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1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早秋三首·其一

: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泛:弹,犹流荡。

残萤(yíng)栖玉露,早雁拂(fú)金河。
拂:掠过。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还密:尚未凋零。

(huái)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又呈吴郎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9-320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shū)(lí)却甚真。
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róng)马泪盈巾。
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戎马:兵马,指战争。盈:满。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9-320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3-5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放言五首·其五

: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是什么感情呢?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jǐn)花一日自为荣。
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xián)身漫厌生。
嫌身:嫌弃自己。漫:随便。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厌生:厌弃人生。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子规

: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国:故国。委:舍弃,丢弃。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yuàn)春来草似烟。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离:分开。长:通“常”,持续,经常。吊:悬挂。欲:想要。

湘江日暮(mù)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凄切:凄凉悲切。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8-133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千里思

: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汉武帝时,李陵被匈奴大军围困,兵败后投降匈奴,从此他的一生就埋没在胡沙边塞之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不屈服于匈奴,就在北海牧羊,多年后才得以重返汉朝。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五原关迢迢万里,朔雪纷飞,大如夏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从此一去就相隔在绝远之国,思念家乡却不能归来,只能长嗟短叹。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鸿雁年年飞向西北,让它们来替自己传递书信,寄到远方的亲人身边。

李陵没(mò)胡沙,苏武还汉家。
李陵:汉武帝命令将军李广利抗击匈奴,李陵率部出居延北千余里,以分单于兵。后李陵军被匈奴大军围困,兵败而降。苏武: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不屈服于匈奴,就在北海牧羊。多年后才得以重返汉朝。

(tiáo)迢五原关,朔(shuò)雪乱边花。
五原关:在唐盐州五原县境内。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jiē)
绝域:绝远之国。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千里思》,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表达的是对那些滞留在胡地不能归汉之人的无限同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