,末以议论作结,写得气势苍莽,在杜律中别开生面。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夜自醉”。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夜,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画面中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长满青苔,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在画上充分表现了出来。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
苍藓(xiǎn)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藓:青苔。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zhū)补上天。
非常用:指补天的用处。分铢:一分一铢,形容非常少。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刘商,诗人兼画家。他本人爱画松石树木。这幅题诗的画,也许就是刘商本人的创作。根据诗作的内容,作者是用这一诗一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施展的悲愤。
开头两句写画石本身,相当于一般抒情诗中的写景。“苍藓千年”与“坚贞一片”是“千年苍藓”与“一片坚贞”的倒文。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块古老的长满了青苔的石头出现在画面上,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通过画上的设色充分表现了出来。既赞石,又赞画,亦即自赞。神完气足,犹如累巨石于高冈,为下文的反跌蓄势。
前两句借画说石,后两句便只就“石”生发。它没有顺着上文说下去,却以“那知”二字拗转笔意。“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感叹突如其来,如石破天惊,出人意表。就“石”来说,其“非常之用”,即不同寻常的用途,便是“补天”了。“补天”,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淮南子》、《列子》中都有记载。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缺口,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有一个名叫女娲的神炼制出五色石,补好了天上的缺口。因此后代诗人常把炼石补天作为整顿乾坤、挽回颓势的非常之举。而作者却生感叹:遇此“补天”机会,却分铢不能得用,如杜甫所谓“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者,谁为其人呢?两句借天上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上下两联一起一跌,相反相成,构成一幅完整的贞士不遇图,完足作者本意。
《画石》一诗,明写处画是宾,石是主;暗喻处则石是宾,人是主;天上是宾,人间是主。章法井然,余地宽阔,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5页
)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fēng)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肠断彼心绝。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jiān)使人嗟(jiē)。
锦字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涛被流放在边远之地,他的妻子思念他,就织锦为文,在丝锦上写信赠给丈夫,她的词作写得凄婉动人。缄: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huán)绿鬓(bìn)罢梳结,愁如回飙(biāo)乱白雪。
云鬟绿鬓:形容女子头发浓密如云,而且很有光泽。回飙:旋风。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阳台:楚王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离开时对楚王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行云: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意。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委:堆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