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度-恶诈人也
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海底鱼兮天上鸟,
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
)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小船掀动了满湖风光,水波相连一派清秋,痴情贪看年轻人,让小船任意飘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
诗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是恼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这首诗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去 一作:舞)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lí)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diān)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去 一作:舞)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
五载客蜀(shǔ)郡(jùn),一年居梓(zǐ)州。
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如何:犹岂料。关塞:边关;边塞。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ōu)。
世:一作“万”。黄发:年老。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不:一作“何”。
此诗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时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而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86-288
)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jiāo)鹩(liáo)群,不随凤凰族。
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黄口:雏鸟。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逐。
鸢:鹰类的猛禽。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
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分:名分,职分。
)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8-50诸公衮(gǔn)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先生有道出羲(xī)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屈宋:屈原和宋玉。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chī),被褐短窄鬓(bìn)如丝。
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dí)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jīn)期。
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得钱即相觅(mì),沽(gū)酒不复疑。
相觅:互相寻找。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清夜沉沉动春酌(zhuó),灯前细雨檐花落。
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hè)?
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dí)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zhí)俱尘埃。
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8-50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