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关塞处处吹起胡笳,让人心中忧愁,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能复兴少康之家。
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里。启:开拓。少康:夏代中兴之主。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苍龙日暮时分还腾空行雨,老树在春深时更是开出新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到来,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
参考资料:
1、 李永祜,郭成韬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顾炎武诗文选译[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4-107.2、 刘艳丽,王清淮编著. 国人必读古诗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410.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yì)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熊绎国:指楚国。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里。启:开拓。少康:夏代中兴之主。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zhuó)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chá)。
汉庭:指代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明诏:英明的诏令。
参考资料:
1、 李永祜,郭成韬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顾炎武诗文选译[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4-107.2、 刘艳丽,王清淮编著. 国人必读古诗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410.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本首诗作者主要表达自己的复国之志,要遗民们坚持抗清,而不能隐居遁世,待到复国后,功成身退,才算得上有高尚的节操。此两首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虽是次韵,却能不受束缚而挥洒自如。
此首在友情基础上,将个人交往拓展为历史责任。开头展现现实图景,侧耳听关塞,满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见汉军所驾的战车在中原纵横驰奔,不免愁上心头,深为复国前途担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夏朝少康仅有一成即方圆十里的土地,仍使夏朝再度中兴。作者自己虽如苍龙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虽如老树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放鲜花;他曾说“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复国大计就一定要坚持!这不仅是顾炎武的志愿,也是傅山的追求。有了这些顽强卓绝之士,何愁事业不成?
他在结尾满怀希望地想象“待得汉廷明诏近”,朝廷论功行赏,要封他们做大官,而他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去寻舟垂钓、归隐林泉了。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先秦-1949[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29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钱学增.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393-394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
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不拘一格降人材。
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降:降生,降临。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钱学增.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393-394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参考资料:
1、 萧哲庵 等.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930-9322、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46-14483、 王之望.中国文学名篇欣赏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64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风絮(xù)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niān)香一瓣,记前生。
泥莲句: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倩,请、恳请。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126页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废园之中茫茫一片春草青翠茂密,却也不能留住春光。野藤荆棘侵占了路径,妨碍着行人的步履。不懂得性情的柳絮偏偏在随风起舞,密集地,轻轻地拂落在人们的脸面上。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有花木的院子的主人是谁呢?一朵孤单的鲜花正在墙角里开的耀眼。可不要怨无人来摘取它,因为它开在春暮,可真不是时候啊!
参考资料:
1、 时存.中国历代词、曲精品秀: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第171页2、 小舟.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第429页漠漠春芜(wú)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刺是无情刺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鹊踏枝: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漠漠:广漠无边的样子。春芜:春草碧绿貌。春不住:春去了。碍却:妨碍。蒙蒙:一作“濛濛”,雨雪云雾迷茫的样子。此处指飞絮漫天飞舞。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绣院:指有花木的院子。明:指花开的耀眼。如许:这样。不合:不该。阳春:温暖的春天。
参考资料:
1、 时存.中国历代词、曲精品秀: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第171页2、 小舟.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第429页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极写废园的荒芜凄凉景色,并以独明的孤花自况。
上片先写废园春光关不住,春之景象中又有牵衣藤刺,扑面飞絮,这藤刺、飞絮,或许就是他对于时政的感慨。下片还是扣住春光来写,不过这春光却是暮春的景象,一朵孤花开放在墙角,没有人来采摘。结尾两句含有勉励的意思,勉励年轻一代珍惜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莫使良机空逝而徒然叹息。抒发其兴亡、盛衰和怀才不遇之感。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郁勃激荡而凄绝灵动,在晚清词坛别树一帜。
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凶的文人们,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舞”在此处有双关作用。一是代表那些昏庸的王公大臣们纸醉金迷,酣歌漫舞;二是指行人之舞,即改革维新者前进的步伐。二“舞”是对立存在的。“蒙蒙扑面皆飞絮”,说明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坎坷,词人怒斥群丑,悲愤之势已出。
下半片的“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培护,无人欣赏。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结尾“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是安慰孤花,亦强作自解,以孤花自喻。词人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凄凉,同时又以身不逢时而自我宽慰。
这首词写得十分蕴藉含蓄,深意在所描写的景象之外。词刻意描绘废园春景,是要让读者看到一幅时代的政治画图,就是清王朝在那些“藤荆”之类的奸佞之臣当权下,正走向末路和败亡。词人也强烈感受到时下政治的腐时,深深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忧虑。“绣院深沉谁是主”,“绣院”暗喻的是当时的清王朝,这一句还包含了词人盼望“圣主明君”招揽人才,改革时政,振兴国运的怀抱。词的最后几句,则是词人以花自比,抒发的是空怀救国救民之才而无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参考资料:
1、 小舟.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第429页2、 徐寒.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第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