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3、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寻卒去”。这样的稀奇事引起作者思考。他获得的结论是:“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从这一启示说开去,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也应该如此认识吗?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湖水明净只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视觉阔原远,可以把荒芜的徐州城当作山林隐居。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青翠的树林仿佛与含着无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一生诗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才收回,还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中)宋元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82、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3、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4、 王洪著.中国古代诗歌精译:朝华出版社,1993年:668-669水净偏明眼,城荒(huāng)可当山。
后湖:在诗人老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瀛奎律髓》题作“后湖晚出”。净:指湖水清。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明眼:因湖水明净而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城荒:指徐州城荒芜。此句言权且把徐州荒城当山林隐居。青林:青翠的树林。余闲:闲情逸致。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身致:致身于。江湖:指隐士居住之处。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的顺序。该句言文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故言伯季间,喻相差很小,难分优劣。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mù)鸦还。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中)宋元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82、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3、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4、 王洪著.中国古代诗歌精译:朝华出版社,1993年:668-669这首诗写诗人后湖晚坐时所见景致,及其悠闲情怀,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的几年家居赋闲之时。首联是写近景,通过浅水和荒城,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颔联是写远景,写青林和白鸟,充满自由和生机,成为名句。颈联是抒发诗人的感慨,远离官场,隐居山林,名列苏门,颇感欣慰。尾联写归雁和暮鸦,寄托了诗人耿介自守的志气。
全诗淡墨写景,诱人想象,情寓景中,耐人寻味。语言风格似陶渊明,淡而实绮,癯而实腴。
前面两联写景不涉及人,但字里行间却隐然有一诗人在。晚坐后湖,首先扑入诗人眼帘的是后湖,故首句即写“水净”,也是因水之明净而觉眼前一片明澈,极写水之清亮。用“偏”字反映出乎寻常或意料的意思,具有强烈的感受语气:“那湖水竟是非同寻常的清澈啊。”
次句写荒城。“城荒”,写诗人当时看见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为“可当山”,联系颈联的“身致江湖上”一句是说:尽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隐于山林,只能隐于朝市,那么就把这座荒城权且当山吧。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隐于山了。“偏”、“可当”,是诗人的感受、感觉,显示了在首联的带有主观感受色彩的景致外,还有诗人的存在。颔联写青林、写白鸟。暮色笼罩下,诗人看见远处青林中,不断地升腾起迷漫的雾气,蓊蓊郁郁,如同那青林怀着无限情意;又见白鸟时而停在湖边,时而集于树上,显得从容、悠然,仿佛极有余闲似的。其实,从这两句带拟人化色彩的景物描写中,读者又能够看到诗人自己:因为他遥望青林,其意无限,故觉青林似亦有无限之意;恰是他长时间(极有余闲地)瞩目白鸟,才以为白鸟也很有余闲。于写林、写鸟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
颈联便明写诗人自己“身致江湖”,说明他此时正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无所羁绊的隐士(因而才能如此悠闲地长坐后湖,观赏着水、城与林、鸟)。“伯季间”,语本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又《晋书·王湛传》:“王济对武帝曰:‘臣叔殊不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湛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此处当指苏轼、苏辙门下诸君。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说:“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至若陈无己(无己,陈师道的字),文行虽高,以晚出东坡门,故不若四人之著。故陈无已作《佛指记》曰:‘余以辞义,名次四君。’”后来陈师道、李廌与“苏门四学士”并称“苏门六君子”。
尾联写景亦写诗人自己。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儿急急归去。诗人纵目追随着它们的归踪,直至在视野中完全消失。雁已归尽,人却不能兴尽而归,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人的闲散,情的闲适,于此又体现出来了。
此诗重复运用“白鸟”、“归雁”、“暮鸦”三种禽鸟意象,应是白璧微瑕。
陈师道的诗在艺术上的最突出之处,便是表面淡而实际丰腴,此诗亦然。虽出以淡淡的笔墨,诗味却是极其丰腴醇厚的。诗人将自已那种无案牍劳形、无尔虞我诈伤神的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自得之情,蕴于淡墨描绘的景物之中,清神幽韵,而又苍劲雅健。
参考资料:
1、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2、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3、 张海明著.林下风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28-2304、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58-659页
)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木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木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花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参考资料:
1、 (宋)晏殊,(宋)晏几道著.晏殊 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第44页2、 梅边吹笛.今生最爱晏殊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第141页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lán)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朱阑:红色的栏杆。向晓:临近天亮。芙蓉:此处指木芙蓉,秋冬间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又名拒霜花。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特地:特意。芳新:芳香鲜艳。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ruǐ),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è)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斜红:倾斜的红色花瓣。琼萼:如美玉一般的花萼,为妇女首饰之一。等闲:轻易,随便。
参考资料:
1、 (宋)晏殊,(宋)晏几道著.晏殊 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第44页2、 梅边吹笛.今生最爱晏殊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第141页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对象是夏末秋初时开花的木芙蓉。晏殊通过精雕细琢,将木芙蓉抗拒秋霜、坚贞高洁而又不失娇媚的品格刻画出来,处处透出词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木芙蓉所处环境的恶劣。“重阳过后”点出时间,“西风渐紧”描写气候,冷风凛冽强劲,晚秋气候环境恶劣,表现木芙蓉的倔强抗争精神;“庭树叶纷纷”描写环境,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木芙蓉强劲的生命力。重阳节之后,秋风渐渐寒冷萧瑟,庭院中树木落叶纷飞,不耐秋寒,以树烘托秋风的凄厉寒萧,又反衬出木芙蓉的不畏严寒。“朱阑向晓”,此句为木芙蓉营造出一个典雅清绝的场景,侧面烘托出木芙蓉的优雅清妙之姿。“特地”二字有拟人效果。“朱阑”三句具体描写木芙蓉的娇艳。临近拂晓,天边朝霞,红色雕栏,木芙蓉的红花娇艳,好像特地走到一起来争芳斗新似的。
晏殊在上片描绘了清晓时荚蓉新绽的景象,顺时间而下,下片描写“霜前月下”的景色。月升霜降,“斜红淡蕊”的木芙蓉仍旧不改姿色,反而更有姿态。“斜红”二字,点出芙蓉花的逸姿与红艳娇媚,“霜前”不改其色、不改其姿,反而更见姿见色。“淡蕊”写芙蓉花蕊清淡,清香缕缕。“月下”芙蓉,更显清妙雅态。“明媚欲回春”总上两句,直接写娇艳的芙蓉仿佛要把春天唤回一样。“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水到渠成,由赞扬木芙蓉的美艳,而诉说对其之爱惜。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芙蓉花的珍惜与热爱,他不愿意把这犹如盛开于仙境中的花朵随意赠送,而要珍藏起来,只留赠给意中之人。词人不仅期望像木芙蓉花般美好的事物长开不败,而且亦期望意中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美好事物给予的欢愉快乐。
在木芙蓉这一主角出场之前,词人先以萧瑟秋风、落叶庭树作铺垫,衬托出芙蓉花艳丽高洁的风姿,有不见其花先闻其香的效果。咏物诗词一般都会寄寓作者个人的操守、理想,在此篇《少年游》中,晏殊不仅在赞颂木芙蓉,更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既象征着意中人的品质,也象征着二人坚贞高洁的爱情,因此,在收篇处,词人才会提出要特地把它留赠意中人,蕴涵着作者对意中人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第54页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
今朝江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昨夜扁(piān)舟雨一蓑(suō),满江风浪夜如何?
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今朝试卷(juǎn)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试:尝试。卷:翻开。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层峦:重叠的山岭。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tí)鴃(jué)两山相对鸣。
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现出对山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风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船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遥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
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
第二首写青山绿水,小舟啼鹃,是第一首的延续。诗人在上首着重表现对青山绿树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绘山的青,峰峦重叠,生机勃勃。“郁郁”二字写树,但只通过树阴的浓郁来表达树的茂密,避免了质直的描写。次句承上句“层峦”而来,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写得很轻灵。“去无声”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无声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悄无声息,还使人想到两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无声息,诗人便被这寂静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过前两句,呈现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与第一首所写的满江风浪、漫天雨丝成鲜明对比,使人有置身画中的感觉,分外赏心悦目。
下半以问句作过渡,导景入情,接得很密,转得很稳。诗人面对着青山绿水,赏玩不尽,忽然一只小船闯入他的视线,冲破濛濛烟水,飘然远飏,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这船引发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设问:那是谁的船?它要往何方?从这一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由对景物的热爱,转而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人,从而勾起了他的羁旅情怀。由此,诗在末尾抒情,但竭力荡开,纯用景语作暗示,说两面山中传来了阵阵杜鹃的啼声。这样的表达十分含蓄,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他写杜鹃啼鸣,正是寄托自己离乡背井的愁思,但出语仍是那么的清绝,令人击节。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山水寂寞,绿树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
落日旌旗,清霜剑戟,塞角声唤严更。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
落日时分军旗摇曳,刀剑闪着清霜般的寒气,塞角声唤着督夜鼓。岳将军论兵慷慨激昂,伶俐的口才带起风来。坐拥十万将士,士兵敢勇,长矛交错。谈笑之间,金人投降,千里消去战争。
荆襄,人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芝夫荛子,歌舞威名。好是轻裘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荆襄地区,人民安居,提壶鸟劝人饮酒,布谷鸟劝人耕地。采芝打柴的人,为岳军歌舞颂威名。正是轻暖的皮裘衣带颇具风度,驱驰营阵,在大漠奔行。功名谁来纪,风采神情随意变,麟阁之中画上丹青。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63-652、 彭国忠.豪放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133-1343、 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149-1504、 喻朝刚.分类两宋绝妙好词: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95落日旌(jīng)旗,清霜剑戟(jǐ),塞角声唤严更。论兵塞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pí)貅(xiū)十万,衔枚勇、云槊(shuò)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欃(chán)枪。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剑戟:古代刀剑,钩戟之类的武器。塞角:边塞的号角声。严更:督行夜之鼓。“齿颊”句:喻谈锋犀利,见解过人。此句化用苏轼《浣溪沙》“论兵齿颊带风霜”句。貔貅:古籍所载的猛兽名,用以喻勇猛的军士。街枚:此指士兵。枚:形如著,两端有带,可系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街于口,以防喧哗。云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笑谈顷:谈笑之间。匈奴:代指金军兵将。授首:被杀,或指投降。欃枪:彗星。古人以为现于天则有兵灾。
荆襄,人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芝夫荛(ráo)子,歌舞威名。好是轻裘(qiú)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荆襄:今湖北一带,当时岳飞统兵活动于此。按堵:同“安诸”,指安居、安定。提壶:鸟名,即提壶芦,身有麻斑,如鹤而小,嘴弯,声清重,初稍缓,已乃大激烈。布谷:鸟名,于播种时鸣叫,故名。芝夫荛子:采芝、打柴的人。芜(wú)柴草。轻裘缓带:轻暖的皮裘,宽松的衣带,形容风度之幽闲从容。绝漠:越过沙漠。横行:纵横驰骋。麟阁:阁名,汉宣帝曾画功臣像于此。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63-652、 彭国忠.豪放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133-1343、 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149-1504、 喻朝刚.分类两宋绝妙好词: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95参考资料:
1、 俞朝刚.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63-652、 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149-1503、 邓乔彬.豪放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