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上吴处士

: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31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野歌

: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天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鸦翎(líng)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ián)芦鸿。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chēn)天公。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看即:随即,转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闺怨二首·其二

: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陇山底我们哀叹长相别,伤心流泪竟沾湿了衣襟。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在分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说什么,那就是一场生离死别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44

陇底嗟长别,流襟(jīn)一动君。
流襟:泪流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悲哀。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幽咽:谓声音低沉、轻微。此处形容哭泣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44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本首诗应该是写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考证,此诗为征南诏而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正月十五夜灯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内人:宫中宫女。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萦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萦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潇水奔腾出九疑,临源湘水逶迤行。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二水会合空旷处,水清流缓波涛平。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秋高气爽日正中,江天一色无纤尘。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才闻渔父低声唱,忽听羁鸿哀声鸣。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见此胜景岂不乐?难以自制思绪分。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登高欲遣杂念去,更招思念故乡情。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无心游玩驾舟返,小舟徘徊人迟疑。

九疑浚(jùn)倾奔,临源委萦(yíng)回。
浚:此处指水深。临源:山名。

会合属空旷,泓(hóng)萦停风雷。
泓萦:水清而广。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水流转缓。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wēi)
轩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轩,飞貌。

兹辰始萦霁(jì),纤云尽褰开。
萦霁:天色清朗。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yǎo)杳渔父吟,叫叫羁(jī)鸿哀。
杳杳:远貌。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豫:欢乐。裁:自制。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huí)
驶:快速行进。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水而上曰洄。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这是一首写景诗,状写山川之美,乃是柳宗元的拿手好戏。汪森在《韩柳诗选》中曾说:“柳州于山水文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近代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卷三中评论此诗时则说得更具体:“开旷之景,叙来如见,宛然一幅活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柳宗元是怎样描绘这幅“活画”的。诗人先写远景:潇湘二水的发源地,但江流一缓一急,一蜿蜒而来,一直奔而至,一幅颇具特色的远景江流图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诗人便仔细描摹二水会合口的胜景。先看水面,空旷开阔,碧水连天,波涛不惊,水的动景反而变成了静景;而两岸危楼高耸,则又化静为动,让人看来怵目惊心;顺着危楼再往上看,一幅蓝天白云的美妙景观便呈现眼前,那雨后初晴的灿灿阳光,那悠悠飘过的缕缕白云,好一幅秋高气爽的绝妙佳境,而且是水天一色,绝无纤尘,这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不染半点世俗的浊气。读到这里,免不了心驰神往,诗人身处如此仙境,就更当飘飘欲仙了。然而且慢,立即便有世俗的浊气传来:“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因为有了“羁鸿”的哀鸣作陪衬,“渔父”之“吟”便也有了悲音,这悲音其实并非来自渔父之口,而是发自诗人的心底,由“羁鸿”的哀鸣,诗人不能不想到自己被贬他乡羁留穷乡僻壤的痛楚,因而再美妙的景色也不属于他,这景色不仅不能使他愉快起来,相反,他越想借它来排遣乡思,乡思反而越来越浓。仙人的佳境他已没有心思欣赏,只好驾舟回程。然而,回程之路又在哪里呢?作为被贬之人,他又不能不想到自己只能“羁留”于此的处境:故乡不能去,有家不能归。他所能回的“家”,与“羁所”同名,与“监狱”无异,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回到那“监狱”中呢?更为可怕的是,不回到那“监狱”他便无处可去,无法抉择的两难处境,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小舟漂泊于宽阔的江面,徘徊不前,虽是风平浪静,也给人岌岌可危之感,这不是小舟的危急,而是诗人心境的危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早晨在郊野间大路上见到时有竹根露出地面并有不少新笋刚刚露头。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今年水湾边春天的沙岸上,新竹会像青玉般地挺拔生长出来。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7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3-6243、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

(tuò)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sǔn)是龙材。
箨落:笋壳落掉。长竿:新竹。削玉开:形容新竹像碧玉削成似的。母笋:大笋。龙材:比喻不凡之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更容:更应该。别却:告别,离去。

(zhuó)取青光写楚辞,腻(nì)香春粉黑离离。
斫取句:刮去竹子的青皮,然后在上面写诗。楚辞:代指诗歌。腻香春粉:言新竹香气浓郁,色泽新鲜。黑离离:黑色的字迹。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两句:写新竹虽无情思,却又似有恨,在春露烟雾中独自悲啼。此诗乃自负才华,感叹未遇知音之意。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石眼:石缝。阴根:在土中生长蔓延的竹鞭,竹笋即从鞭上生出。脉:一作“陌”。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huáng)拔玉青。
水曲:水湾。新篁:新生之竹,嫩竹。亦指新笋。笛管:指劲直的竹竿。玉青:形容新竹翠绿如碧玉。

古竹老梢(shāo)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古竹:指老竹,相对新笋言之。

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尊:同“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7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3-6243、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其一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诗。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由于这株笋有着如此美好的姿质,所以“母笋是龙材”的赞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上两句主要是写笋的外美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是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更容”一词的涵义很深刻,这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另外,“更容”一词的反面含意是,现在是“不容”,不能容许新笋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云。这就包含着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来自他不能尽情地生长。这一层含意则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新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二

  这首咏物诗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歌诗。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无可端倪,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

其三

  这首诗写竹的生命力旺盛、一片生机。“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原先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清晨看墙外的大路旁,已窜出竹根。“紫脉”,一作“紫陌”。紫陌通常指帝都郊野的道路。李白《南都行》谓:“高楼对紫陌,甲弟连青山。”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李贺的家乡福昌县在唐代东都洛阳的近郊,故其乡间大路可称紫陌。竹鞭的滋生能力极强,无论是岩缝、墙壁、坚硬的土块,它都可穿过。诗中以“家泉”与“紫脉”对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竹鞭已从院墙底下穿过而长到墙外去了。竹鞭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是盛夏到初秋时节,如同竹笋状的竹鞭头部在表土较薄的地方常窜出地面,很快又弯成弓状,鞭头又重新钻入泥土中。诗人以“两三茎”与“紫陌生”对举,也显示出竹的顽强,两三茎不起眼的竹枝,很快长到墙外通衢大道上。见此情景使人不难设想:“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情景虽非实景,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笛管”,言新篁之材。“玉青”,言新篁之色。绘形绘色,如在目前。

  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在这首诗中,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其四

  这首诗以司马相如归卧茂陵自喻,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清贫生活。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李贺虽忝为唐王室的后裔,但一生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甚至因为父名的缘故,连进士考试也不能参加,与李商隐一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辞官家居后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以至两年后在贫病中死去,一“叹”字,感慨万分。“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雨啸”,非雨声,而是风吹竹声,仿佛雨啸。这是大片竹林才有的现象,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竹叶也可制成叶笛,吹奏起来声音嘹亮悦耳。千亩之竹,其情景气魄自与“家泉石眼两三茎”之竹不同,风吹过后声浪如排山倒海;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皎皎者易污,峤峤者易折”,这于竹枝却不然,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而被与松柏一起称作“岁寒三友”。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夸张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往今来,喜竹、咏竹、画竹的骚客、丹青手是颇多的,而这组诗在众多的咏竹佳作中也堪称上乘。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3-624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3、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5-10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