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水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客舍水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你食宿水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水愿离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费振刚.大历十才子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3、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人家旧在白鸥洲。
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已报秋。
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淹留。
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淹留:停留。为:一作“会”。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费振刚.大历十才子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3、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家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家乡。船为“青雀舫”,家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封事:奏章。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剧悬旌(jīng)。
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
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huáng)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丹诚:即赤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罗衣已显单薄却懒得更换别的衣裳。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桂魄(pò)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已薄:已觉单薄。
银筝夜久殷(yīn)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殷勤弄:频频弹拨。空房:谓独宿无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银筝夜久殷勤弄”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心怯空房不忍归”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2、 王丽珍译注 .唐诗三百首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09月第1版 :21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