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值春诗

:
山人久陆沉。
幽径忽春临。
决渠移水碓。
开园扫竹林。
欹桥久半断。
崩岸始邪侵。
短歌吹细笛。
低声泛古琴。
钱刀不相及。
耕种且须深。
长门一纸赋。
何处觅黄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庾信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35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陈太丘与友期行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参考资料:

1、 毕淑娟.学考第1 教材同步点拨 人教课标版 语文 七年级 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第111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cán),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嬉戏。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时年:当时的年龄。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 离开。曰:说。则:就是。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

参考资料:

1、 毕淑娟.学考第1 教材同步点拨 人教课标版 语文 七年级 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第111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2、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南曲

: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白蘋花已掉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参考资料:

1、 王湘.古诗三百首精读 故事(下册).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781-783页2、 乔万民.中国诗词精粹两晋南北朝.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39页3、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tīng)洲采白蘋(píng),日落江南春。
汀洲:水中小洲。白蘋: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归客:归乡之人。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春花:此指春天和白蘋,与首句的采蘋相应;春花一作“春华”。复应:又将。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参考资料:

1、 王湘.古诗三百首精读 故事(下册).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781-783页2、 乔万民.中国诗词精粹两晋南北朝.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39页3、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

  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大学语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4-25页2、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别周尚书

: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边雁(yàn),秋来南向飞。
河:指黄河。南向:向着南方。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茅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泛湖归出楼中翫月五言

: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夜泛舟湖中,船桨荡起了一片片的月光。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游湖之后在水榭休息,面对曲汜坐看江潮回涌。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楼上的座位彼此相联,大家放下拐杖。互相都邀约一番后,一起坐下来。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鸿雁在沙州上哀鸣,猿猴在山顶悲呼。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高高的月几倒映在江中,疾风又从谷中吹来。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薄雾笼翠着峰峦,露珠挂满了枝头。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近看月光驱散了阴暗,远望一片宁静,荡涤尽白天的喧闹。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众人边谈边赏月,毫不知倦,从夜直至第二日清晨。

日落泛澄(chéng)(yíng),星罗游轻桡(ráo)
澄瀛:即澄湖,水色清澈之湖。星罗:星罗:像星群样罗列分布。轻桡:借指小船。桡:小桨。

(qì)(xiè)面曲汜(sì),临流对回潮。
憩:休息。榭:供人游息的木构敞屋。建在水边的叫“水榭”,建在台上的叫“台榭”。曲汜:犹曲岸回水。汜:指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回潮:江潮回涨。

(chuò)策共骈筵(pián),并坐相招要。
辍:中止,停止。策:古代的一种马鞭,头上有尖刺。骈筵:并坐共席。骈: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本诗中指并排。筵:竹席。招要:亦作“招邀”,邀请。要:同“邀”。

哀鸿鸣沙渚(zhǔ),悲猿响山椒。
渚:小洲。山椒:山顶。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biāo)
亭亭:遥远的样子。浏浏:一作“飀飀”,形容风疾劲。飚:疾风。

斐斐气幂(mì)(xiù),泫(xuàn)泫露盈条。
斐斐:轻淡。幂:覆盖。岫:山洞。泫泫:指水流动貌、水下滴貌或露珠晶莹貌。泫:水珠下滴的样子。条:树枝。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瞩:注视。祛:除去,驱散。幽蕴:浓重的黑暗,指隐积在心中的烦愁。蕴:积。荡:清除。喧嚣:喧闹嘈杂之声。

晤言不知罢(pí),从夕至清朝。
晤言:相对而言。罢:通“疲”,疲倦。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水的清澈。在太阳已落,夜色渐深,群星灿然,布列空际的时分,诗人乘坐着小船,轻摇着短桨,泛游湖中,景色清幽而心情悠然。在星光下,他和朋友们舍舟登岸,回到住处,这一层意思在诗中省去了,而直接以“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紧扣题意,写他们泛湖归来之后,游兴未尽,又踏着星光夜色出楼游览了。他们一会儿在台榭小憩,临流观景,赏爱着绕旋台前、分而复合的曲流回波。一会儿又丢下竹杖,纷纷呼朋邀友,摆设酒宴,将要连筵接席,共度良宵。

  正当诗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欢谈笑语时,蓦然传来哀鸿悲猿清异的叫声,引出另一番情趣。于是,诗人顺手拈出了“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两句。沙洲空旷,山丘荒寂,忽有宿鸿哀鸣,夜猿悲啼,响彻空江深谷,显得格外凄清。乍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只是闻之于耳而信手写来,其实它与上下文都有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人语惊猿狖,“月出惊山鸟”的意蕴。深夜里,万籁俱寂,洲上征鸿和山中群猿也早已睡去,是人声的喧哗使它们惊醒过来,因而哀鸣悲啼,一片骚动。此刻,恰好又是“亭亭映江月,飀飀出谷飚”(飀:应为“风旁加刘”),夜空远处,一轮明月映澈清江;而幽谷深处,忽然又刮来劲疾的大风。寂静的夜晚,在人语、鸿鸣、猿啼、风吼的交响中喧闹起来了。真有一响俱响、一动俱动之感。而此时此刻,那明月却依旧静静地照着水面,全不为一派喧闹声所动,显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诗题为“玩月”,或许,诗人正是想从这月的品质中领悟一些什么。

  在皓月的映照下,一切景物都因银光素辉而显出清幽迷人的景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斐斐气羃(mì,覆盖)岫,泫泫露盈条”,远处的夜雾云气,轻轻飘浮,像帷幕一样遮掩着峰峦,近处的露水如珠,清润晶莹,满满地挂在枝头。远看近看都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引起无限的清思,可以畅心怀、绝尘俗,祛除胸中的郁闷,荡涤人间的烦嚣,故而说:“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xuān,声音大而嘈杂)嚣。”这里所表现的不止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包含着面对清景,气清神清,自摅心愫的审美意向。诗的最后两句:“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晤言”,对言、交谈之意。在此清景面前,诗人和朋友们不禁逸兴遄飞,清言妙语纷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觉中,东方既白,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这终夜的晤言,足证那高洁的湖上月色,对于诗人们心灵的澡涤,是何等的清畅,对于诗人们心灵的启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这首诗以清凄的景象衬现诗人孤高的心境,是相当成功的,它是中华民族“境胜可以澡濯心灵”的传统审美意识的生动体现。另外,这首诗在叠字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以“亭亭”形容“月”,以“飀飀”(风声)形容“飚”,不仅语言上有音乐美,而且使月、风显得有声有色,气象阔大。陈祚明评此诗云:“甚得叠字法,清出有态。”(《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诚然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离别

: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huì)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一种香草。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qióng)树枝。
颜色:表情,神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tù)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寄:寄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