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夷陈先生祠堂

:
太华朝紫清,莲花开绿烟。
尝闻希夷隐,欲学南华仙。
道与寥廓友,形随变化迁。
餐霞倚八极,御气游九天。
静夜披蕊笈,清晨漱瑶泉。
闲临日谷啸,下拂云窗眠。
一朝玉棺坠,委体同蜕蝉。
霓旌自宛转,羽驾何飘翩。
空余故馆在,遗像犹依然。
嗟吾生已后,不得见当年。
扶摇若可借,永谢区中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范祖禹

范祖禹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17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我思君处君思我:友谊词品珍》.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15页2、 李华编著.《词三百首详注》.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08:第31页3、 吕新民 关贤柱.《唐宋名家词译析》.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86页

巴子城头青草暮(mù),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cháo)花脱树。杯且举,瞿(qú)塘水阔舟难渡。
渔家傲 :词牌名。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巴山: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瞿塘:瞿塘峡。

天外吴门清霅(zhà)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吴门:今苏州市。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将:持,拿。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我思君处君思我:友谊词品珍》.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15页2、 李华编著.《词三百首详注》.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08:第31页3、 吕新民 关贤柱.《唐宋名家词译析》.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86页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上片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起句点时地,“巴子城头”,点出送别的地点。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送别的季节、时间。下两句宕开渲染。巴山重峦叠嶂,渲染词人与友相逢相别地方的境象。燕子觅巢,春花辞树,既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亦隐喻彼此的一去一留。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也只以“花脱树”一语尽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杯且举”两句,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瞿唐峡,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艰难。暗示双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惜别的情怀,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道路遥远,放觉如在天外。下句点出友人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不仅上下片意脉联贯,更便于巧妙地为全篇作结。他首先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这一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吴门住”句,意指“吴门”。

  词语言真挚,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我思君处君思我:友谊词品珍》.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15页2、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归程何忍太匆匆,还想勒马暂徘徊。岂是秋色看不足?倒霉情绪难排解。人说饮酒可忘忧,奈何我病后体弱不敢挨。回想贤内捣衣时,何等孤独难忍耐;今日独自苦奔波,痛悼亡妻情满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远树凋落晚风哀,乡村小店门尚开。多情只有灯前影,伴我同去又同来。旅店主人来问候,说比前回又见衰。

参考资料:

1、 林冠夫改编.唐宋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0:第532页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16页3、 汪业芳 肖志清选注.历朝怀远思乡诗:乌夜啼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277页4、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098页

归鞍(ān)尚欲小徘(pái)(huái)。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境物,奈病余孤负金罍(léi)。萧瑟捣(dǎo)衣时候,凄凉鼓缶(fǒu)情怀。
归鞍:回家。鞍,指马。徘徊:来回地行走。逆境:不顺利的境遇,此处指处于逆境中的恶劣情绪。孤负金罍:辜负了金樽美酒。意思是病后体弱,不能开怀畅饮。“孤负”同“辜负”。 金罍,金质的酒器。捣衣:古时候,新制作的衣服需要放在砧上捶打以使其纤维柔软,增增保暖效果,叫作“捣衣”。鼓缶:据《庄子·至乐》:作者借此典表明哀悼妻子的情怀。缶,瓦盆。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摇落:凋落。此翁:作者自指。逆旅主人:旅店老板。

参考资料:

1、 林冠夫改编.唐宋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0:第532页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16页3、 汪业芳 肖志清选注.历朝怀远思乡诗:乌夜啼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277页4、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098页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词的上片开头即写词人骑马归来、徬徨歧路的痛苦。曰“归鞍”,曰“徘徊”,曰“逆境难排”,初非出于悼亡,其中暗含政治上失意的悲愤。“逆境难排”一句正说明词人因削职归来,仕途上陷于逆境。这里词人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与政治上的失落感糅合在一起,自然浑成,不着痕迹。“人言”二句,用事而能浑化。有病,一可悲也;病而有忧,二可悲也;有忧而不能饮酒,三可悲也。语曲而婉,情深且挚。“孤负”二字,显得感慨沉郁,而又婉曲深挚。如果说以上纯系抒情,那么至歇拍二句,则将情与景融而为一,逐渐点出悼亡的主题,并为下片作铺垫。“萧瑟捣衣时候”,是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掉念。“凄凉鼓缶情怀”,是蝉联前句,用典抒情。从归鞍徘徊写到此处,词旨渐趋显豁。这种手法有如剥茧抽丝,将读者渐渐引入词的意境。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写景。“野店犹开”四字,使词情稍稍扬起,将前词所表现的悲哀稍稍冲淡了一些。但是就在一扬一抑之中,感情愈转愈深。“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二句通过孤馆寒灯,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从语言上看,也似带有几分欣喜,然而骨子里却是更深沉的悲哀。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为伴侣,一种孤寂之感,悼念之情,凄然流于言外。不直接写人亡,而以客观景物作为烘托,这是一种婉曲的手法。结尾二句直率朴实,如出逆旅主人之口。“今回老似前回”,重在一个“老”字。这一形貌上的变化,都是通过逆旅主人的眼光反映出来的。

  词人借景抒情,全词中处处洋溢着词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和绵绵不绝的思念,让读者读来自然真切,凄美悲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16页2、 钟振振、王兆鹏、刘尊明.《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9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从:听随,听任。向:到。

(yán)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bìn)边斜。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 .《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889-890 .2、 常国武 .《新选宋词三百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523-52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参考资料:

1、 江龙.《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34-352、 吕明涛.《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2:20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71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485、 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35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chóng)头歌韵响琤(chēng)(cōng),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重(chóng)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琤琮(chēng cóng):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玉钩阑下香阶(jiē)(pàn),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钩:帘钩的美称。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点检:查验。

参考资料:

1、 江龙.《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34-352、 吕明涛.《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2:20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71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485、 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35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对雪

: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皇家京城已经是岁暮,我的柴门白日常关闭。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参,三馆关门停止办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我因读书夜里睡得迟,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睡起犹觉冷气透皮骨,窗外仍见雪花纷纷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披起外衣走出门外看,大雪飘飘扬扬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我哪敢为贫居而忧虑,聊且舒开笑脸庆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我月薪虽然毫无多余,晨炊还能日日相接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来置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几杯美酒孝敬给亲老,一杯不忘均分给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妻子儿女不会受饥寒,欢聚一起共同颂祥瑞。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
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货车供应给边鄙。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车子载着重货几十斛,艰难路程遥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疲弱牲口冻得走不动,车陷冻土再也拉不起。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夜来天寒又在哪里宿,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再想那遥远的戍边卒,日夜肩着戈戟防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城上军旗高高随风扬.城楼日夜警觉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弓硬挽弓还需添力气,盔甲冰寒冷入骨与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今日边兵更在何处行。想必走在荒僻边陲地。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苟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深感自是损民小蠹虫,至今仍空占着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虽然刚直可又无一言,岂能称为正直之朝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赞誉贬斥默默两无言,岂能称为公正的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我没有耕耘过一亩田,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深愧心无富国裕民术,也缺平定边疆之谋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只能空赋对雪之诗篇,殷勤酬谢深情的知己。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7:32、 吴在庆.新编宋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3-4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帝乡:汴京。衡门:用横木做门,暗示住宅简陋。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五日免常参: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三馆:昭文、国史、集贤三馆。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睡起毛骨寒,窗牖(yǒu)琼花坠。
窗牖:牖 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岁:年成,一年的收成。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chú)未阙(quē)供,酒肴亦能备。
薪刍:刍薪柴和粮草。阙:阙欠,应给而没给。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亲老:指父母。均:全,都。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
朔:北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车重数十斛(hú),路遥几百里。
斛: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léi)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羸:羸瘦弱。曳:牵引,曳引,拖。

夜来何处宿,阒(qù)寂荒陂里。
阒:阒寂静 。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荷戈:荷:背,负;戈:古代兵器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牢落:稀疏,荒芜。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dù),仍尸谏官位。
蠹:蠹蛀虫。

(jiǎn)(è)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謇谔:謇谔亦作“ 謇鄂 ”,“ 謇愕 ”,正直敢言。直士:正直、耿直之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良史: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勤勤:殷勤,诚挚。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7:32、 吴在庆.新编宋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3-4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全诗可分五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飘飘满天地”,从题面叙起,写岁暮深居值雪。这段文字很平,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气的奇寒:“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二句写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简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官署亦不办公,这些都间接表明岁暮天寒的影响。“睡起毛骨寒,窗牅琼花坠”则是通过描写漫天飞扬的大雪直接表达天气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闲逸。既无案牍劳形之苦,复多深夜读书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一日睡起,忽觉寒气入骨,有玉屑一样的白花飞入窗内,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十个字对雪没有作细致的描绘,却全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天寒,写闲逸,无不是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或伏笔。

  第二段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承接上段,写家人团聚,赏白雪而庆丰年。值得玩味的是从篇首“衡门句到这一段,诗人一再称穷。“贫居”固然是穷,“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亦无不意味着穷。其实这倒不是他真的要发什么官微不救贫一类的牢骚,而是别有用意。他虽说“穷”,却不愁薪米、能备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这大雪纷飞的岁暮,他们能共享天伦之乐,共贺“瑞雪丰年”。这里句句流露出一种“知足”之乐,言“贫”倒仿佛成了谦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贫亦有等,从而为后文写真正贫而且困的人们再作地步。晚唐罗隐诗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从“相聚歌时瑞”的人们联想到长安贫者,替他们说了一点话。王禹偁这里的写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远,语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领起,至“阒寂荒陂里”句,转而以想象之笔写“河朔”人民服劳役的苦况。关于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则以“又思”二字领起,至“牢落穷沙际”句,进而写兵役的苦况。

  这两段所写河朔兵民之苦,与一二段所写身在帝乡的“我”的处境,适成对照。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无冻馁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沟壑沙场之忧:或夜宿“荒陂里”,或转辗于“穷沙际”。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

  从“自念亦何人”到篇终为第五段,作自责之词而寓讽谕之意。看出诗人内疚很深,故出语沉痛。他觉得贪图一己的安逸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而未能尽到谏官的责任,身“直史馆”而未能尽到史官的责任,不足为“直士”、不足为“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术”,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更对不住道义之交的热忱期望。所以骂自己为人民的蛀虫--“深为苍生蠹”。而事实上,王禹偁本人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是不当任其咎的。他在此诗以及其他诗中的自责之词,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之辈的讽刺。

  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因此,此诗不仅在思想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也深得白诗真传,以平易浅切见长。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待征。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19-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