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九峰山水

:
游到九峰寺,匡庐面目新。
云封山拒客,花拥路迎人。
老衲清如鹤,秋林色拟春。
留连尘世外,悔现宰官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英

唐英

(1682—1756)清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字俊公,一字叔子,晚号蜗寄老人。雍正间授内务府员外郎,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九江关。乾隆时,监督窑务十余年。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各附详说。所造器,世称“唐窑”。工书画诗文,戏曲以《古柏堂传奇》知名。有集。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过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如丝细雨绵绵而下沾湿行人衣,田地间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像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这里的风土人情跟湖南很相似,谷雨过后,处处都是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sāo)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丝缫:这里是形容细雨如丝。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今湘东区,距萍乡城约40里)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诗人为什么要锁定写这一路上的见闻?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高的兴致?具体要表达什么?他又要向世人与后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这不由得使我对他这首诗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首联“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萍乡,当时称萍乡县(即现在的江西省萍乡市)。开头两句平白如话,衔接自然,因为从湘东到萍乡不是他要写的重点,所以就一笔带过,手法娴熟,真是叶落无痕,风过无声!此句大意是:“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这里要说明的是,萍乡是在湘东与芦溪之间,地势略高于两地,萍乡的水的流向在我们当地叫“两边倒”,一边水往西经湘东流入湘江,另一边的水往东经芦溪流入赣江。正好是一东一西,故称“两边倒”。同一时代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也有竹枝词为证:“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装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说的就是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没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过萍乡路渐低”和胥绳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证。

  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②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

  “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清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

  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缫,煮茧抽丝,这里的丝缫比作春雨,说春雨下得象蚕丝那样银丝缕缕、绵绵不断。上联写的是动物,犬与鸡,鹅与鸭;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我不得不赞叹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心程度,又心悦诚服的感叹诗人表达事物的精确到位。

  “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湖南,紧临湘东,在萍乡的西部。萍乡与湖南均属楚地,风俗极为接近。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即使是现在,湖南人都还在称呼江西人为“老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叫人不得不赞叹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两联堪称妙对。同时还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画面,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感,诗人就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清朝初期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对诗坛影响极大。难怪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梅村(吴伟业)③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④、放翁⑤后一人而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秋风萧瑟,卷起漫天落叶,大雁向着南方高飞。我们的爱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徒然留下无尽的相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偶然飘来一朵凉云,洒下几点雨,不由令人记挂起那生着红草的水滨,鸳鸯今夜该向哪里栖宿?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无边:这里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色。楚天:诗文中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duò)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pǔ)(xù),鸳鸯栖向何处?
堕:落下。灵雨:好雨。红:水草,又称水荭。浦溆:水畔,水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上片写景,营造凄清的氛围。“风紧雁行高”,开篇五个字便是寂寞的形状,宛如天际的白云,看似有形,却是无形。也正是因为如此,寂寞才难以捉摸,时而飘来,进入心里,让人无法释怀。容若最是能体会寂寞的,他的心,从始至终,从未曾冰释过。“无边落木萧萧”,就好像无边的落木,落叶无边,枯寂蔓延开来,无法收拾。而容若之所以开篇如此描写,正是要写出相思之苦的痛楚:“楚天魂梦与香销,青山暮暮朝朝”,到底那相爱之情如何才能够化解,让容若不再为相思而苦,无人能够作答,就连容若自己,也无法解答。人世间的情情爱爱,本就是因缘际会,这是无法用理性去控制的。容若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正因为多情,才被情所困。词中虽是写景,却景中有情,甚是感人。

  下片借景抒情,运用“凉云”、“灵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扩大的景象。“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情景交融,云雨反转,无一不让容若想到相思之人。今夜寒意袭人,那思恋的人会在何处。是否会被寒冷侵袭,又是否会不懂得加衣。这种种担忧,无不化进这首词中,尽惹得相思离人泪。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表现出对自己所想之人的盼望之情。

  从写法上看,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及人物,既没有出现词人自己,也没有出现爱慕怀怀念的对象,一切修辞都是暗示,一切意象也都是暗示。在各种旁敲侧击里,烘托出梦断香消的刻骨悲伤。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5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酷相思·寄怀少穆

:
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吹,催千骑。看珠澥盈盈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
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吹,催千骑。看珠澥笳笳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
禁烟抗英胜利的欢乐日子过完没有?日子还没过完,就被吹吹打打的鼓乐、仪仗、卫队和官员们催着欢送走了。看着珠江流入南海的轻笳水波,我们就这样分处两地了。您留下来,是什么用意?我离开又是什么用意?

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朝廷一边派琦善赴广州,又令伊里布与英侵略者交涉妥协投降事宜。眼下的病情这样危急,肩头的担子这样沉重,害怕担挑不了而忧愁万分。我离开了,确实感到心也碎,你留下来,也应该感到心碎。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62-263页2、 陈家经,梁小克.华夏之声——历代著名爱国诗人及其爱国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04 第1版:第236页

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jiā)吹,催千骑。看珠澥(xiè)盈盈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nóng)去也,缘何意?
酷相思:词牌名,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叠韵。少穆(mù):林则徐的字。百五:夏历冬至以后约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两天,民俗禁火三曰。词中暗喻禁烟。佳期:美好的时光。过也未:过去了没有。笳:胡笳;吹,鼓吹;千骑:送行的仪仗队。澥:靠陆地的水域,指珠江口以外至南海一带。盈盈:水清澈的样子。侬:我。

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缓、和:是春秋时秦国的良医。召、征,都是召唤、传来的意思。并至:都来了。眼下病:指国家、民族受鸦片之危害和英国之威胁。肩头事:指林则徐和自己等广大爱国者肩负的重任。愁重如春:形容忧愁像春色一样广大无际。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62-263页2、 陈家经,梁小克.华夏之声——历代著名爱国诗人及其爱国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04 第1版:第236页
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吹,催千骑。看珠澥盈盈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
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词的上片“百五佳期过也未”,清明寒食时节,柳絮千条,阴雨霏霏,更容易惹出愁绪万端。然而今年更是不同,词人所遇之事,使他更平添愁绪百倍。词的上片徐徐写出事情根由,接着描写军笳声起,催动千骑,然而这千万铁骑却并非去浴血疆场,而是调防。词人原任两广总督,直接负责查禁洋船,禁毁鸦片事。后清廷将他调任两江总督,由林则徐继任其职。“看珠澥盈盈分两地”即指这件事。一条珠江,竟将两人隔离两地。尽管林则徐是词人好友,且又是禁烟骁将,但自已失去了与帝国主义对垒、失去了为国家、人民效力的机会,总不免心中万分惆怅,不免对朝廷不满。词中连用两个问句:“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表现了这种强烈情绪。词人由于这种恼人的复杂情绪萦绕于怀,以至连时日都搞不清楚,不知“百五佳期过也未”了。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词人对国事的感叹。“召缓征和医并至”,这是暗喻当时朝廷忽而想和,忽而想战,举棋不定的状况。当时朝廷大臣琦善、伊里布之流十分害怕英帝国主义的武力,极力主和,而朝廷则在战和之间拿不定主意,就如病笃乱投医,忽而请这个医生医治,忽而请那个医生医治,莫哀一是。朝廷如此,词人“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以国事为己任,这是沉重的担子。然而这个担子倒是好担,就是朝廷不允许他来担这担子,唯留下沉重的“愁”字,却叫词人感到难以担起,只有将这满腔国愁留于心底。既有能力,也有强烈的欲望要去担当国事的重任,然而却为朝廷所不允许,词人的心境可想而知。于是在词的结尾,词人不由自主地发出“心应碎”的喊声。结句和上片结束处的句式完全一样,这当然是词牌所规定的,但词人有意将词语和句意重复,造成反复、强调的效果,这却又是表现内容的需要了。去留两依依,词人与林则徐之所以两愁相对,正由于他们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忧心如焚;正因为他们眼见朝廷的暖昧态度,感到国事渐不可为而哀伤至切。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除“召缓征和医并至”是唯一用典处,其余都明白如家常语,读来丝毫不觉隔膜。词写忧愁意绪却不使人感到消沉,表现的是热血男儿之愁,因此充满阳刚之气,即使愁也显得激烈,即使愁也显得豪壮,也能催发人的悲愤激昂之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2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景偁拜师

: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我当初是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态度来照顾我。几年后,不久又向朝南坐的我下拜,请求做(我的)学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但对方不同意。(景偁)说:“偁之所以跟随您,并不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余始识景偁(chēng)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zhì),请为弟子。余愧(kuì)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shù)几焉。”
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庶几:有希望。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为:成为。为:写。为:做。既:已经。弟子:学生,门徒。谢:拒绝。已而:不久。从:跟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白海棠

: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夕阳照着秋草连接着层层的院门,苔藓青翠长满了雨水淋过的花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白玉的品格难比海棠的纯洁,那雪般的肌骨更能陶情醉人。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点点花蕊芳香娇嫩好似不胜风力,夜深明月下还留着她俏丽的影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不要说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67-1752、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0-132

斜阳寒草带重(chóng)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寒草:秋草。带:连接。重门:重重院门,指深宅大院。苔翠:青翠的苔色。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销魂:使人迷恋陶醉。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倩影:美好的身姿。月有痕:月有影。

莫谓缟(gǎo)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缟:古时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白衣。以“缟仙”说花,承前“雪为肌骨”来,道家称成仙或飞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同化为飞鸟,可以上天。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67-1752、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0-132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这首诗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充斥着萧瑟之感。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交待了季节、场景。开头的“斜阳”二字,与诗尾的“黄昏”二字遥相呼应,定下了全篇萧瑟、感伤的基调。“寒草”点明季节是在秋天。

  “苔翠盈铺”形容年深月久,生长海棠的花盆表面已经布满了青苔。而一番新雨的洗刷,使景色在焕然一新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凄凉,为写海棠之“白”作了铺垫。总的来看,这一联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斜阳寒草”写到“重门”,再对生长海棠的花盆加以细致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但海棠已经呼之欲出了。同时,这一联也暗示出贾府这个大家族已经日薄西山的命运。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写海棠之白,以白玉、冰雪比喻花的颜色的素白和品格的纯洁。它的精神如玉,但是用玉来形容仍嫌不足,难以比拟其高洁;它的肌骨如雪,使人迷恋陶醉。这其实是探春的自我写照。生长在日趋没落的家族中,探春依然不屈不挠,极想有一番作为。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用比喻,透过环境,写出花的娇美无力的身姿和月下映出的丽影,写出了海棠之柔。海棠虽然生机勃勃,但是终究娇柔无力,它那下垂的细小花蕊仿佛正在叹息。那美丽的身姿在深夜的月光中,投下心事重重的阴影。这一联暗含着探春的伤感。探春身为女儿之身,无力扭转家族的命运,只能在暗中担忧。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中,是说但得白海棠多情相伴,就不必理会飞升远去的事了,“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贾探春)融为一体。“缟仙”是将海棠形容为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倍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探春后来远嫁异乡,虽然生活还算不错,但却难以割断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心中满怀悲苦。这是后话,探春不可能预先知晓。而曹雪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创作《红楼梦》,不断在诗词中暗示人物后来的命运,则具有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功能。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67-1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