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邓真人遗址

:
三千功满轻升去,留得山前旧隐基。
但见白云长掩映,不知浮世几兴衰。
松梢风触霓旌动,棕叶霜沾鹤翅垂。
近代无人寻异事,野泉喷月泻秋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元

生卒年不详。字文元,桂州(今广西桂林)人。隐居不仕,与翁宏、廖融、李韶等友善。后入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著录《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其中称此书为“正字王元撰”,盖为二人。王元工诗,所作《登祝融峰》、《赠廖融》二诗,俱为人所称。后终于长沙。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七五、《诗话总龟》前集卷一〇。《全唐诗》存诗5首、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补句2联,其中一联又作廖凝诗。 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登巴陵望洞庭

: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清晨登巴陵(líng),周览无不极。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chéng)鲜。
际海:岸边与水中。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pǔ),山空云梦田。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瞻光:瞻日月之光。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北渚(zhǔ)既荡漾,东流自潺(chán)(yuán)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潺湲:水流动貌。

(yǐng)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77-28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是在哪个时代契苾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在黄昏时节你来到碎鸟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yì)世勤王国史称。
阴陵:阴山。契苾何力归唐后,曾移居阴山。奕世:累世。勤王:为朝廷效力。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夜卷”二句: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

(fān)儿襁(qiǎng)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襁负:背着小孩。青冢:王昭君墓,此处泛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

日晚鸊(pì)(tí)泉畔猎,路人遥识郅(zhì)都鹰。
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这首送别契瑟通出征的诗,以“奕世勤王”为中心,历叙契葱部落内附后与唐朝廷的友好关系,表彰契菇氏历代勤王的功绩及其对促进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作用,

  首联用设问起手,总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朝廷效力的历史:“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瑟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

  颔联二句的大意说,在雪盖千帐的寒夜,掩旗突袭敌军,在冰封河流的早晨,率兵涉冰飞越:写的是契菇通五世祖契葱何力当年勤王的事迹:这里诗人虚拟铺排,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菇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诗人强调这点有其现实意义:因为当时诸藩镇口称勤王,却多拥兵自重,养寇固恩,即使进兵,也多是徘徊观望,牵延不进。诗人在这里称赞当年契瑟氏勤王之日夜兼程,迅急神勇,一则是对当时藩镇一种婉转的批判,二则是勉励契菇通仿效乃祖,效忠朝廷,再展契菇氏之雄风。

  接着颈联二句,转写现实,契菇通此次出兵勤王,深得北方少数民族拥护,纷纷背着幼儿前来归附,箪食壶浆表示欢迎÷诗人用具体的画面,写出了少数民族广大群众支持拥护这场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这就点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质。这对正在出师勤王、捍卫边塞的契菇通来说无异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这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御侮的历史证物。

  尾联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意思是说契菇通傍晚出猎鹭鹈泉畔,路人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鹰,就知道这位苍鹰式的人物出现了。这里以郅都比契瑟通。“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菇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

  总而言之。这首诗声华既壮,骨力也足以相副,末联“郅都鹰”、给人以勇悍威严的印象。由于腹联已写了他获得了“蕃儿”、“狄女”的拥户和欢迎,则其威严又是和兄弟民族的关怀和友爱相结合的,从而表现出一位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编著.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04:第1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即事

: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9-280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xiǎo)皛行云浮日光。
皛皛: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xián)泥湿不妨。
湿不妨:湿而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虚无:空旷平远。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9-280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生说这首诗“可作暮春山居图看”。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峡长”。自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无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嵘。”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一,如明月峡、黄牛峡也曾被列入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通常习惯上把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暮春,春将过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无令春色晚”,“处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杜甫写“暮春三月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月也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为长,这就一反惜春的老调,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鳌解释道:“云浮日光而过,其色皎皎然,雷雨将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这第二句是为了引出写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诗法观念,说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二句,大致无错。但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却也不能一概地用诗法模式去套,从而作出刻板的解释。杜甫的这首《即事》诗是拗体七律,对拗体诗,前人常从它的平仄、黏连等形式不合常规律诗的格律这点上作解释。杜甫的拗体诗不仅在平仄形式上表现为“拗”,就是在诗意的起承转合上也会表现出“拗”。这首《即事》诗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渊明诗句“皎皎川上平”,即为例证。杜甫写皎白的行云轻疾而过,并不是写阴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将作矣”的见解未必正确。

  第二联的上句“雷声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免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

  第二联的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李世民《咏雨》诗就写“花沾色更鲜”,虞世南也有“山花湿更燃”的诗句。这里杜甫稍作变化,写雨后花气更浓。关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诗研究者赵次公引古诗“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说明“百和香”是各种香物的混称。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也云:“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或谓在实际吟唱时,杜甫此诗中“百和香”的“和”字当读仄声。可备一说,可惜未见训诂文献根据。

  第三联写莺燕:“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前人咏春诗中常要出现莺燕,却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的一种特殊情状,“黄莺过水”即“过水黄莺”,被雨水打湿了翅膀。仇兆鳌解释道:“莺畏雨,故翻回”。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翻回去,雨中栖止不定也”。不少杜诗中写黄莺都很可爱,这首诗中却写它的狼狈形状。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这才真符合它的“性格”。

  燕子就不同,诗人写它冒雨劳作,“燕子衔泥”即“衔泥燕子”,浦起龙说“湿,不指泥”,也很有见地,这里写燕子身湿。如果仅仅理解为燕子衔湿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细雨蒙蒙,燕子衔泥是常见的,但隆隆雷雨中不一定有燕子飞翔。诗人这里未必是实写,而是赋予想象。既然他写过水黄莺的狼狈,必然要写衔泥燕子的豪壮。诗人必然会凭借石燕的传说,《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零陵燕作为一个壮勇的形象,南北朝时人就有描写:“讵得零陵燕,随风时共舞。”(张正见《赋新题梅林轻雨应教诗》)杜甫巧妙地把勤劳的衔泥燕和豪壮的迎风燕结合起来描写,却也正切合这春雷千峰雨的环境,也就使这首《即事》诗的壮丽意境再次升华起来。

  尾联上一句“飞阁卷帘图画里”是总结即景风光,此时诗人客居夔州西阁,“飞阁卷帘”当是实写。但结句宕开得很远,一下子说到湖南,“虚无只少对潇湘”。这看来似为突兀,其实也不奇怪。早在阴铿《渡青草湖》诗中就写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青草湖即洞庭湖,这是描写“潇湘”之诗,却联系到上游,出现“江连巫峡长”的句子。而杜甫此诗分明写峡中光景,却纵笔飞思,一直写到下游。杜甫曾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也是受到了阴铿《渡青草湖》诗的启发。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一点什么,缺少浩茫广阔。潇湘洞庭,正是浩阔所在。杜甫《长江》诗中就写道:“色借潇湘阔”。有的注家释为:“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为有长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阔;长江虽然壮丽,洞庭却为浩旷。诗人本极状峡中暮春景色,忽然荡开作结,写它的不足——“虚无只少对潇湘”,这才真叫大家笔法。杜甫的《去蜀》诗中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东下潇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写《即事》诗时正滞留峡中,这“虚无只少对潇湘”句正是他东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诗中写“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一样,所以这种宕开作结更显得情景交融。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第二联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却作了平起格式,这样就构成首联、颔联和颈联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此诗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平”现象,也属拗句。大凡细检唐代著名诗人近体诗,这类拗体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时可见,或许自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杜诗别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249-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蝉

: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一催衰鬓(bìn)色,再动故园情。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yè),宫槐花下听。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pén)城。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寺像是佛法化成,金榜高悬有如天宫顿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我怀疑它是海上的云气,飞至空中结成了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这湖上惟升公独秀,粲然微笑具有善辨之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一心助人而不利己,立身俗世却没有疑忌的心怀。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清净如水中之月,又如洁净的青莲不染尘埃。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闲散之人独居于清风亭中,左右清风为之徐徐吹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暑热之时又居于广大的化城寺殿中,灼热的太阳也只能殿外徘徊。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今天你茗茶小酌款待幽客,珍贵的盘子上盛满了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你行文如飞何其洒落,自然界的万物都可被你的文思驭来。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族叔弹鸣琴而当涂治,德政之声响如云天之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虽然时时寄迹于佛门,也仍像陶渊明一样饮酒举杯。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古制的清商之曲传于诸天,长松在风中的声音却是怨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留下的欢乐若可止尽,磐石在劫难中也就变成了尘埃。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句:化城,《法华经》卷三: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稳。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王本注:“寺之立名,盖取此义。”安本注:“化城,佛法化出之城也。佛教谓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于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寺之名盖取此义。”若,《文苑英华》作如,注云:“集作若。”金榜句句:《神异经·中荒经》:“门有金榜,以银楼,题曰:天皇之宫。”安本注:“句谓化城寺金榜高悬,有如天宫。”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楼台句:《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升公湖上(一作中)秀:升公,化城寺僧,名清升,亦名升朝。咸本无一作中注。萧本、玉本、郭本、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一作山。”王本注:“一作山,一作中。”胡本、《文苑英华》俱作湖山秀。
辩才:佛家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文苑英华》作辨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嫌猜:疑忌。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了见句:了,王本注云:“萧本作子。误。”水中月,《维摩诘所说经》卷中:“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青莲:梵语优缶本罗花之意译。此花清静香洁,不染纤尘。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左右:《文苑英华》作右左。当暑,《文苑英华》作当署。误。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徘徊:全唐诗本作裴回。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飞文句:飞文,《昭明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洒落,潇洒脱俗。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鸣琴:《说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道林:《法苑珠林》卷六一:“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王羲之睹遁才藻惊绝罕俦,遂披衿解带留连不能已,乃请往灵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迹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从百余,常随禀学。”亦(一作不)举陶潜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俱无一作不注。陶潜杯,《晋书·陶潜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尝醉如酒,足矣。’”萧本注:“‘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是暗用渊明嗜酒与远公游事。”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清乐句:清乐,《唐会要》卷三三:“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魏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复存于内地。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炀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诸天,佛家谓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劫石句:劫,佛家术语,梵语劫簸之略。劫石,佛示劫量之长,以天衣拂石为喻,因而谓之磐石劫。劫灰,劫烧时之灰也。《搜神记·劫灰》:“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末二句言留欢可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