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南山截竹为觱(bì)篥(lì),此乐本自龟(qīu)兹(cí)出。
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傍:靠近、临近,意同“邻”。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biāo)风中自来往。
解:助动词,能、会。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sōu)飗(liú),九雏(chú)鸣凤乱啾啾。
飕飗:拟声词,风声。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百泉相与秋。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除夕。声:动词,听。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3-46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知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3-464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2-803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来窥童子偈(jì),得听法王经。
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huáng)宁。
迷心:迷惑之心。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参考资料:
1、 《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6-07页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汉使昔年离别。攀(pān)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qiāng)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111页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向东望去,那春天的景色十分可爱,更何况又适逢晴朗的日子,柔媚的柳条像薄烟一样在摆动。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自宫中向外望去,可尽览终南山的雄奇美景;城墙巍峨,与高悬的北斗齐平。
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柔细的小草恰逢御驾回转处,吐露着清新宜人的芬芳。在轻巧的落花中,群臣奉觞称寿。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君王出游之时,面对此情此景,心境无比欢愉,鸟鸣婉转,与管弦乐音的节拍相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3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望春:即指观赏春色,又切宫名,一语双关。可怜:可爱。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南山:终南山,兼含“如南山之寿”意,表示祝贺。北斗:星宿名。
细草偏承回辇(niǎn)处,轻花微落奉觞(shāng)前。
辇:车子,秦汉后特指帝王乘坐的车。轻花微落奉觞前:一作“飞花故落舞筵前”。觞:古代酒器。
宸(chén)游对此欢无极,鸟哢(lòng)声声入管弦。
宸游:帝王之巡游。宸:北极星所居,因此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帝位、帝王的代称。鸟哢声声入管弦:一作“鸟哢歌声杂管弦”。哢:鸣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3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是臣下奉命应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大抵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几无可取。但是要写得冠冕华贵,雍容典丽,得体而不作寒乞相,缜密而有诗趣,却也不大容易。
原唱题曰“春日幸望春宫”。这诗是歌咏皇帝春游望春宫,颂圣德,美升平。它紧扣主题,构思精巧,堂皇得体,颇费工夫,也见出诗人的才能技巧。
首联点出“春日幸望春宫”。“望望”、“春春”,不连而叠,音节响亮。“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一词兼语,语意双关。而春光可爱,打动圣上游兴,接着便说更逢天气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这一开头,点题破题,便显出诗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联写望春宫所见。从望春宫南望,终南山尽在眼前;而回望长安城,皇都与北斗相应展现。这似乎在写即日实景,很有气派。但造意铸词中,有实有虚,巧用典故,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南山”、“北斗”,词意双关。“南山”用《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原意即谓祝祷国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不骞亏,不崩坏。”此写终南山,兼用《小雅·天保》语意,以寓祝祷。“北斗”用《三辅黄图》所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称。长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实则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见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悬”,是实指皇城,虚拟天象,意在歌颂,而运词巧妙。
三联写望春宫中饮宴歌舞,承恩祝酒。诗人随从皇帝入宫饮宴,观赏歌舞,自须感恩戴德,献杯祝颂。倘使直白写出,便有寒乞气。因此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所以末联便以明确的歌颂结束。“宸游”即谓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君臣同乐,圣心欢喜无比,人间万物欢唱,天下歌舞升平。
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多少见出一些开明政治的气氛,情调比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虽然浮华夸张的粉饰不多,但思想内容也实无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应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终究不免感恩承欢,因此诗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实质上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