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壑:山谷。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
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树梢。
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2、 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使君当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赴任,王维写此诗相赠。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0:105-1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浪淘沙·其六

: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日照澄(chéng)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wēi)
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江隈:江湾。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溪上遇雨二首

: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30-831

回塘雨脚如缫(sāo)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回塘:回曲的水池。缲丝:即缫丝,煮茧抽丝。沈鱼:即沉鱼,潜藏水底的鱼。

耕蓑(suō)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lín)(lí)
耕蓑:农夫的蓑衣。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淋漓:沾湿或流滴貌。

坐看黑云衔(xián)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坐看:犹行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衔:携带着。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晚照:夕阳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30-831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2-13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在湘江上与昔日的好友相逢,远望着湘山,不忍心诉说心里的忧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湖面秋风萧瑟,月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水上,只有那孤鸿与落叶陪伴着我们的一叶扁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隐。题中的数字是李白和裴隐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当时流行这样的称谓。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旧游:昔日交游的友人。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piān)舟。
湘山:山名,即君山,在洞庭湖中。永望:远望。孤鸿:孤单的鸿雁。扁舟:小船。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这组诗歌咏洞庭湖,写作者与友人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寄托深而寓意长,俊逸清畅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全诗托兴幽微,音律纯熟,语言清婉,声情并茂,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本首诗开头“江上相逢皆旧游”,作者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次句“湘山永望不堪愁”,情感上来了个转折,这时望着湘山,却不堪诉说心中的忧愁,表明了贬谪生活的愁闷。

  后两句“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运用“秋风”、“孤鸿”、“落叶”等一些萧瑟的意象,表现出孤寂落寞的心情,这正是作者远离朝廷产生的失落感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韩谏议注

: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我的心情恺郁思念着岳阳,想要鼓翼奋飞却辗转在病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远隔秋水的伊人是多么美好,你在洞庭湖边洗脚,一面向四方遥望。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雁飞向遥远的高天,皓洁的日月放射光芒。秋风染红青枫的绿叶,秋空中降下寒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玉京的天帝们聚集在北斗星宫,有的乘驾麒麟,有的骑着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芙蓉装饰的旌旗招展,如烟雾漫天,旗影摇动那映着丽日的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星宫的帝君在那里畅饮美酒,可惜飞仙稀少,远在他方。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听说你已经归隐,跟从仙人赤松子,像汉代的张良一样。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你曾经安邦定国,建立功绩,运筹决策的政务使你烦倦,神情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你说你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想去求仙访道,不愿留在污浊的尘世上。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太史公怅恨滞留洛阳,你又为什么隐居潇湘?当天空出现老人星,世上就会太平、安康。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你为什么同我远隔秋水不得相见?几时你才肯重新出山来辅佐朝堂?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7-99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3-85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岳阳:今湖南岳阳,当是韩注所在地。奋飞:插翅飞去。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男女都可用,用于男性则指其才德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娟娟:秀美状。濯足洞庭:《楚辞·渔父》引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据《楚辞》旧注,沧浪水近在楚都。当与洞庭同一水系。洞庭,湖名,在今湖南、湖北交界处。八荒:四方四隅称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飞冥冥:指韩己遁世。冥冥,远空。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玉京:玉京山,道家仙山,元始天尊居处。群帝:此指群仙。北斗:北斗是人君之象,号令之主(《晋书·天文志》)。“或骑”句:《集仙录》记: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翳,语助词。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倒景:即“倒影”。摇潇湘:指倒影在潇湘水中荡漾。潇、湘是二水,于湖南零陵汇合。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星宫之君:承“集北斗”,当指北斗星君,借指皇帝。羽人:飞仙,借指远贬之人。两句谓君上昏醉,贤人远去。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似闻”二句:张良字子房,韩国旧贵族,后为刘邦谋臣,刘邦得天下,张良说:“愿去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见《汉书,张良传》。后道教附会张良真随赤松子仙去。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昔随”二句:《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功。”此借用言韩注有功于朝廷,旧迹未改,而人事已非,不由黯然神伤。定长安,建都长安。帷惺,军幕。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国家”二句:前句化用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吾,是以韩的口气说话。后句化用《庄子·秋水》寓言,说鹓雏(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鸱鸮(猫头鹰)得一腐鼠,见鹓雏飞过,怕来夺食,就“吓”声以驱赶鹓雏。不知鹓雏根本无意于此。鸱鸮喻宵小之徒,鹓雏言避世贤者。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逐腐共吞腥”,鲍诗是愤激反语,这里正说。色难,面有难色,不愿之意。风香,《尔雅注》说枫似白杨有脂而香,称枫香。道家常以枫香和药,餐枫香喻持操隐居。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周南”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南极老人:《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胡为:何为,为什么。贡:献,这里是荐举之意。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这里指朝廷。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7-99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3-85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奋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奋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在整部杜集中,《寄韩谏议注》并不是杜诗最高成就和主体风格的代表作品,但是,这首诗深具别样之美,似乎也不是杜甫其他诗作光芒所能掩盖。

  此诗虽为七言古体,但在诗歌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乃至情感抒发等方面,可以说落笔便得楚骚之风。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谓此作“文心幻森,直登屈、宋之堂”,“文心幻森”四字,深识骚意。

  起首二句“今我不乐”“身欲奋飞”杨伦《杜诗镜铨》称其“开口便有神游羽御之意”。继而“美人”“秋水”句,沿袭《离骚》隐喻和《兼葭》《秋水》的意境,致怀思韩君之意。“鸿飞冥冥”借《法言》语比韩之遁世。“叶赤”“雨霜”则化用鲍、谢诗写秋深之景象。此诗所化用的诗句,皆以其意境相类,故能水乳交融,整个诗境的营造似茫茫无迹而弥漫八荒,诗人之意绪似从天而至,缘水而生。“岳阳”“洞庭”“潇湘”等地名的频繁出现,点明了韩君屏居之地,也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文化地域特色。

  此诗又是一篇以浪漫手法观照现实社会的作品。“玉京群帝”以下六句写天宫之事,如天马行空,极意铺张,颇似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幻仙境的描绘。诗中运用了屈原似的象征和隐喻,使其对神仙世界虚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描写,笔笔落到现实人间。诗人运用比兴手法,由洞庭秋水的“美人”之思而驰笔于天界仙官之境,表现了“仕”与“隐”的强烈对比,曲尽今昔哀荣之致。“羽人稀少不在旁”,是为韩君政治命运之写照;“影动倒景摇潇湘”,则又照应“美人”屏迹之所在。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言此学仙遁世者,本为王佐之才,尝立功帝室也。以“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书·高祖纪》)的韩张良喻韩谏议,颇多称许之意。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认为杜甫此诗乃借韩君之经历“因以自寓”,置身政治漩窝之中,个人的命运实在难于左右,杜甫对此有切肤之感,故而尤能深刻体会韩谏议“帷握未改神惨伤”的意味。杜甫借韩君以自寓,韩谏议的形象处处可见诗人自己的影子,不禁感慨系之。至于“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直不知是写谏议,还是诗人内心之自况。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夔后出峡前,诗人大半生飘泊流离,备尝生活艰辛,阅尽世态炎凉,至此已是老病缠身,进人了人生的晚景。“今我不乐”之起兴,点出了诗人当时心境,更寄寓了政治深意,这在结尾部分得到很好的表现,最后四句杜甫表达了其一以贯之以苍生社稷为念的思想。“周南留滞”以太史公司马谈比于韩谏议,对其不复用世深致惋惜。“南极老人”句,表明诗人之着眼,并非止于个人之藏用,而是将国运民生作为其诗歌的终极关怀。杜甫期冀“美人”贡之“玉堂”,乃深惜谏议有韩张、司马之才,本当报效朝廷,匡扶社稷,竟不见容于当世,以至于留滞秋水,终老江湖,实为国家之不幸。

  杜甫处身于“老病客殊方”(《壮游》)的困境,尤思贡“美人”于玉堂。这一思想,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禀性好恶。张子房的功成身退和韩谏议的激流知退实际上颇合于杜甫“色难腥腐”的本心;在仕途上尚不如张、韩走得那么远的杜甫,甚至对韩君之退隐也还隐约流露出稀微的向往,因为韩君在政治上曾经辉煌的成就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但不论如何,杜甫有着更强烈的“葵霍倾太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似的政治热情,一生未曾放弃。“仕”与“隐”的选择,“出”与“入”之依违,贯穿了杜甫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现实的绝望使他“每欲孤飞去”(《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理想的执著又令他“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幻灭与希望交织成困惑难解的政治情结。

  这首诗在诗歌意象与创作风格方面有神接屈子、境妙滴仙之致,但其老成诗笔与曲折情怀,归根到底还是杜甫式的。诗歌遣词造意异常精省凝炼;章法上尤能巧设伏笔,处处呼应,虽纵横驰骋而浑然一体,表现出杜甫一贯严密的诗思和严谨的结构;情感的抒发一波三折,曲尽其意,含晦而深挚。

  一篇寄予隐者的诗歌,寄托了生命迟暮的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严肃思考和执着不舍的政治情怀。它所引发时代、社会与个人的今昔之感、哀荣之念,实与老杜同一时期《诸将》《八哀》《秋兴》《咏怀》诸作貌异而神合。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富贵曲

: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美人梳洗妆扮的时候,满头遍插金银和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怎知道两片云一般的发髻上华丽佩饰,抵得上几个乡的赋税。

美人梳(shū)洗时,满头间珠翠。
间:间隔,错杂地缀着。珠翠:指珍珠和翡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shuì)
两片云:两边鬓发。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室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