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安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
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成为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
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cén)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征君: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皆夔(kuí)龙,中安竟三拆。
奕世:累世。夔龙: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中安:星名,三安(上安、中安、下安)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安。拆:通“坼”,分开,裂开。

至人达机兆(zhào),高揖(yī)九州伯。
机兆:事机的先兆。揖:揖而不拜。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潜辉:藏辉。邻:全诗校:“一作鳞。”

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
元:同“玄”。窅默:幽深难测。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光武:用严光事。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yǎn)(jiǎn)臣。
偃蹇:傲世之意。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蹈海:用鲁仲连事。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

1、 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安级别的就有三人。
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成为隐沦客。
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注释
征君: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
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岑参《感旧赋序》:“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累世。
夔龙: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
中安:星名,三安(上安、中安、下安)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安。
拆:通“坼”,分开,裂开。
机兆:事机的先兆。
揖:揖而不拜。
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
潜辉:藏辉。
邻:全诗校:“一作鳞。”
元:同“玄”。窅默:幽深难测。
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用严光事。
偃蹇:傲世之意。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用鲁仲连事。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
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参考资料:

1、 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

1、 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龙池

: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云母屏风张开,龙池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jié)鼓声高众乐停。
龙池:既是地名,也是舞曲名。这里指隆庆宫。云屏:有云形彩绘的屏瓜或用云母作装饰的屏风。羯鼓: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xuē)王沉醉寿王醒。
漏永:漏是滴漏的意思,是古代的计时器。漏永形容漫漫的长夜。薛王:唐玄宗弟弟李业之子。寿王:唐玄宗的儿子李瑁。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又将其立为贵妃。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唐玄宗沉湎女色,荒废政事,招致国家大乱,有所讽刺和批判。但说到唐玄宗霸占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时,却采取了“为尊者讳”的态度。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晚唐以后,诗人咏玄宗杨贵妃的作品渐多,但对玄宗霸占儿媳的秽行,大都讳莫如深。李商隐的这首诗,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嘲讽。

  诗选择了唐玄宗与其子李瑁会面的一个典型环境:玄宗在兴庆宫的龙池畔大摆筵宴,敞开云母石的屏风,内外无间,宫中女眷与男性亲属一起参加了盛大的酒会。次句继写酒宴上欢乐场景:羯鼓,其声促急,“破空透远”,响遏行云。这里借用羯鼓震响这一细节,透露出最爱听羯鼓演奏并会击鼓的玄宗的兴高采烈,同时也透露出宴会作乐也已进入得狂欢的高潮。

  上面把狂欢醉舞的气氛写得这样热烈,是为烘托后两句: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第三句是纪实,但也是烘托寿王的“醒”,在这漫漫长夜中,他似也有“似将海水添官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那样的感觉吧。

  这首诗通篇白描,但内蕴深远,一个“醒”字严于斧钺,尖刻地揭开了在礼义廉耻封建帷幕重重遮掩下的极其丑恶的乱伦关系。较之“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李商隐《骊山有感》)和“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杨万里《题武惠妃传》),虽柔婉多了,而深讽冷嘲却犹有过之,是一首语极含蓄而讽意弥深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冬柳

: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柳汀(tīng)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平地。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wán)(kù)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yōng)求识面,王翰(hàn)愿卜邻。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yáo)(shùn)上,再使风俗淳。
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zhì),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xū)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cèng)(dēng)无纵鳞(lín)
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liáo)上,猥(wěi)诵佳句新。
“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xiàn)贫。焉能心怏(yàng)怏,只是走踆(cūn)踆。
贡公:西汉人贡禹。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去秦:离开长安。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石滩

: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清浅白石滩,绿蒲(pú)向堪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

家住水东西,浣(huàn)纱明月下。
浣:洗。浣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白石滩白天所见的清秀景色,后两句写晚上所见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诗人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清浅、明朗、柔和、优美的图画,足可见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画面清丽优雅,盎然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外。诗写清溪白石,语言也象清溪白石,洁净洗练,朴素圆实,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陵新亭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yǐ)情。
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倾。
社稷倾: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公:即王导。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悲从中来,大为哀叹。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季伏昆主编 宙浩 张宏生副主编 .金陵诗文鉴赏 :南京出版社 ,1998年12月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