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香清粉澹怨

:

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
闲倚晚风生怅望,静留迟日学因循。
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零落若教随暮雨,又应愁杀别离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泌

张泌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4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山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玩 一作:重)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09 :269-270 .

(wèi)水自萦(yíng)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汉宫:也指唐宫。

(luán)(yú)(jiǒng)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銮舆 :皇帝的乘舆。迥出:远出。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云里帝城双凤阙(què),雨中春树万人家。
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望楼。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chén)游玩物华。
阳气:指春气。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物华:美好的景物。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09 :269-270 .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玩 一作:重)

  蓬莱宫,即唐大明宫。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见的景象。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王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歌的艺术性很高,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这些都显得真切而自然。这是因为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之长,在选取、再现帝城长安景物的时候,构图上既显得阔大美好,又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6-1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浓浓春愁,醉酒后攀折了花枝当做行令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计算一下路程,你今天该到梁州了。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2、 时海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文汇出版社 ,2011年6月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chóu)
破:破除,解除。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2、 时海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文汇出版社 ,2011年6月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从诗中可见作者同元稹的交情之深。全诗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

  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83-8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雉朝飞

: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阳春三月,万物生机勃勃,垄上青青的麦苗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一只白色的雄野鸡带着两只雌鸡从田间飞起。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雌鸟的新羽毛刚刚长出,色彩鲜亮,我这个老而无妻的人看到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凄凉。

春天和,白日暖。
春风和煦,太阳暖洋洋的。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鸟儿们在河边啄食,成熟的雄鸟们为求得配偶在互相争斗,脖子上的羽毛散落一地,还不肯罢休。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雌鸟也急切地鸣叫着,准备好好地犒劳自己未来的丈夫。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就连枯死的杨树在春天都能生出嫩芽,为什么单独我一个人到了七十还一个人生活没有伴偶。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这种滋味是管弦音乐、诗词歌赋无法表达、无法排遣的,痛彻心扉,恐怕只有我死后化为灰烬,灵魂才能得以安息。

麦陇(lǒng)青青三月时,白雉(zhì)朝飞挟两雌。
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之为瑞鸟。

锦衣雉翼何离褷(shī),犊(dú)牧采薪感之悲。
离褷:鸟的羽毛初生的样子。犊牧采薪: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雉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后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一个故事: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对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道:“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据《乐府古题要解》记载,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古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喜韩少府见访

: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忽闻:突然听到。来相访:来拜访。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不惯:不习惯。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