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自富阳回又有嘉禾之役

:

东浙题诗,西园饯别,客游如此匆匆。江乡春老,开过楝花风。

算起今年花信,一番信、一处尘踪。沙堤上,白鸥笑我,才别又相逢。

鸳湖游宦地,当年父老,留恋情浓。记柳边骑竹,花外扶筇。

过眼浮云一瞥,鸿飞去、爪印都空。重寻梦,扁舟系处,烟雨望潆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时雨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150篇诗文

猜你喜欢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语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语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biān),踏遍清秋路。衰(shuāi)草连天无意绪(xù),雁声远向萧关去。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垂鞭,放马慢行。衰草:指秋天的草。意绪:心绪;心情。萧关:关口名。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yì)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行役: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这首词写羁旅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参考资料:

1、 罗国仕,杨金娥主编.实用语文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052、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中国古代也种罂粟作药用并种植烟草,但现在英国大量贩运来的却是鸦片毒品。是什么人面对面把着烟枪,横躺着整夜不睡呢?不知不觉吸上了瘾,便点起灯来熬长夜如年了。令人可叹的是,人们不惜重金,为了一个泥丸似的烟头,就舍弃了万贯的银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广州沙角炮台高高耸立,外国走私鸦片的船都远远地躲开了。外国使者正常活动的船只,还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来往。英侵略军舰和贩运鸦片的大船,由于中国人民反击的胜利,都一一地走开了。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75页2、 黎兴 施培毅 朱玉衡.历代诗词选注 华夏正气篇: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04 第1版:第324页

玉粟(sù)收余,金丝种后,蕃(fān)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mín)钱。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宫》《庆春泽慢》等,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平韵。和(hè):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叫“和”。懈(xiè)筠(yún):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字。前辈:邓廷桢比词人年长九岁,中进士也早林十年,所以词人尊称他为前辈。韵:指这首词是照着邓廷桢词的韵作的。玉粟:即罂粟,草本植物,果实和果壳均可入药,果汁可制成鸦片。金丝:指产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种烟草。蕃航:即番航,指外国船。蛮烟:指外国商人贩卖的鸦片烟。蛮:旧时都用以称外国人。双管:两支烟枪。对拥无眠:相互拥靠着,觉也不睡。成滋味:指对鸦片烟上了瘾。挑灯:指点亮烟灯。夜永:长夜,夜深。堪怜:可怜,可惜。一丸泥:指鸦片烟头像一个小泥丸。一作“一泥丸”。万缗钱:即万贯钱,极言其多。缗: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春雷歘(xū)破零丁穴,笑蜃(shèn)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chá)漫许陪霓(ní)节,看澄(chéng)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xián)
春雷:比喻声音震响。文中指清水军击败英舰的炮火声。歘:忽然。零丁:即零丁洋、零丁岛(今作“伶仃洋”、“伶仃岛”),在广东珠江口外侧。穴:巢穴。蜃楼气尽:比喻殖民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蜃楼:古人指蜃(传说中的一种蛟)吐气而变幻成的楼阁。词中借指英国侵略者。无复灰然:意谓英人鸦片已被词人收缴,并在虎门销毁,不会再重新燃烧起来了。沙角台:广东虎门海口东南侧沙角山上的炮台,南距虎门十余公里。乱帆:指私运鸦片的船只。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词中借“浮槎”指使臣,即词人自称。漫许陪:姑且允许相陪。霓节:古代使者的节仗。词中借指持节镇守两广的总督邓廷桢。澄波:清波。绝岛重洋:远隔重洋的岛屿,指英国。取次回舷:依次返航。回舷:船只返航。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275页2、 黎兴 施培毅 朱玉衡.历代诗词选注 华夏正气篇: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04 第1版:第324页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词的上片写“蛮烟”入境后,带给中国人的严重危害。开篇便以“玉粟余,金丝种后”分述“鸦片烟”(从唐代)入境后,后来(宋代)“吕宋烟”又传入中国的情况,所以第三句用“蕃航别有蛮烟”总上启下,是说以上两种毒品烟草都是通过外国商船传来的。下面接写吸鸦片的人“双管横陈”,烟枪不离手,横卧日夜抽,由“不知呼吸”到吸毒成瘾有“滋味”,最后成为“大烟鬼”,“爱挑灯、夜永如年”“对拥无眠”,不分昼夜地吸鸦片,这几句形象生动而真实绘画出“大烟鬼”的丑态,又带有几分幽默的讽刺和厌恶。所以上片的结句才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最堪怜”是总上吸毒人的恶果, “一泥丸”不仅毒害了千千万万人,还使得他们倾家荡产,损失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英商贩卖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其结果是人亡财竭,其害无穷,所以禁烟势在必要。

  词的下片写禁烟初捷的喜悦和对抗英充满胜利的信心。这片的起句以象征手法写“春雷歘”磅礴的气势。以春雷般的炮声,大炮轰破了零丁洋上英商的巢穴,显示了中国人民武装抗英禁烟的威力,打破了侵略者海市“蜃楼”的美梦,使英敌如一摊死灰,再无复燃之机。词人用一“笑”字,表现了谈笑破敌的豪壮风采和蔑视敌寇、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又用“收向天边”写出英舰仓皇溃逃的狼狈情景。最后即事抒怀,慷慨陈词,词人认为,只要保住海防,就可以使我国沿海保持一片“似镜长圆”的澄波,不必派使臣远渡重洋去和英帝谈判,并告诫人们不可掉以轻心,要严阵以待来犯之敌,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以生动而诙谐的笔调,写出抽鸦片烟人们的可笑、可怜的怪态,以形象代替说理,可谓深入浅出。下片以雄健蒙肆的笔调,写出抗英胜利的喜悦,又是通过象征手法写意境陈出,又耐人琢磨。全词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真实地反映了词人查禁鸦片、抗英御侮的昂扬斗志和胜利信心。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 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 第1版:第32-3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慧庆寺玉兰记

: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参考资料:

1、 屈毓秀 张仁健 林友光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江苏卷 上海卷 (上册):书海出版社,2004年10月:247-249

  慧庆寺距阊(chāng)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chá)先生赁(lìn)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阊门:苏州城的西北门。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朱竹垞: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文学家。著有《曝书亭集》。赁:租。太史:古代史官称太史。朱彝尊曾被授检讨(史官的一种)之职,入史馆修明史。宋公: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重客:贵客。造:登门拜访。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tà),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虎丘:在苏州阊门外,为苏州游览胜地之一。相传吴王阖庐葬此,名胜古迹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云石等。杂沓:众多杂乱的样子。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náng)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shì),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曩:昔,以前。气机:气运。恃:凭靠。幽潜:指幽居避世。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参考资料:

1、 屈毓秀 张仁健 林友光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江苏卷 上海卷 (上册):书海出版社,2004年10月:247-249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这篇文言文在写“慧庆寺的兰花”时,特意提到了“虎丘的玉兰花”,目的就是进行对比。第一处是用“虎丘的兰花”因地处繁华之地容易得名和“慧庆寺的兰花”因地处偏僻之地而不为人知来对比;第二处用“虎丘的兰花”“ 意象渐衰”和“慧庆寺的兰花”“ 茂密如曩时”来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文章末尾以虎丘玉兰“意象渐衰”而慧庆寺玉兰盛如曩昔,揭示出“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感慨,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热情。写得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思。

  作者从慧庆寺兰花的遭遇,感受到人世的道理,联想到那些庸劣者以地位权势而高举,俊杰者以不得其地势而埋没的现实,指出了“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的道理,借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健康上进的热情。这不只是写了一个被压抑的狂士才子对于自然山水的感受,更写出“这一个”举世皆弃而又不甘消沉的灵魂。它并不是将读者引向宁静的福地洞天,而是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去作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程根荣主编 .桐城派名家文选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5-372、 周新国,李尚全作.扬州大学佛学论丛 2: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193、 徐文博 石钟扬.,戴名世论稿:黄山书社,1985年09月第1版:第9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池上纳凉

: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9页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第699页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夏影半墙如画。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蜡炬:蜡烛。

醉来扶上桃笙(shēng),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桃笙:夏簟。据陈鼎《夏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夏,节高皮软,制成夏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夏簟为桃笙。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一霎:一会儿。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9页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第699页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田军,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第1309页2、 黄浩.一杆烟雨:历代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峡江寺飞泉亭记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就是飞泉亭造成的。

  决舍:丢开、离别。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觉得悦目,而身体觉得不舒服,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其他的如庐山(的瀑布),如罗浮山(的瀑布),如浙江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瀑布不是不奇特,可是游览者都在日中暴晒,蹲坐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闲地观看,就好像路上认识的朋友,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容易分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但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坐的时间长了,太阳下山了,(我也)不得不下山去了。在带玉堂宿歇,(带玉堂)正好面对着南山。云雾中树木郁郁葱葱,(南山与带玉堂)中间隔着北江,(江上)航船来来往往,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来这个寺庙之中。僧人们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僧人们说:“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座寺,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

  余年来观瀑屡(lǚ)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决舍:丢开、离别。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dàng)瀑旁无寺。他若匡(kuāng)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jù)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山多巉岩峭壁、飞泉怪树。著名的瀑布有开先寺瀑等。罗浮:山名,在广东博罗县境内东江之滨,相传罗山自古有之,浮山由海浮来,与罗山并体,故名。山有朱明、桃源等十八洞天,白水漓、水帘洞等九百多处飞瀑幽泉。倾盖交:盖指车盖。谓路上碰到,停车共语,车盖接近。常指初交相得,一见如故。邹阳《狱中上书》:“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惟粤(yuè)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dèng)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zhì)。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yú),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jù),可偃(yǎn)仰,可放笔研,可瀹(yuè)(míng)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式。瀹茗:烹茶。九天银河:指瀑布。语本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僧澄波善弈(yì),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yè)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suǒ)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lài)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天籁人籁:天籁指自然界的音响;人籁本为古代竹制乐器,后泛指人所发出的声音。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无征不信:语出《礼记》:“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征,同“证”,证明。偃:仰卧。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磴:石头台阶。纡曲:弯曲。张覆:张开树盖遮蔽。纵横: 指长宽。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文章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袁枚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经峡江寺。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上,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初名正德寺。又传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与仲阳化为神人,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携此处,故又名飞来寺。寺后有飞泉亭。亭临水崖,疏槛面江,众木蓊郁,游人稀少。

  游记最忌平均用笔,拉杂而书,犹如流水帐、日程表、好的游记善于发掘景色独特之处,从主观上去认识与适应客观世界,使读者相会于心。峡山飞泉,正如袁枚文中所说,没有什么奇特,难与天台、雁荡瀑布比肩。但袁枚通过自己的感受,从“游趣”出发,挖掘平淡中的奇异,舍瀑布而记亭,逐一展示亭的好处:先写亭能遮阴,得从客观瀑;接写亭的环境,以景物衬托亭的幽雅;再写亭子本身,“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可自由自在地在亭内休憩赏玩,从而又引出在亭内下棋、吟诗之悠闲容与。这样,全文通灵活透,完美地把风景的秀丽与游人的心理结合消融在一起。宣扬了以逸待劳,以旁观的态度欣赏风云变幻,而又愿把自己与天地同化的思想,有丰富的哲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