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45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炳天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 李斯出上蔡门打猎。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钓的是周文王猎的是秦始皇,目的是安黎民平天下,那些小鱼狡兔有什么意思?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风云际会,天张云卷是有天数的,你们别叹息我现在处于进退两难之地。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白发苍苍的于公是大梁的野老隐逸,使人怅望而不可一论。

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既然知道朱亥是壮士豪杰,且愿收心于秋毫笔墨之中。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秦国与赵国龙争虎斗,逐鹿中原,舍命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炳天章。
裴生你尽览千古典故,文章炳辉如腾龙飞鸾。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悲吟诗歌,宛如雨雪撼动林木,放书辍剑思念父母高堂。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劝你一杯酒, 拂去你衣裘上的冰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我马上要去沙漠探虎穴,鸣鞭走马越过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别像荆柯在易水分别那样,面对歧路便痛哭流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丁放.《盛唐诗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5

太公渭(wèi)川水,李斯上蔡门。
太公: 指姜太公吕尚。未遇周文王前曾钓于渭水。李斯:秦相,未入秦前曾在家乡上蔡东门猎兔。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jùn)兔何足言?
“钓周”二句:承上二句,意谓吕尚、李斯后来助周、秦成就大业, 当其钓、猎之际,小鱼、狡兔对他们而言又何足道。鵕(jùn)兔,狡兔。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dī)触藩。
“天张”二句:意谓终有前途光明之时,我辈不须丧失信心。天张云卷,犹言天开云收。羝触藩:喻处境困顿。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于公:指于逖。大梁: 今河南开封。

即知朱亥(hài)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即知”四句:用侯赢事。侯赢,战国时魏之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守门人),魏公子信陵君器之,待为上宾。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luán)炳天章。
龙鸾:喻华美之文。天章:即文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chuò)剑思高堂。
“悲吟”二句:用曾子事,谓裴十三的诗歌悲吟雨雪,怀念父母。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虎穴、沙漠:皆指幽州。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丁放.《盛唐诗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5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炳天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诗的前半是用典,先写世间旧事,继写现在,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拂尔裘上霜”表明是冬季。“劝尔一杯酒”表明是在言别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向正要离去人们告别的情景,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在对古人的一番追思之后,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此刻的人生:“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接下来就写送行者,“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这句用了直叙,只说歌与舞。一人歌唱,一人跳舞,互相在饯别送行。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语及其幽州之行,仅末四句而已。“且探虎穴”四字很值得探究。前曾言“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直到此诗最后一联迸出“耻作易水别”,以用典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临歧泪滂沱”,此句耐人寻味,且“临歧”二字又妙极,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用典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既赞美了对朋友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与于、裴二位的深厚情谊。

  该诗反映了李白北上幽州心情从一时冲动到疑虑微妙之变化,在用韵上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参考资料:

1、 诸传中 .《李白诗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元暠师诗

: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王侯们的责备定当服从,容忍司马之位我日增悲愤。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计“堕三都”孔子逃离鲁国,周朝大礼我无力振兴。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陶潜隐居避开尘世的纷争,人世间到处是香烟燎绕的佛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不要以为施舍金钱就是佛道,弘扬佛道还需懂得“无灭无生”。

(hóu)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侯门:指显贵之家。借代朝廷。辞,责备。服:顺服。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去鲁:指孔子离开鲁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家山:家乡。五柳,陶潜自称五柳先生,这里指躲进佛道以避世。

莫让金钱施(shī),无生道自弘。
无生:佛教语,指万物的实体无生无灭。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送元暠师诗》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之时,当时有一位法号元暠的和尚,经刘禹锡的介绍专程到永州来拜访;离去的时候,柳宗元写序作诗送行。柳宗元在《送元暠师序》中称“元暠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族属以移其哀……”是当时的所谓“孝僧”。

  诗的首联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境:永贞革新,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剧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而士族和割据势力的代表,顽固地反对永贞革新,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他们结成联盟,拥立太子李纯为帝,把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的人全部贬、杀。柳宗元在这次事件中被贬永州。“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既概括了永贞革新的事件,又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情。离开京都长安,本已失意,而强忍此时囚徒般的身份,又使自己徒增悲愤。“必服”二字正话反说,表明柳宗元对朝廷的贬谪并非心悦诚服,他还是坚信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正确的;但封建社会的君臣之道,是任何士大夫都不能违抗的。因而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忍”、“取”二字便是这种痛苦的表现。

  诗的颔联承首联剖析自己心境的变化。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以孔子自况,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情。孔子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为了抑制三家大夫家臣势力,定计毁坏三家的都邑,因失败而离开鲁国。诗人以此类比道出被贬的原由,自己也因孔子不能实现振兴周礼的大志一般而感叹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哀莫大于心死”,柳宗元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而仕途的险恶,世事的纷争,使他意识到要找到一个心灵的避难所,所以在颈联他向元暠和尚表达了自己倾心佛道的思想:我只有像陶潜一样作个隐士,把自己的心隐居于佛道中,在那里找到人生的归宿。李唐一代佛教盛行,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佛教。唐太宗、高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序记》,宣扬佛法,武后为佛造大像,中宗崇饰寺观,肃宗、代宗在宫内设道场,宪宗命使迎佛骨,敬宗、宣宗、懿宗等亦莫不笃信佛法。贵族官僚们也多信佛教,元载、杜鸿渐、王维、王缙等,是其尤著者。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淡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由于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佛教,民间更是盛行,寺庙林立,大量的劳动人口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等,呈现出“人世遍千灯”的景象。当然柳宗元的谈佛,有着自己不得不然的悲哀。但是柳宗元对有的佛教徒的做法并不赞同,他对佛教有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的诗的尾联中提出了“如要求得真正的佛道,不要只是施舍金钱,只有懂得了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道理,佛道自然会发扬光大”的看法。

  的确,有的佛教徒借宣扬佛教来搜括钱财,如王缙令五台山和尚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旧唐书·王缙传》)。又如汴州相国寺传言佛像流汗,节度使刘玄佐立刻亲往布施金帛,并大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如恐不及。因令官为簿书,以簿所入。所得巨万计。”(《唐语林·卷六》)。用佛像出汗这个大骗局,搜括了无数钱财。诗人指斥这类人“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送去举归幽泉寺序》),并提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去举归幽泉寺序》)的入佛标准,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送元暠师诗》内容丰富,短短八句,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后人看到了中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诗中引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如“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作者用孔子的故事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空怀壮志的感慨。这些牢骚很深的话,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自君之出矣

: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yǐ),不复理残机。
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东、壁二星掌管着天下的图书和文章,西园的学士啊,人才济济,翰墨生香。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诵读诗经,诗人懂得了治国的大道理;讲析易经,教人明白宇宙事物的奥秘。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我佐理朝政,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又荣受着君王的恩露,常常醉酒如泥。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放声高唱,即席赋兴,谱首词曲奉和,为报答君王知音之情,尽忠竭智辅佐。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3-375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hàn)墨林。
东壁: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图书府:国家藏书的地方。西园:魏武帝建立西园,集文人于此赋诗。园:一作“垣”。这里的东壁与西园,皆代指丽正殿书院。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诗:即《诗经》。易:即《易经》。

位窃和羹(gēng)重,恩叨醉酒深。
位窃和羹重: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窃,谦词,窃居。和羹,宰相的代称。恩叨醉礼深: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叨,承受。

缓歌春兴曲,情竭(jié)为知音。
缓:一作“载”。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3-375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意谓:丽正殿设了书院,成了文人学士聚会赋诗的地方。东、壁,传说是主管天下文人的两种星宿;西园则是三国时期曹植设置的招集文士的学苑。作者在此以一双典故入诗,极写修建书院之盛举德顺长明,甚合天地古今之道。这是一种铺叙,同时隐含着读书人的儒雅清高。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意思是: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颔联写书院传经释易,纵横捭阖,从国风雅颂到四象八卦,商讨经邦治国之道,探问宇宙自然之理,与首联的衔接极其自然。这里作者明写书院的重要作用,但也流露出读书人对博学多识的自负,暗示自己的鸿儒之志今日得成的欣愉。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意思是说:我忝为宰相,负有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诗至颈联一转,写自己蒙主重用,深被泽露,甚感知遇之恩,自当竭情而歌,尽忠以报。出句表现了对身居显职、重任在肩的自重与自矜,对句显出了对被泽承露的自得与陶然。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大意是: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这两句集“载道”与“言志”于一体,浑然无间。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3-3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居即事

: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fēi),苍茫对落晖(huī)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cháo)松树遍,人访荜(bì)门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荜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líng)归。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烟火:指炊烟。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