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宴明月湖

:
夏夜宴南湖,琴觞兴不孤。月摇天上桂,星泛浦中珠。
助照萤随舫,添盘笋迸厨。圣朝思静默,堪守谷中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逢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9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别州民

: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qí)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yán)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shān)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汉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178-179

江汉思归客,乾(qián)坤一腐(fǔ)(rú)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178-179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苜蓿峰寄家人

: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mù)(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屈突陕

: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秋风刮起,落叶纷乱飘向那左邻右舍,家徒四壁,贫寒之家也只能阻隔这风中沙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看向窗外,风中的乱草不知落向何方,家对大江,寒风中的主人贫病交加。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手拄藜杖,主人懒迎我这客居之人,菊花已开,能让这被贬之人风中醉倒。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胸有筹划,您无人知晓叫人怜悯,只见得,蓬蒿杂草徒然地埋没腰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楚地古桃源译注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屈突陕:人名。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乡:通“向”,窗户。

(lí)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楚地古桃源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中

: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 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3、 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4、 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元:原,本来。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 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3、 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4、 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第171-173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