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草木丛生的草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版:105-106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带:围绕,映带。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临:当着。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闭:一作“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版:105-106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6-157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02月第1版:第162页2、 [唐]王勃著.[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60页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xiù)青。
旷:空阔。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岫: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他乡临睨(nì)极,花柳映边亭。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02月第1版:第162页2、 [唐]王勃著.[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60页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02月第1版:第162页2、 [唐]王勃著.[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60页3、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32页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没有与你约定,我去寻幽去了,兴致勃勃,不觉路远。云崖苍苍很攀登,时间过得飞快,马上就到黄昏。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还没有玩遍三四座山,山路弯弯,已经历千万转。深山寂寂只闻猿声哀愁,走着走着就见云收雾散。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溪壑深幽有千年积雪,崖石断裂,寒泉石上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峰峦秀丽直插中天,登极顶四望,目不暇接。元丹丘隔山遥遥相呼,突然朝我大笑起来。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只有造访了这幽幽的山谷,才知道什么叫静者安闲。整夜都非常欢乐,直到拂晓才告别回家。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中天:半天也。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穷谷:深谷也。永夜:长夜也。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屈原见江边红枫而悲吟,谢灵运想去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月渤。
屈原抱石沉下潇湘,谢灵运挂帆远渡大海。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时运蹇屈的我也想访问前辈的足迹,独自驶向茫茫大海的尽头。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古人没有机会再见,如同浮云一去不回。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我愿意玩弄海中倒景,从此修炼真骨金身。
华顶窥绝月,蓬壶望超忽。
登天台华顶峰望断苍茫大海,窥探远处蓬莱岛的奥妙。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不知道岁月是如何消失,反觉得绿树红花早衰。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也不再有钓鳌的心事,也不想当官的事儿。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
溟渤:海也。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