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开元寺牡丹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花栏里颜色艳丽的牡丹花初初开放,人们都想要出长安来观赏。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最令人沉醉的景色却是在钱塘寺,不踏入红尘之地就能见到颜色正好的牡丹。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药栏:花栏。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花栏里颜色艳丽的牡丹花初初开放,人们都想要出长安来观赏。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最令人沉醉的景色却是在钱塘寺,不踏入红尘之地就能见到颜色正好的牡丹。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药栏:花栏。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山路犹南属,河心自北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心从北面流来。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48页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52-53页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shuò)气,新月照边秋。
朔气:北方的寒气。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shù)楼。
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hàn)会封侯。
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兰山:兰皋山。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48页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52-53页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34页
)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xiá),是月农稍忙。
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yún)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洒烦抱,可以对华觞(shāng)。
于焉:在这里。华觞:华丽的酒杯。
)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南乡子·其四
)
望夫处,江悠悠。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
化为石,不回头。
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
行人归来石应语。
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47 .2、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25 .3、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巴蜀书社 ,2006年 :23 .4、 杨元刚 .语用、语境与关联——《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1-2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上:作“山”,山上。复:作“和”,与。
行人归来石应语。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47 .2、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25 .3、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巴蜀书社 ,2006年 :23 .4、 杨元刚 .语用、语境与关联——《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1-2 .这首诗是诗人王建居于武昌时根据当地传说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诗。
“望夫处,江悠悠”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悠悠”在这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 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始终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来写,构思最为精巧。“望夫处,江悠悠”,从人写起,交代了地点,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时间之长,感情之久。“化为石,不回头”,言望夫之妇化而为石,也暗示时久。妇人伫立江边,看那江水一去不回头,自己也化为石像永远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不畏风吹雨打,不怕天长日久,她一直不回头,一心望夫归。最后,以“行归来石应语”结束全诗,又将望夫石拟人话,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50-151 .2、 周啸天 .隋唐五代诗词鉴赏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91 .3、 刘松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 :183 .
)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禁里李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皇宫里钟声稀李,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参考资料:
1、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30-2312、 (清)蘅墉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洞门高阁霭(ǎi)馀辉,桃李阴阴柳絮(xù)飞。
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禁里:禁里:禁中,即皇宫中。省:指唐门下省。
晨摇玉佩趋(qū)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wéi)。
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趋:小步而行。奉:“捧”的本字。天书:皇帝的诏书。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强:勉强。从君:喻在朝做官。无那:无奈。卧病:生病卧床。解朝衣:喻不再做官。
参考资料:
1、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30-2312、 (清)蘅墉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页2、 韩成武 张国伟主编.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70-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