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观之剑南从事

:
迢递从知己,他人敢更言。离京虽未腊,到府已应暄。
飞急奔行雁,啼酸忆子猿。江山无限思,君拟共谁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得仁

刘得仁(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夏花明

: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qián)
穆陵:指穆陵关。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qí)旧几家残。
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hāo)遍,归人掩泪看。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8-4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宴词

: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quǎn)入漳河一道流。
长堤:绵延的堤坝。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畎:田间小沟。漳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莫听声声催去棹(zhào),桃溪浅处不胜舟。
   
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催,催促。去,离开。棹,长的船桨。胜:承受。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

  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口送友人 / 湖口送友人

: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岸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去雁(yàn)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xiāo)向水连。
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là),故园归醉及新年。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真仙人词

: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何时去少室山?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玉真仙人:玉真公主。太华:华山。

清晨鸣天鼓,飙(biāo)(xū)腾双龙。
鸣天鼓:道家的一种法术。飚欻:迅疾貌。腾龙,犹驾龙,乘龙。

弄电不辍(chuò)手,行云本无踪。
弄电:《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少室: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主峰玉寨山为篙山最高峰。王母:即西王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