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谷行

: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牛尽耕,蚕亦成。
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天下郡(jùn)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向:差不多的意思。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焉得铸(zhù)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农器:农用器具。

牛尽耕,蚕亦成。
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不劳烈士泪滂(pāng)(tuó),男谷女丝行复歌。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一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杜甫晚年创一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一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一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一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一,百姓安居乐业。国外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一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是杜甫的理想主义。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一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注释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向:差不多的意思。
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农器:农用器具。《韩诗外传》卷九:“铸库兵以为农器。”
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
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杜甫晚年创作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国外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作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是杜甫的理想主义。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作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大历四年(769年)之间,确切年代难定,诸家说法不一。这时安史之乱基本上已扑灭,故杜甫希望战争早日停止,让战士都能解甲归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侠客行

: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侠客经鸿都门出城,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这一片阴暗之中。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身上的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馀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0-82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què)
鸿都门:东汉洛阳宫门名,其内置学及书库。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此处指整座城楼。

宝剑黯(àn)如水,微红湿馀(yú)血。
“宝剑”句:言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bà)陵雪。
惊:《乐府诗集》作“嘶”。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及陵邑。汉文帝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村,汉霸陵城在灞桥区谢王庄附近。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0-82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此诗开头,“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是写侠客出发时的天气。“鸿都门”,点明出行的地点。此时彤云密布。这“阴云”,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路未卜,为侠客的行侠描述出一个恶劣环境。同时,也隐约地渲染出侠客的义无反顾、知难而进的坚毅性格。这“阴云”,又是侠客心境的写照。世路艰辛,郁悒萦怀;世事不平,义愤填膺。心情自然是苦涩沉甸。这就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缘由。诗一开始便以阴云般浓厚的艺术气氛。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宝剑是侠客的武器,是侠客的伴侣,正可用它衬托侠客的形象。诗的上一句是用比喻说明剑的锋利。晚唐诗人沈彬《都门送行》中“一条灞水清如剑”,是以剑喻水,由剑的寒光来写水的清沏。而此诗却以水喻剑,由水的清沏来写剑的寒光。二诗异曲同工,均具神似之妙。相传春秋时,越王允常聘用冶工欧冶子铸造五把名剑,一曰“纯钩”(一作“纯钧”)。其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亦云:“太阿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许多诗人皆以水比剑。诗中侠客所持之剑,竟同“纯钩”“太阿”一般,寒光如水,锋芒逼人。诗的下一句是从剑身看剑的锋芒。侠客剑上沾染着的“微红”,正是仇敌的“馀血”。以此剑出手刃敌,干净利落、痛快淋漓。由此可见宝剑之锐不可挡。诗人正面写剑,却侧面显示了侠客行侠的结果。诗中不提侠客,只言宝剑。实际上,正是通过写宝剑的锋利,展现出仗剑游侠的英姿壮采。

  结尾二句“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由侠客胯下的飞马来交代游侠的行迹。“白马金羁侠少年”(《古乐府》),马亦是侠客的伴侣,可用马来衬托侠客的形象。诗中的白马与黑夜形成了反差,飞奔的白马为漫漫的黑夜带来了一点亮色。而频频的马叫声,又打破了寒夜的寂静,使夜幕下的大地有了活力。诗人从视觉到听觉,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萧瑟的气氛,反衬出侠客于天寒地冻之中英勇奋进的雄姿。侠客自洛阳出发,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诗以描写霸陵的雪夜风光作结,这既照应了开头阴云蔽城的天气,首尾相应,清楚交代出侠客的行踪。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汉文帝为西汉时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明君。侠客由阴云遮天的洛京到达白雪铺地的霸陵,十分巧妙地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目的。诗人所寄寓的无限感叹和不尽之意自在言外。可以看出,温庭筠终身坎坷,不为世用,他在对可钦可敬的侠士精神的赞美中,自有一种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这首诗写得风骨遒劲,豪迈警奇,与温诗的秾艳纤细之作,大相径庭,正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0-82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18-6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惊雪

: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难怪北风刮得这么猛烈,前院明亮得好似月光照耀一般。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天上仙人怎么那么巧手,能把水剪作片片花瓣随风飞舞。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huī)
怪得:难怪。辉: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宁:难道。许:如此,这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为你送行没赶上相见,黄昏中独自一人愁绪万千。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久久地徘徊在江边,你的去处已经茫茫一片。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看不见路过的樊城邓县,只有白云融入汝水飘上嵩山。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你乘的蒲轮安车越走越远,我伫立石径枉自迁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0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xù)
绪:《全唐诗》校:“一作余。楚词曰:眇眇兮愁予。余、予,唐韵并有上声。或改绪,非。”

江上空裴(péi)回,天边迷处所。
空:《全唐诗》校:“一作久。”迷处所:宋玉《高唐赋》:“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郡邑(yì)经樊(fán)邓,山河入嵩汝。
樊邓:指樊城和邓州。按,唐襄州有邓城县,即古樊城。唐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嵩汝:指嵩山、汝水。

(pú)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蒲轮:古时征聘贤士时用蒲草裹车轮,使不震动。延伫:延颈伫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0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辛大,指辛谔,他原和孟浩然一样,怀才不遇,隐居西山。这次当是去应征聘的,孟浩然没赶上为他送行,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君子有所思行

: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紫阁山峰和终南山相连,遥远天边的颜色青翠鲜明。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凭崖远望,可以看到咸阳城,城里宫阙众多,似乎能与北极相接。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城内的南北大街交错纵横,好像画里画的那样;繁华的街市像弓弦那样笔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渭河的水清澈明净,奔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朝廷的礼乐典章制度非常完善,只有高官重臣的衣冠才会光色鲜亮。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祁连山边经常有战争发生,汉朝的军威浩荡,声播西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有像伊尹和皋陶这样的良相贤臣辅佐,又有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武将为朝廷出战效力,所以才有今日昌盛的局面。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宫内歌舞升平,欢乐未歇。月圆月缺,如今我也已经老去了。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日头正旺时都没有尽情散发自己的光彩,又何必在夕阳西下时去争那些许的光辉呢?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不要为人生的短暂而悲叹、恻怆以致泪水沾满衣襟。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ní)色。
紫阁:终南山峰名。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天倪:天际,天边。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qú)如弦直。
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xī )(xì)
文物:文采物色。指礼乐典章制度。翕赩:光色盛貌。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绝域:极远之地。

伊皋(gāo)运元化,卫霍(huò)输筋力。
伊皋:伊尹和皋陶。元化:造化,天地。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歌钟:伴唱的编钟。中昃(zè):日过午而渐西斜。牛山悲:亦作“牛山叹”。后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君子有所思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李白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无奈和愤懑,以及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麻平晚行

: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戍:防守边疆。

(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