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月高楼外柳花明

:
月高楼外柳花明,单衣怯露零。小桥灯影落残星,寒烟蘸水萍。
歌袖窄,舞环轻,梨花梦满城。落红啼鸟两无情,春愁添晓酲。

月高楼外柳花明,单衣怯露零。小桥灯影落残星,寒烟蘸水萍。
月亮高悬在楼外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将杨柳、花草照得鲜明。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小桥上闪烁的灯影陪伴着落入水中的星星,冷冷的烟雾笼罩着河中的浮萍。

歌袖窄,舞环轻,梨花梦满城。落红啼鸟两无情,春愁添晓酲。
歌女窄窄的袖口将飘带一圈圈轻盈地舞动,梨花飘落纷飞梦幻般地洒满全城。花落凋零与杜鹃啼鸣这两样最是无情,它们出现就预示着春天踏上了归程,春天的愁绪都添注进清晨的酒醉之中。

月高楼外柳花明,单衣怯露零。小桥灯影落残星,寒烟蘸(zhàn)水萍。
单衣怯露零:指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寒烟蘸水萍:水中的浮萍浸没在夜晚寒冷的烟雾中。

歌袖窄,舞环轻,梨花梦满城。落红啼鸟两无情,春愁添晓酲(chéng)
舞环:指歌女歌舞时所佩玉环。春愁添晓酲:一春的忧愁还要添上清晨醉酒的苦痛。酲,病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高悬在楼外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将杨柳、花草照得鲜明。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小桥上闪烁的灯影陪伴着落入水中的星星,冷冷的烟雾笼罩着河中的浮萍。
歌女窄窄的袖口将飘带一圈圈轻盈地舞动,梨花飘落纷飞梦幻般地洒满全城。花落凋零与杜鹃啼鸣这两样最是无情,它们出现就预示着春天踏上了归程,春天的愁绪都添注进清晨的酒醉之中。

注释
单衣怯露零:指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
寒烟蘸水萍:水中的浮萍浸没在夜晚寒冷的烟雾中。
舞环:指歌女歌舞时所佩玉环。
春愁添晓酲:一春的忧愁还要添上清晨醉酒的苦痛。酲,病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翁孟寅

翁孟寅,字宾旸(《浩然斋雅谈》卷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三四)。今录诗二首。 7篇诗文

猜你喜欢

菩萨蛮·七夕

: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阑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出现。五更天时银河斜转月落大地。牛郎织女从梦魂中惊醒过来,泪涕纵横,天上落下了细小的雨点。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牛郎和织女虽然是短暂相逢,但却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

参考资料:

1、 萧枫选编.唐诗宋词全集 第13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252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154

风回仙驭(yù)云开扇,更(gēng)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yán)疏雨零。
菩萨蛮: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仙驭:指风伯、云师驾车而来,意即风起云涌,天气发生了变化。云开扇:作为扇翣掩障太阳的云移开了。更阑:更残,五更天。阑,所剩无几。星河转:谓银河斜转,表示夜深。惊:惊醒,醒过来。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xiàn)人间,人间日似年。
草草:匆忙。长共天难老: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不会老死。人间日似年:人世间的日子难过,这是说明上句牛郎、织女“不羡人间”的理由。

参考资料:

1、 萧枫选编.唐诗宋词全集 第13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252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154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这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渲染了牛郎织女此时趋人散的时空气氛:旋风吹,仙车奔,扇云开,面临苍凉环境;时过五更,月落大地,星河转移,逼近分手时光。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细腻描绘了牛郎织女如梦初醒、梦魂惊叹、泪涕纵横的神态。“梦”、“晓”二字贯穿上片,颇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代秦观《鹊桥仙》)的难言倜傥。

  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承上一转,妙笔生灵。纵然一夕相逢,来去匆匆,相会短暂,但是共天久长的仙界的牛郎也好,织女也好,两情久长,岂在朝朝暮暮。生命是永恒的,青春是不衰的。这正是天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东坡用了一个顶真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东坡内心难言的余悸: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最后两句,文彩似乎不浓,却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令人回味。

  自古以来,多少文学家,多少文学作品大写特写诸如七夕仙女思凡、下凡,甚至与凡人结为伉俪,生儿育女,白头偕老。东坡一反古今陈说,把天界写得“长共天难老”那么美好,把人间写得“度日如度年”那么艰难。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559-5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伶官传序

: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理:道理。岂:难道。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náng),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言:世人说。以:把。立:即位。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乃:你的。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锦囊:丝织的袋子。负:背负。前:在前。及:等到。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旋:归,回。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hán)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īn),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yú)?《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方:正在。系:捆绑。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一夫:一个人。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及:等到。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抑:还是。本:探求,考察。迹:迹象。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兴: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举:全,所有的。莫:没有人。忽微:极细小的东西。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春归何处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吹过蔷薇。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参考资料:

1、 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2、 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3、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4、 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唤取:换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lí)。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吹过蔷(qiáng)(wēi)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解:懂得,理解。因风:顺着风势。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参考资料:

1、 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2、 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3、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4、 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荷花

: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pàn)夕阳和。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shēng)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消磨:消遣,排遣。笙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云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云畔夕阳和”。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云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颊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她美丽的双颊,泛着颊醉后的红润。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sī)。簪(zān)(jì)乱抛,偎(wēi)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露华:秋夜露珠。凉飔:凉风。偎:挨贴。

佳期谁料久参(cēn)(cī)。愁绪暗萦(yíng)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jiē)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参差: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萦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嗟咨:慨叹,叹息。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颊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此词所写,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怀念一位名叫“师师”的妓女。词之上阕,回忆当年与师师相见的情景。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歌楼上灯红酒绿,湘帘半卷,华灯初上。师师她酒酣耳热,双颊显出阵阵红晕。渐渐到了深夜,白露初降,凉风吹拂着疏帘。娇羞怯怯的师师带着几分醉意,紧紧依偎着“词人”。她弹去泪珠,唱了一曲新词。此句点明了师师作为歌女的身份,同时表明词的内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时动了感情,流下了眼泪。

  词之下阕写别后相思。他们临别时本来约定再次相见。词人在《水龙吟》词中曾说:“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此处“佳期谁料久参差”,说的是同样意思。却不想一别多时,重逢难再,一怀愁绪,暗暗地萦绕心头。此时词人设想:师师她大概刚刚歌舞结束,正对着一庭秋色长吁短叹。“妙舞清歌”,再次点明师师的身份。一边是愁绪萦怀,一边是对月嗟咨,恰好写出两处相思。于是迸出结句:“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明月依旧,人分两地。明月似亦有知,此刻正以皎洁银光照着天各一方的恋人。望月怀人,是中国传统诗词常常写到的题材。唐诗中除杜甫《月夜》外,还有不少作者写过,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宋词中也有多处写过,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张先《江南柳》:“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秦观在《水龙吟》的歇拍中也已写道:“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此处不同的是以画楼作为陪衬,则人在楼中,月临楼上,景色如画。

  总之,这首词语工而入律,上阕写对方——歌妓师师;下阕写词人自己,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相思。词之上阕营造了疏帘半卷,颊灯闪烁,凉风轻拂,玉露初零的意境,让人感到温馨甜蜜。师师这个人物,也被写得有血有肉,富于感情。这一切都为下阕所写的相思张本。下阕着重抒情,而以“秋色”“画楼”“明月”等景语点缀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语尽而情不尽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