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二首

:
虏障天骄起,秦城地脉分。柏坛飞五将,梅吹动三军。
锋刃奔涛色,旌旗焰火文。朔风吹汗漫,飘砾洒轒輼。
海气如秋雨,边峰似夏云。二庭无岁月,百战有功勋。
形影随鱼贯,音书在雁群。归来拜天子,凯乐助南薰。
胡骑犯边埃,风从丑上来。五原烽火急,六郡羽书催。
冰壮飞狐冷,霜浓候雁哀。将军朝授钺,战士夜衔枚。
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莲花秋剑发,桂叶晓旗开。
秘略三军动,妖氛百战摧。何言投笔去,终作勒铭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146篇诗文

猜你喜欢

所思

: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想你想得好苦啊,荆州的醉司马!你贬官以来定会经常以酒浇愁。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九江的太阳沉落之后,你在哪家酒店醒过来?一枉观是你常去之处,在那里你曾闷低低地睡过多少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可怜你把心事向人说尽,却无人理解;我总想打听你的消息,却无信使往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因此只好拜托锦水携带我的两行泪,一路慎重东行顺利通过滟滪堆。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1402、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甫:大连出版社,1997:172-173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4-405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zhé)官樽(zūn)酒定常开。
苦忆:指苦苦的思念。荆州:唐代州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江凌县)。司马:指作者友人崔漪。谪官:这里指崔漪由吏部贬荆州司马的事情。樽:酒杯。定:表示是料想中的事情。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九江:即荆州。一柱观:观名,在荆州。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镇守江陵的时候所建造的。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qú)塘滟(yàn )(yù)堆。
锦水:锦江,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居住地。将:携带。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滟滪堆:在瞿塘峡口,到荆州的必经之地,最为险要。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1402、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甫:大连出版社,1997:172-173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4-405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全诗全用虚写,通过虚拟的情景来展示崔漪在贬谪生活中的落拓不偶,愁苦孤寂,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思念和关切。

  首句点题:“苦忆荆州醉司马”。既是说“苦忆”,则就决非一般的思念。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朋友,总希望能经常见面,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那也希望能经常通信以慰离怀;假如山长水远,天各一方,连通信都不可能,那就只有在心中默默地反复地思念,即所谓“苦忆”了。作者这时大约正听到崔漪由吏部贬谪为荆州司马的消息,所以称“荆州醉司马”。“司马”而说“醉”,可见这位崔漪平时是极爱喝酒的。第二句,“谪官樽酒定常开”,是对上句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谪官”与“荆州司马”相应,“樽酒”和“醉”相应。 “醉”而因“谪官”,可见他的饮酒是有其难言的苦衷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缺陷,许多贤能之士常常是壮志难酬,遭遇坎坷,在这种情况下,借酒浇愁便成了他们排遣怀才不遇的优愤和抒发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借酒浇愁的名句。这种对统治阶级表示不满转而向“醉乡”中逃避的态度,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消极的态度,又显示了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崔漪的所谓“醉”,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定常开”当然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不写自己对友人遭贬谪深表同情,而只写想象中友人在贬谪后借酒浇愁的情景,这就获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 “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梁廷楠《曲话》),通过这两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厚重,而且感到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颔联紧承第二句,描写崔漪“樽酒”常开的醉态:“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九江”,“一柱观”,都是切“荆州”,崔漪的所在地。“醒何处”,“眠几回”,都是写其沉醉的状态,语言都极形象生动,它和作者《饮中八仙歌》写李白酒后狂放的形象:“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谓异曲同工。其实,崔漪之所以沉醉于酒,向“醉乡”中逃遁,正是对统治阶级压抑人才的不满与反抗,是他心情苦闷和激愤的表现。这两句笔致洒脱,情态逼真,宋朝大词人柳永也许从这里受到启发,写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来。当然,柳词是借凄清寂静的气氛,来渲染主人公的孤零之感,和此篇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却可借助这种情况,来进一步挖掘此篇这两句诗所蕴藏的感情和意境。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何平安无使来。”颈联由虚到实,直接点出“苦忆”的因由。关于前一句,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杨伦认为这一句是就崔漪说的,意思是说崔漪以前曾向诗人尽情地倾诉过他的怀抱,他说:“此‘人’字,当即指自家(指诗人)。”王嗣奭则认为这一句是就诗人说的,“因忆之苦,故终逢人便抒怀寄讯,终不得达,故‘可怜’。”王嗣奭的理解当然是有毛病的,因为下句已明明点出“欲向平安”,如果上句“抒怀寄讯”,下句又“欲问平安”,这样一来,上下两句意思就完全相同了。而上下两句意思重复乃是唐人律诗的大忌,杜甫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杨伦的说法也不是没有可议之处。他指出这一句是指崔漪,这是正确的,但说“向人尽”就是“向我尽”,就缺乏有力的根据了。这两句实际是“彼此互言”,上句是说崔漪性格豪放,壮怀大志,虽向人倾诉无遗,但却无人理解,无人同情,所以说“可怜”;下句说自己虽然十分理解他,关心他,但山长水阔却又无信使往来。两句之中真有无限凄凉,无限同情。全诗至此由豪放而转为凄侧,从而为下联苦忆泪零、欲借江水以通情思埋下伏笔。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尾联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人隔两地,信使不通,伤怀念远,只有靠锦江的流水带着自己相思的双泪,滚滚滔滔,经过瞿塘峡口,一直流到荆州去。这两句化景物为情思。将一种无可奈何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十分具体形象。杨伦说:“二句即太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意。”这是很对的。“苦忆”之情,无可告诉,无人理解,惟有托之流水。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锦江之水,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同情自己的知心人,它愿意绕过艰险的滟滪堆,将自己的相思泪,送往遥远的荆州,带给那位不幸遭贬的朋友,这是非常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和《月夜》相同,都是用虚拟的办法来抒写相思之情。开头“苦忆”二字,即通贯全篇,从第二句开始,转入对崔漪贬谪后醉酒情态的描写,完全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这样的具体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苦忆泪零,本是实情,却又设想锦江之水能将相思之泪殷勤送去,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这种虚拟的手法,为古代诗人所习用。例如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是一例。但是把《所思》和《月夜》相比较,由于所怀对象和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不同,因而两首诗所描写的侧重点和表现角度也就不完全相同。诗人写《所思》的时候,正羁旅在西南,天涯漂泊,情怀本已落寞,念及往日友好的政治遭遇,心情自然更加难堪了。诗的主要篇幅是通过想象正面描写“醉司马”崔漪的种种醉态,曲折地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朽,表达诗人对醉司马的深切同情。全诗八句一气呼成,结尾两句更是悠扬跌宕,一唱三叹,将自己对好友的一片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笔调虽诙谐调侃,实际上感情却极愤激沉郁,这种悲戚的感情,由于是用诙谐与旷达的笔调来描写的,因而使人更觉沉重深刻。全诗的风格苍凉感慨,委婉沉郁,这是由于诗人所怀对象乃是一位遭遇坎坷的友人。如果将《所思》和《月夜》两相对读,不但可以从中学习诗人表达感情的不同艺术技巧,而且可以借此了解杜诗的多样风格。

参考资料:

1、 夏松凉.杜诗鉴赏: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330-3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赴安西

: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piān)翩度陇(lǒng)头。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陇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xiá)(lǔ),无事莫经秋。
黠虏:狡猾的敌人。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诗的开头两句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诗人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两句从外表写。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从而给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据,其中既包含有诗人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就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这是更为诗人所钦敬的一点。

  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诗人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很细腻,诗的情调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祝愿。“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全诗先写友人的英雄风采,再由表及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人,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人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客归江州

: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水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客舍水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你食宿水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水愿离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费振刚.大历十才子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3、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人家旧在白鸥洲。
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已报秋。
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淹留。
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淹留:停留。为:一作“会”。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费振刚.大历十才子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3、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家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家乡。船为“青雀舫”,家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为有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xiāo)
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凤城:此指京城。

无端嫁得金龟婿(xù),辜负香衾(qīn)事早朝。
无端:没来由。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韬光禅师

: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韬(tāo)光:杭州灵隐寺僧人。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东涧(jiàn)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上界:天上。下界:人间。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天香:指拜佛的香烟。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2、 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