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风平浪静。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楼船出征跨海行次扬州。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马。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钟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wù)池。
风波:指乱象。“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三川北虏(lǔ)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jiā)。
“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
雷鼓嘈(cáo)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雷鼓:如雷的鼓声。猎猎,风声。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龙盘虎踞(jù)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故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zhī)鹊楼。
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鳷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河南:指洛阳。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北固: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次:驻守。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跨海:是夸张之辞。
战舰(jiàn)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jū)。
森森:威严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征帆:战舰的借代。龙驹:喻指豪杰之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大风。挂席:船上张起的帆。古月摧: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xiāng)出峡来。
“何似”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líng)作小山。
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朱第: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
试借君王玉马鞭(biān),指挥戎(róng)虏坐琼(qióng)筵(yán)。
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遥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遥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遥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遥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遥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遥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前两句撷取京师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现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局势,表达自己和广大人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对叛军所作所为的憎恶痛恨。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抨击在叛军进攻面前,为保存实力,节节败退,听任东都沦于敌手的各路将领,高度赞扬永王远道而来,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遥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遥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遥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72-274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shuāng)气晴。
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diāo)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凋:树叶凋落。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lǜ)静,空伴夜泉清。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机虑:犹思虑。静:一作“息”。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歌德所说:“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歌德对话录》)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颈联便就眼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果落”、“ 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尾联抒写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4-625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金缕的凤凰盘对相依,绣成的牡丹似经一夜微雨,格外的雍容富丽。新妆后照看明镜里,只见双颊消瘦,鬓发轻舞薄如蝉翼。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画楼上久久地眺望伫立,栏外的柳丝静静的低垂着,好似相思的人杳杳地没有一点声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双的飞来,又成双飞去。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五代后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印:11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bìn)轻双脸长。
盘:盘错,此指绣盘。金缕:指金色丝线。双脸长:言人瘦。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音信:鄂本作“意信”。社:社日,古代习俗祭神的日子。有春社、秋社之分,此谓春社。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五代后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印:11《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中的一首,仍然是由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缀联成篇的,如“风凰”、“金缕”、“牡丹”、“微雨”、“明镜”、“画楼”、“丝柳”、“双燕”等等。词之上片,写美的头饰、美的妆容,并非词之精粹部分,其实是为下片张本;而下片,全由新妆美人若有所待的“望”字而来,“相望久”,既表现了她的痛苦、无奈,更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执著上片,运用寄意于象的艺术手法,写女子晓妆,寄托女子情思,隐约婉转,暗示她的期待。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写美女头上的“凤凰”首饰,并以“相对”二字,突出双鸟比翼之象,借以烘托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对情人的企盼;“牡丹”一句,形容佳人妆成,像雨后牡丹一样美丽,将思妇华丽的服饰,娇媚的情态展现出来;再写镜中所见,“双脸长”一语,表现人之憔悴,将其离愁、相思之苦暗透出来。“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写女子梳妆完毕,对镜审视一“明”一“新”,都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表露出女主人公珍爱自己并有所待。然而,镜中的形象却是鬓发削薄,双颊削瘦,脸形都显得长了。下片,女子的孤独,惆怅、失望的情绪散布在字里行间。
“画楼相望久。”女子默默地、长久地等待心上人,但心上人迟迟不归。期盼之情,难对人言,句中用一“望”字,突出女主人公的深情盼望、望眼欲穿。此一“望”字,乃全篇词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栏外”以下三句,都是“望”中所见、所思。“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写女子痴望已久,不见人归。低垂的柳丝、双飞的春燕,无一不在惹起、象征春天女子的春怨,而“音信不归来”的插入句,又与“社前双燕回”形成对比——去年秋天飞走的燕子已经双双归巢,可她痴心等待的心上人却久盼不归,甚至已得不到关于“他”的一点音信,这对于“相望久”的女子,足见其冷酷与残忍。
此词景以情牵,情随境变,直吐怨情,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通过景象对比,反衬思妇孤独之状、愁苦之情、心外之声,格外深婉。
参考资料:
1、 张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39-412、 王克俭主编.温庭筠 晏殊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693、 文白,张西平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出版社,1998.3.:10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5-29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40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汲: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汲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亦可作“消”。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5-29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40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首句就题从“夜”写起。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3-934页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04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55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25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yí)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喜爱。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溪上:一作“谷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04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55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25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38-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