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其一 丙戌过南曲作

:

沈真真,苏小小。旧日知名,今日馀多少。花史新编谁氏了。

为问青衣,可有迦陵鸟。

闭门羹,护门草。碧锁红桥,未许何郎到。流水无声长自绕。

几朵芙蓉,独耐秋霜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邹祗谟

清初江南武进人,字吁士,号程村。顺治十五年进士。与陈维崧、黄永、董以宁号毗陵四子。记忆力特强,古今人爵里姓氏、世次年谱,无不悉记。见魏禧兄弟古文,大为赞赏,逢人辄称道,宁都三魏由此知名。有《远志斋集》。 18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马嵬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字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摇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袁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198-11992、 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639-6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暮霭沉沉,夕阳低低,天空的浮云消消长长,落日微光忽明忽暗。你行将远去,我心中愁绪实在难消。真教人肝肠寸断啊,连精神也恍惚起来。望着远近的山山水水,送了你一程又一程,你终于走出视野,只剩下隐隐青山,迢迢绿水。从今往后,我内心将满是辛酸苦痛,再也忘不了令人心碎的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长天青碧高远,你的行踪谁人知晓?问天天不应,可怜我柔柔弱弱无依无靠。谁知我辛辛苦苦?谁怜我嫩嫩娇娇?没有欢欢喜喜,只有彻骨的思念无尽无了;一个人偷来素粉,在红叶上写写描描。我愿就此思念下去,哪管它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参考资料:

1、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 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324.2、 龚学文编注. 闺秀词三百首[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74-375.3、 郑在瀛 张声启主编. 中国历代爱情诗萃[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34-535.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tiáo)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词谱》引《列仙传拾遗》:“萧史普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逐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来凤,萧史乘龙去。”此调名本此。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其他据此添字减字者,为变体。残照:落日的光。有无明灭难消:指微云、残照时有时无,忽明忽灭的现象,叫人不好受。断魂:形容哀伤,也形容情深。闪闪摇摇:形容哀伤造成的精神恍惚。隐隐迢迢:隐约辽远的样子。酸酸楚楚:非常辛酸痛苦。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niǎo)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袅袅无聊:体态柔弱而心中烦闷。袅袅,形容女子体态柔弱。无聊,指心中烦闷。花娇:如花的美女,这里是自指。偷素粉:避着人用白粉。据《西青散记》载,贺双卿因为家庭环境太坏,填词写诗总是避着人进行的,她的作品用白粉写在树叶上面。生生世世:佛教认为众生不断轮回,“生生世世”指每次生在世上的时候,就是每一辈子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 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324.2、 龚学文编注. 闺秀词三百首[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74-375.3、 郑在瀛 张声启主编. 中国历代爱情诗萃[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34-535.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此词上片抒依依惜别之情,并设想别后自己一人的孤苦凄哀;下片自悼身世,更为悲苦。此词哀婉沉痛之极,几令人难以卒读,艺术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二十余处叠词。

  此词起三句,是写眼前景,抒此时情,点出夕阳残照的背景:“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斜阳一抹,欲落未落,残照丝丝,闪烁未消,人在这种境界中分别,心绪正如微云寸寸飘忽,感情还若残照丝丝不断,真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再用“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二句具体描画人在将离未离之际的欲语无言,魂不守舍。于极度哀伤中,仿佛灵魂都已出窍,正闪闪摇摇,漂荡游离,无所依托。抬眼看去,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山山水水依旧,人已在山山水水中渐去渐远,望断山水却望不见人,那种惆怅、那种悲苦、那种失落、那种凄凉,实在是“人间没个安排处”。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三句,把此时此地的离愁别恨、凄苦难捱推及今后的岁岁月月“只似今朝”,也可谓情到深处反无言了。上片于写景中抒发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微云、残照、山山、水水皆被一片愁云惨雾所弥漫,实为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天空、地上充溢了诗人的不尽离思。

  下片历写离别后的凄冷忧伤,以遥问青天而青天不应劈空而来,千言万语尽在此一问中。“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自意中人离去,双卿孤独无依,内心苦楚无处言说,“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从此无人管顾、无人痛惜,任双卿独自憔悴,黯然销魂;“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再无人欢欢喜喜、情切切意绵绵地看双卿偷素粉学化妆时的情景了。这几句与李商隐《无题》诗中“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同义,应是诗人与意中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的趣事,难以忘怀,不忍忘怀。词至末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结出生生世世,此情不泯,夜夜朝朝,凄苦依旧的一片痴情。

  这首词写景处,景景有情,写情处,情情难抑,虽从女方立意,而两情坚贞历历可见。全词几乎句句都用叠字,读起来,仿佛听到诗人在悲悲切切地诉说,呜呜咽咽地呢喃,言虽尽而意不绝。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175-11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冯天瑜主编.《朝读经典》.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42、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762

衙斋(zhāi)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署:衙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吾曹:我们。关情:牵动情怀。

参考资料:

1、 冯天瑜主编.《朝读经典》.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42、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76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宫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李寅生主编.《古诗品读》.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2392、 孙朝成编著.《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3043、 中华书局《月读》编辑部编著.《月读》.北京:中华书局,2010: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问菊

: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nán)喃负手叩东篱。
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叩:询问。东篱:指代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pǔ)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qióng)病可相思?
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问菊》中,她大倒这方面的苦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自作多情地问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其实,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写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来就是顺应秋之时节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开于秋时?当事人只需像宝钗那样为菊的到时未开而怅叹(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远的纪念(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开放的时节,问人家有没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菊花诗最佳。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就不会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宝钗“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一般的咏菊诗主调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独寂寞;三、标榜遁世。菊花这个题材,又特别适合表现这些主题。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独绽开(没有跟众多的春花一起开),特别适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虽然失意,享受不了繁华,可我照样是精神上的贵族——你不用我,我就学陶渊明隐居去。因此,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菊花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林黛玉就是这种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第118页2、 纳兰性德. 智品书业文史经典珍藏版家藏四库 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 2011:第129页

麦浪翻晴风飐(zhǎn)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chán)(zhòu)?毕竟是春迤(yǐ)(dòu)
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风飐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僝僽:憔悴。迤逗: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lán)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第118页2、 纳兰性德. 智品书业文史经典珍藏版家藏四库 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 2011:第129页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此吗?“因甚为他成僝僽”,“僝僽”即憔悴,愁苦,周紫芝《宴桃源》词有“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由此可知“僝僽”绝非一般的忧愁、烦恼,而是因哀愁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是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然而毕竟“已过伤春候”,既然为春感伤的时候早已过了,那词人为何还落寞依然?

  这一点,词人似乎并不自知,所以才会有“因甚”的“扪心自问”。但真的不知吗?“毕竟是春迤逗”,上阕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就有了下阕的回忆之语。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此二句承“春迤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这两句是缅怀当初两人幽会情景: 犹记那日,在开满殷红芍药的阑边,他携起了她的素手,而她也不避闪,温言软语,笑意满眸。这一切如今想来,令人动情,亦使人伤感。“红药”,即芍药,“红药阑”即古诗词中常提及的芍药栏,药栏,亦泛指花栏。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南宋赵长卿《长相思》中有:“药栏东,药栏西。记得当时素手时”。《牡丹亭》里也有:“转过那芍药栏前”。

  “盼到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盼到花铺似绣,却仍不能相见,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僬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04-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