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飞桥:高桥。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西畔:西边的水岸边。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尽日:整天,整日。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江边的枫叶刚刚经历过风霜火红似火,小岛边上的菊花也已经逐渐变得枯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乘着小舟泛湖,直到太阳下山还没有尽兴,在这湘江、洞庭湖上我们忘却忧愁饮酒作诗,更显得情意悠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江畔枫叶初带霜,渚(zhǔ)边菊花亦已黄。
渚:水中陆地,即小岛。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五湖:此处指洞庭湖。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这首诗写诗人继续歌咏洞庭湖,写诗友们饶有兴趣地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前两句“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俊逸清畅的情调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
后两句“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说他们游兴正浓,虽然都觉得抑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诗中表明,感受秋风之凉爽和秋叶之静美,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这才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这组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枫自悲吟。
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层波隔梦渚(zhǔ),一望青枫林。
梦渚:即云梦泽。
有鸟在其间,达枫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是时:此时。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华发:花白的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本指悲鸣的鸟。形容鸟鸣悲切。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红纱衣衫散发桂花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青云发髻在头上扎起,明月耳饰在两边挂上。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莲风轻轻吹来,江畔一派春光。我站在大堤之上,挽留一心北去的情郎。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郎君啊,你我同食鲤鱼尾,同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不要思乡远想襄阳道,江面的归帆很少很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今日恰似菖蒲开花,明朝枫树易老红颜易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5-27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妾:古时女子的谦称。横塘:地名,靠近大堤。一说横塘是指建业淮水(今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个堤塘。红纱:红纱衣。
青云教绾(wǎn)头上髻(jì),明月与作耳边珰(dāng)。
绾:把头发盘绕起来打成结。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髻:发髻。明月:即“明月之珠”的省称。珰:耳饰。穿耳施珠为珰,即今之耳环。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莲风:此指春风。北人:意欲北归之人,指诗中少女的情人。
郎食鲤(lǐ)鱼尾,妾食猩猩唇。
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绿浦,这里指水上。
今日菖(chāng)蒲(pú)花,明朝枫树老。
菖蒲:植物名。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枫树老:枫树变老,形状丑怪。这里表示年老时期。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5-27乐府《大堤曲》这一诗题多是描述水乡船家女子爱情生活的。六朝人题作《大堤》或《大堤行》,唐人始用《大堤曲》这一诗题。
李贺的这首《大堤曲》写的是一个住在横塘的美丽女子与北来商客的一段爱情生活。开头两句交待了这个女子的居所。横塘在当时是一个商船往来聚集的繁华之地。古代也有人根据《大堤曲》这一诗题推测,此处所指当是大堤附近的另一横塘(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其实这里只是泛指横塘、大堤这样的水乡,所以诗中大堤横塘参差互用,也就是互指。“红纱满桂香”是说透过那绯红的窗纱,沁出闺房的桂香。而后“青云”两句通过写这个女子青云般的发髻和明月宝珠制作的耳珰,描述出其貌美动人。这是采用汉代乐府《陌上桑》的衬托手法。下面“莲风起”四个三字句,交待了这个女子与那个“北人”恋爱的经过。在那莲叶随风起舞的春季,由北方来经商的“北人”,因两人相爱而停驻在这繁华的大堤,而留连在“红纱满桂香”的闺房。下面“郎食”两句,以饮食之精美,极言两情之绸缪,爱情生活之美好。因为在古代,人们常以猩唇鲤尾作为男女情爱的隐语。结尾“莫指”四句是女子劝对方珍惜眼前的欢聚,勿有远行别离之念。“襄阳道”指其行程。菖蒲花开于春末,此处喻女子易逝的青春年华,因古人认为菖蒲难得见花。这四句是女主人公以绿浦中的行舟多一去不复返之事来劝情人莫生远行的念头。最后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
李贺这首诗全无其“风樯阵马”的奇诡幻诞风格,而是力摹乐府古体。以一个笃情女子口吻写出秦淮水边商女真挚而热烈的爱情生活。也在一种淡淡的哀怨之情中,透出其离多合少之苦。在这方面是《古诗十九首》的遗风。而诗中喜用美言绮语,清丽动人,深得六朝乐府之妙。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63-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