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
层轩洞户旦新披,度曲飞觞夜不疲。
绮缀玲珑河色晓,珠帘隐映月华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宪

刘宪(655年―711年),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祖刘会,官至隋高阳郡功曹、益州绵竹令;祖刘举,唐左宗卫率府录事参军、潞州乡县令;父刘思立,考功员外郎。刘宪十五岁举进士,授阜城尉,历任武德、白水、伊阙三县尉,累进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景龙初(公元707年),为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唐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一日卒,年五十七。赠兖州刺史。宪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

1、 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22、 何国治.“咫尺应须论万里”——介绍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学习与研究,1981,05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石始肯留真迹。
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舟人渔子入浦溆(xù),山木尽亚洪涛风。
浦溆:岸边。亚:通“压”,俯偃低垂。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论:一作“行”,一作“千”。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sōng)半江水。
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22、 何国治.“咫尺应须论万里”——介绍杜甫《戏题王石画山水图歌》.学习与研究,1981,05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石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一首题王石画的诗,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石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以下是介绍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诗人进一步评论王石高超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诗人高度评价王石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石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让读者不知道何者是诗,何者为画,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石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咫尺应须论万里”——介绍杜甫《戏题王石画山水图歌》.学习与研究,1981,05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8-5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苦辛吟

: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田中耕种的男儿,终日劳作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窗下穿梭的女子,手里织布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我愿燕赵的美女,个个都变成丑妇。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一笑再也不值钱,自然能国强家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2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1-412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1-782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垅:田地分界的埂子,这里泛指田地。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下:一作“前”。抛:一作“掷”。

我愿燕赵姝(shū),化为嫫(mó)母姿。
燕赵姝:燕赵的美女,泛指天下美女。燕赵多美女,故称。嫫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很有贤德,但相貌很丑。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一笑:封建统治者为博取美女的欢心,不惜一掷千金,故有“一笑千金”之语。钱:一作“金”。肥:富裕,富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2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1-412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1-782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助理、古籍室主任林东海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推理对比,早就有此传统。《淮南子·说林训》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里就包含了推理对比。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织妇辞》“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宋张俞《蚕妇》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表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法。《苦辛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衣两方面的不合理情况。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称之为“转化对比”。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沧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转化对比,通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为“幽径”,“晋代衣冠”成了“古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此诗通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在艺术效果上同样能使所表现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宛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9-12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以前我不认识来南塘的道路,今日才见识这里的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名贵的园林依傍着涔涔绿水,一丛丛野竹直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仿佛与谷口的郑子真旧日相交,一同游览濠梁。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平生为了寻找幽境胜景,从来就不怕路途遥远。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百顷水潭上春风荡漾,夏天里树木千重,郁郁青青。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树上水果压枝低,树叶相连,隐蔽着莺巢。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戎王子花远来万里,何年何月告别月支故土?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异国绝域的珍贵花儿,如今在你的清水池塘四周滋生开放。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汉使张骞当年都不曾把这花带回,真是徒然到了月支一回,连神农也不知道有这样美妙的鲜花。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可惜的是这鲜花经过露凋雨打,真是绿肥红瘦,日益消损。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高高的绿竹在舍旁连成一片,稀疏的篱笆下花儿凋零,落英缤纷。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碾米的碾涡深深可以装下骏马,藤蔓弯弯足以隐藏蛇虫。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我虽然工于写词作赋,可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估计去山林隐居的日子也不远了。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不如把诗书典籍全卖了,和你一起隐居算了。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高高的山岩的石阶上狂风吹扬起白雪,细一看,原来是云门上流下的瀑布在怒吼。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酒醒了就想在竹簟上睡上一觉,衣单天冷想穿绵衣。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山野的老人来看做客的我,并我送河鱼,不要一分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此处淳朴可爱,不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小枣树下一片灰蒙蒙的寒云色,茵蔯与春藕共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生菜又脆又美味,坐在树下的布单上吃生菜,颇感阴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野鹤清晨即出,山中的精灵在白天都躲藏了起来。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石林邻近蟠龙水晶宫,方圆百里,茫茫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回忆起游玩杨柳渚的情景,曾经也在定昆池飞马驰骋。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醉来把玩青青的荷叶,狂欢之中把白巾小帽也给丢失了。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看到那撑船的小伙子就想起郢中的船夫,他们熟悉水性如同江南的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我们一直坐着饮酒,看斜阳落下秦山,游玩江湖兴致依然不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你的床上书堆成山高,连接屋顶,阶前庭院绿树袅袅飘拂云烟。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你身为将军却不好兵黩武,你的儿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微风吹来,恰好为你醒酒,静夜无事,听听吟诗颂词。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你把细葛布衣挂在萝薜藤上,中天凉月如秋水洒满大地,一片雪白。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我一想到要回家的日期,心里就很不爽,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一辈子作客。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出得门来,溪中流水潺潺;回首一顾,山上白云婀娜,总也放不下留恋的情怀。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想这几天灯前乱舞自娱,酩酊后的歌声倾吐了我的心声,可是有谁怜悯。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只有老郑老何你哥儿俩跟我知心知肺,我们约定,下次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一定旧地重游!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此组诗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以下是仇兆鳌《杜诗详注》对组诗各章的评析。

  首章领起,乃未至而遥望之词。上四,何氏山林。下四,陪郑同游。自塘至桥,桥畔有园,园中有竹,层次如画。谷口,指郑。濠梁,指何。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己,但以素有山林幽意,故作此游,非轻赴人招也,说得曲折微婉。《杜臆》末拈幽兴,为十首之纲。

  二章,志林中景物之胜。首二为纲,三四承夏木,五六承风潭。末乃触景而念昔游。风潭覆以夏木,见其萧森可爱。朱鹤龄注:卑枝接叶二句,古人所谓叠韵诗。食有芹卿,乃初到而留饮,末云晚饭,盖至暮而留宿矣。

  三章,记林间花卉之奇。首记花名,次记花种。五六承异花,见其可贵。七八承滋蔓,怜其易谢。张骞不携此种,故曰空到。《本草》弗载其名,故曰不知。《杜臆》开拆,顶露翻。离披,顶雨打。

  四章,羡林傍幽僻之致。上四写景,下四叙情,上四以整炼为工,下四以萧疏见致,俱有章法。没马是实事,藏蛇是想像。《杜臆》:公献赋不售,故欲卖书买宅,乃愤激之词。此云晚花,七章言清晨白日,见其次第。

  五章,见山林景物,而喜逢豪饮,在四句分截。言此间穿池垒石,特大地中剩水残山耳,其势之雄阔,足以破沧江而开碣石。烹笋摘梅,园中佳品。弹筝换酒,将军豪兴。故复移席苔前,以享其用意之殷勤。申涵光曰:起语近纤,五六太板。

  六章,状山林高寒,而美其淳朴,亦四句分截。风磴而吹阴雪者,乃云门之吼瀑泉也,以下句解上句。盖夏本无雪,飞瀑遥溅,乍疑是雪耳。酒醒方思卧簟,而衣冷反欲装绵,言夏日阴森也。野老看客,馈以河鱼,即此见风土淳朴,与他处不同。

  七章,记山林物产,而叹其景幽,亦四句分截。茵蔯之脆,得生菜而加美。栜树之阴,展食单而倍凉。次联分顶,野鹤晨出,言其超旷,山精昼藏,言其深邃。百里之内,独见苍苍,甚言石林之高耸,非谓何林有百里也。此云晨日,下二章言晚、言夜,次第又相联络。

  八章,因水府而旁记游迹。上四实景,下四虚摹。山林胜游,留连累日,故柳渚昆池,亦皆经过。折荷脱巾,醉时狂态。刺船解水,走马而思泛舟也。

  九章,宿何园而记其韵事。上四见主人儒雅,下四言夜景清幽。首句属赋,起不好武。次句属比,起总能文。

  十章总结,乃出门以后情事。首二惜别之情,三四别后之景,五六回忆前事,七八豫订重游。幽意不惬,为迫于归期耳,两句起势突兀。舞曰自笑,歌曰谁怜,无复林中豪兴矣,故须再过以慰寂寥。朋好,指郑广文。钱谦益曰:八句之内,势变多端,尺寸之间,移形换步,正所谓“波澜独老成”也,杜老不容易放笔如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