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篇

: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洪相经过。
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漱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到远处游历来到了四海,俯仰之间只见巨浪滔天。

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浪中大鱼像曲折的山陵,乘着海浪从我身边经过。

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灵验的神鳌驮着方丈仙山,山体巍峨高高入云端。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山隅处仙人飞上飞下,更有神女在其中戏玩。

琼蕊可疗饥,仰漱吸朝霞。
赤玉的花蕊可以解除饥饿,仰首可以吸吮早晨的云霞漱口。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由此想到我的家本在昆仑,中州并不是我的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我将要回归仙地拜谒东父,一次飞举就跨过那漫漫沙滩。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我乘这阵风张开翅膀,一声啸引出清歌一串。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
金石固然容易破损,惟有岁月能寿比南山。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神仙可与天地共终始,人间那皇位有何稀罕?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远游:到远处游历。临:滨临。到达。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犹言天下。全国,全世界。俯仰:低头与抬头;短暂的时间;举止动作。洪波:水流剧烈运动扬起的滚滚波涛。

大鱼若曲陵,承洪相经过。
曲陵:曲折的山陵。承洪:承接或承载着巨洪。有说乘洪。

灵鼇(áo)戴方丈,神岳俨(yǎn)(cuó)(é)
灵鼇:灵验的神鳌。鼇,同鳌。戴:头戴。拥戴。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等。古代神话及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神岳:神圣的山岳。应指方丈山。后指中岳嵩山。武则天封禅嵩山,改中岳为神岳。俨:俨然。宛如,十分像。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仙人翔其隅(yú),玉女戏其阿(ē)
仙人:神话传说中长生不死,并且有各种神通的人。翔:飞翔,翱翔。隅:山隅,角落。玉女:传说中的仙女。玉般的美女。戏:嬉戏。阿:山凹。凹曲处。

(qióng)(ruǐ)可疗饥,仰漱(shù)吸朝霞。
琼蕊:赤玉的花蕊。玉英,玉花。白色花朵的美称。疗饥:治疗饥饿,解除饥饿。仰漱:仰首漱口。吸:吸允。朝霞:早晨的云霞。日出时太阳映照的云彩。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本:原本。本来。吾:我。宅:住宅,宅第。中州: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位居九州正中,故称为「中州」。中原地区。全中国。非:并非。不是。

将归谒(yè)东父,一举超流沙。
将归:将回归。谒:拜谒。拜见。东父:东王父,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一举:一次飞举。一次举动。超:超越。流沙:随风或水移动的沙。沙漠的旧名。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鼓翼:振翅,鼓动翅膀。舞:舞动。时风:时下的季风,流行的风俗。长啸:大声呼叫。长声吟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激:激扬。激荡。清歌:清脆嘹亮的歌声。清商乐的歌曲。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金石固易弊(bì),日月同光华。
金石:黄金和玉石。金钟石磬等乐器。固:固然。虽然。本来就如此。易弊:容易破损。弊,破旧,破损。光华:光辉照耀。光辉明亮。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齐年:同一年龄。等齐年岁。万乘: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後世因称天子为「万乘」。安:哪里。足多:足够多。足以多。满足于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远处游历来到了四海,俯仰之间只见巨洪滔天。
洪中大鱼像曲折的山陵,乘着海洪从我身边经过。
灵验的神鳌驮着方丈仙山,山体巍峨高高入云端。
山隅处仙人飞上飞下,更有神女在其中戏玩。
赤玉的花蕊可以解除饥饿,仰首可以吸吮早晨的云霞漱口。
由此想到我的家本在昆仑,中州并不是我的家。
我将要回归仙地拜谒东父,一次飞举就跨过那漫漫沙滩。
我乘这阵风张开翅膀,一声啸引出清歌一串。
金石固然容易破损,惟有岁月能寿比南山
神仙可与天地共终始,人间那皇位有何稀罕?

注释
远游:到远处游历。
临:滨临。到达。
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犹言天下。全国,全世界。
俯仰:低头与抬头;短暂的时间;举止动作。
洪波:水流剧烈运动扬起的滚滚波涛。
曲陵:曲折的山陵。
承洪:承接或承载着巨洪。有说乘洪。
灵鼇:灵验的神鳌。鼇,同鳌。《玉篇》传曰:有神灵之鼇,背负蓬莱之山,在海中。
戴:头戴。拥戴。
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等。古代神话及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
神岳:神圣的山岳。应指方丈山。后指中岳嵩山。武则天封禅嵩山,改中岳为神岳。
俨:俨然。宛如,十分像。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仙人:神话传说中长生不死,并且有各种神通的人。
翔:飞翔,翱翔。
隅:山隅,角落。
玉女:传说中的仙女。玉般的美女。
戏:嬉戏。阿ē:山凹。凹曲处。
琼蕊:赤玉的花蕊。玉英,玉花。白色花朵的美称。
疗饥:治疗饥饿,解除饥饿。
仰漱:仰首漱口。
吸:吸允。
朝霞:早晨的云霞。日出时太阳映照的云彩。
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
本:原本。本来。
吾:我。
宅:住宅,宅第。
中州: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位居九州正中,故称为「中州」。中原地区。全中国。
非:并非。不是。
将归:将回归。
谒:拜谒。拜见。
东父:东王父,神话传说中的神名。
一举:一次飞举。一次举动。
超:超越
流沙:随风或水移动的沙。沙漠的旧名。
鼓翼:振翅,鼓动翅膀。
舞:舞动。
时风:时下的季风,流行的风俗。
长啸:大声呼叫。长声吟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激:激扬。
激荡。清歌:清脆嘹亮的歌声。清商乐的歌曲。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金石:黄金和玉石。金钟石磬等乐器。
固:固然。虽然。本来就如此。
易弊:容易破损。弊,破旧,破损。
光华:光辉照耀。光辉明亮。
齐年:同一年龄。等齐年岁。
万乘: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後世因称天子为「万乘」。
安:哪里。
足多:足够多。足以多。满足于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55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秦楚之际月表

: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奋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nàn):作乱;造反。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虐戾(nüèlì):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践: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三嬗: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shàn),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斯:这,这样。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洽:融洽,悦服。摄行:代理。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shì):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文、缪(mù):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huī):毁坏。销:溶化;锋:刀刃。镝(dí):箭头。维:同“惟”。度量,计算。闾巷:里巷。合从(zòng):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轶(yì):胜过。三代:谓夏、商、周三代。乡: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zhuàn):谓书籍记载。“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曰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秦楚之际月表》,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表。“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书体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现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际是指秦二世在位时期和项羽统治时期。时间虽短,但事件变化多端,所以按月来记述,称为“月表”。本文是司马迁在《秦楚之际月表》前面所写的序言。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一些帝王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秦楚之际“号令三嬗”,而汉高祖终于称帝的原因,结论有独到之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情诗

: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满天的乌云遮蔽了太阳,阵阵清风吹起我的衣襟。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游鱼潜沉在碧绿的水面之下,翔鸟凌越于天际而飞起。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那些在外奔波、孤苦无依的人,苦于徭役而未卜归期;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启程的时候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伤怀,把我的悲怆隐忍于心。

微阴翳(yì)阳景,清风飘我衣。
微阴:浓黑的云。翳:遮蔽。阳景:太阳光。

游鱼潜渌(lù)水,翔(xiáng)鸟薄天飞。
渌水:清澈的水。薄:靠近。

(miǎo)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客行士:出门在外奔波的人,指征夫。徭役:在远地服役。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xī)
晞:晒干。

游者叹黍(shǔ)离,处者歌式微。
游者:指征夫。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内:心中。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此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兹从《文选》。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

  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黍离》,指《诗经·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处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薤露行

: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参考资料:

1、 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08:146-1472、 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09:1-4

惟汉廿(niàn)二世,所任诚不良。
薤(xiè)露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相和曲》,此与《蒿里行》都原是送葬的挽歌,作者用旧调写时事。薤,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长叶,紫色花,鳞茎长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称作藠(jiào)头。廿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沐猴而冠(guàn)带,知小而谋强。
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冠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知:同“智”,智慧,智谋。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

犹豫不敢断,因狩(shòu)执君王。
断:决断。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yāng)
白虹:白色的虹霓。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己:指何进。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贼臣:指董卓。国柄:指朝政大权。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fán)丧。
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燔丧:烧毁。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cú)行。
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且:通“徂”,往,到。

(zhān)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参考资料:

1、 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08:146-1472、 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09:1-4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项王歌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刘邦的军队已经攻占了楚国的土地,四面八方传来令人悲凄的楚歌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已经消磨殆尽,我还有什么理由苟且偷生!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2.07:第303页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略:侵占,占领。四面:一作“四方”。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聊生:勉强而活,苟且偷生。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2.07:第303页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始流传至今。《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至唐犹异。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无异。本诗既从此书辑出,从材料来源上说,并无问题。有人认为汉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颇疑其伪,但从见载于《汉书·外戚传》的《戚夫人歌》及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的《长城歌》来看,可知秦汉时其的民间歌谣,不乏五言,且已比较成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关于《垓下歌》,时下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认为此诗唱出了“把人类看作是无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这样一种感情,”从而赋予了普遍性的永恒的意义(参看《中国诗史》第40页,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但若与《虞姬歌》对读,便不难发现,项羽的这首诗原本是唱给虞姬听的爱情诗。“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倾诉衷肠吗?项羽十分眷恋虞姬,所以在戎马倥偬之际,让她“常幸从”;虞姬也深深地爱着项羽,因此战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离开项羽一步。项羽在历次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光荣经历,深深赢得了虞姬的爱慕,项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项羽的这些胜利的取得,又焉知没有虞姬的一分爱情力量在鼓舞作用?从爱情心理而言,像项羽这条刚强汉子,是不会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认自己有什么弱点的,因此,他即使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头上却不能不推向客观,一会儿说是“时不利”,一会儿说是“骓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盖世”,一点折扣也没有打。项羽毕竟年轻,那会儿才三十出头,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理想。他爱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对于虞姬来说,她也正需要这样。极度的爱慕和深情的倾倒,使她决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会有什么失误。尽管现实无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步步进逼的汉兵与声声凄凉的楚歌已经使楚军到了瓦解边缘,但她仍对眼下发生的一切变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这种心态下,项羽的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乐意接受的解释。坚贞的爱情,不仅驱逐了死亡的恐惧,且将人生的千种烦恼,万重愁绪都净化了,从而使她唱出了最为震撼人心的诗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山盖世的气概与失败的结局是不和谐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负的坚贞爱情是和谐的。在生死存亡的总崩溃的关键时刻,虞姬的这支歌,对项羽来说,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项羽处此一筹莫展之际,虽然痛感失败已不可避免,一生霸业转瞬将尽,但这犹可置而不论;而祸及自己心爱之人,则于心何忍!虞姬深悉项羽此种用心,故以誓同生死为言,直以一片晶莹无瑕的情意奉献,其意盖欲激励项羽绝弃顾累,专其心志,一奋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后努力。若此说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则不妨代项羽试为重和虞姬歌,以为此文之结束:汉兵何足惧?百战无当前。挥戈跃马去,胜败付诸天!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2.07:第3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报任安书(节选)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tì)(tǎng)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膑(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倜傥:豪迈不受拘束。文王拘而演《周易》:传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牖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游列国宣传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国语》: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撰著。孙子:春秋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膑脚:孙膑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膑入魏,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秦初为相国。曾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始皇十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自杀。韩非:战国后期韩国公子,曾从荀卿学,入秦被李斯所谗,下狱死。著有《韩非子》,《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此举其成数。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jī)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yuán),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yùn)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lù),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失:读为“佚”。愠:怒。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40-349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58-2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