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古剑

:
龙泉闲古匣,苔藓沦此地。何意久藏锋,翻令世人弃。
铁衣今正涩,宝刃犹可试。倘遇拂拭恩,应知剸犀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42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百叶桃花

: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百叶桃的一枝连续双朵桃花傍晚开得更红,它们窥视着窗户映照着翠竹显现出更加精巧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尚书被侍史们簇拥着进入宫廷去了,只有百叶双桃伴随着我这郎官住宿在这官署之中。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2、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kuī)窗映竹见玲珑。
百叶桃:碧桃,桃的一种,又称千叶桃。百叶,花重瓣,瓣多或重叠的意思。双桃:双朵桃花在一枝,或双果实在一起,或子母桃。窥:或作归,或作临,此从嘉祐杭本。见:同“现”。玲珑:本指玉声,此指空明貌。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jìn)中。
侍史:古制尚书进内庭值班时由侍史护从。此处代指尚书。天上:指内庭。仙郎:古称尚书省诸曹郎官为仙郎。韩愈当时官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属尚书省,故称仙郎。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2、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此诗抒发作者迁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职务近枢要,得与朝事的愉快心情。桃花象征着春天。双桃暗示韩愈身兼两大重任,感觉到自己春天的来临,只是人生四十以后晚了些。此诗说明,呼吁发扬儒学仁和思想的韩愈终于在四十岁之后,开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春天,可以穿上绯红官服且身兼双职,只是还没有完全实现理想,还有些寂寞罢了。巧妙的是,此诗用拟人化手法,以碧桃自述,更觉百叶桃花鲜红明媚、体态玲珑,活灵活现,犹如桃仙美女玉立窗前。写景抒情,不弱王右丞小诗。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云:首句“晚”字即呼起下连,第二愈淡愈艳,透出“晚更红”。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夕

: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xiāo)微月澹(dàn)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烟霄:云霄。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此宵:七月七日。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主编.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1:第8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六首·其一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3-244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6-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kān)累月,身外即浮云。
累:连续,经历。月:岁月。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xiāo)钟彻,风清晓漏闻。
宵:夜。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坐:因,由于。携:执持,带着。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是在哪个时代契苾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在黄昏时节你来到碎鸟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yì)世勤王国史称。
阴陵:阴山。契苾何力归唐后,曾移居阴山。奕世:累世。勤王:为朝廷效力。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夜卷”二句: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

(fān)儿襁(qiǎng)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襁负:背着小孩。青冢:王昭君墓,此处泛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

日晚鸊(pì)(tí)泉畔猎,路人遥识郅(zhì)都鹰。
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这首送别契瑟通出征的诗,以“奕世勤王”为中心,历叙契葱部落内附后与唐朝廷的友好关系,表彰契菇氏历代勤王的功绩及其对促进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作用,

  首联用设问起手,总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朝廷效力的历史:“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瑟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

  颔联二句的大意说,在雪盖千帐的寒夜,掩旗突袭敌军,在冰封河流的早晨,率兵涉冰飞越:写的是契菇通五世祖契葱何力当年勤王的事迹:这里诗人虚拟铺排,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菇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诗人强调这点有其现实意义:因为当时诸藩镇口称勤王,却多拥兵自重,养寇固恩,即使进兵,也多是徘徊观望,牵延不进。诗人在这里称赞当年契瑟氏勤王之日夜兼程,迅急神勇,一则是对当时藩镇一种婉转的批判,二则是勉励契菇通仿效乃祖,效忠朝廷,再展契菇氏之雄风。

  接着颈联二句,转写现实,契菇通此次出兵勤王,深得北方少数民族拥护,纷纷背着幼儿前来归附,箪食壶浆表示欢迎÷诗人用具体的画面,写出了少数民族广大群众支持拥护这场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这就点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质。这对正在出师勤王、捍卫边塞的契菇通来说无异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这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御侮的历史证物。

  尾联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意思是说契菇通傍晚出猎鹭鹈泉畔,路人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鹰,就知道这位苍鹰式的人物出现了。这里以郅都比契瑟通。“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菇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

  总而言之。这首诗声华既壮,骨力也足以相副,末联“郅都鹰”、给人以勇悍威严的印象。由于腹联已写了他获得了“蕃儿”、“狄女”的拥户和欢迎,则其威严又是和兄弟民族的关怀和友爱相结合的,从而表现出一位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编著.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04:第1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