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中遇雪应制

: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紫禁仙舆(yú)(jié)旦来,青旂(qí)遥倚望春台。
诘旦:平明﹐清晨。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注释
诘旦:平明﹐清晨。《宋书·柳元景传》:“自诘旦而战,至于日昃,虏众大溃。”
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简析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6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月下独酌四首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间:一作“下”, 一作“前”。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pái)(huái),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大道:指自然法则。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咸阳城:此指长安城。“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穷通:困厄与显达。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穷愁:穷困愁苦。千万端:一作“有千端”。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hān)心自开。
酒圣:谓豪饮的人。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乐饮:畅饮。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xiè)(áo)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金液:喻美酒。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乘月:趁着月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3、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展开剩余( 37%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漫兴 一作:漫与)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漫兴 一作:漫与)
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9-160页

为人性僻(pì)(dān)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耽:爱好,沉迷。惊人:打动读者。死不休:死也不罢手。极言求工。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漫兴 一作:漫与)
浑:完全,简直。漫兴:谓率意为诗,并不刻意求工。莫:没有。愁:属花鸟说。

新添水槛(jiàn)供垂钓,故着(zhuó)浮槎(chá)替入舟。
新添:初做成的。水槛:水边木栏。故:因为。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故着,又设置了。槎,木筏。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qú)述作与同游。
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令渠,让他们。述作:作诗述怀。语谦而有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9-160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漫兴 一作:漫与)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既然是聊为短述,绝不能出语平平。诗人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炉火纯青的诗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杜诗详注》卷之十)同时他还转引钱笺可相互发明:“春来花明鸟语,酌景成诗,莫须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鸟莫须愁,岂知花鸟得佳咏,则光彩生色,正须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诗详注》卷之十)这里是说点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

  至于“ 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清末郭曾忻解释说:“所谓漫兴,只是逐景随情,不更起炉作灶,正是真诗。”(《读杜札记》)此处强调任笔所之,自然而然。总之,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浑厚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心中之海,诗人采取了虚写的办法。正如金圣叹所说,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实从江上悟出也。”(《杜诗解》卷二)所谓海势,其实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应摄取,若完全避开江水,则海势亦无所依附,而不成其为江如海势。为此,诗人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以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

  故颈联道 :“新添水槛供重钓,故著(着)浮槎替入舟。”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正如王嗣奭所说 :“水势不易描写 ,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叹所说 :“不必于江上无涉,而实非着意江上也。”(《杜诗解》卷二)尾联诗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诗人之语,已经惊人。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更为惊人之语也。”(《杜诗解》卷二)

  对诗与诗题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先生写道:“每叹先生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题是‘江上值水如海势’七字而止,下又缀以‘聊短述’三字。读诗者,不看他所缀之三字,而谓全篇八句,乃是述江水也,值江水之势如海也。则八句现在曾有一字及江海乎?”(《杜诗解》卷二)从他评析中,可以得知:此诗诗题与诗中八句,构成了一个浑厚海涵、博大精深的整体。虽未写海,而如海势。此诗以虚带实,出奇制胜,意在言外,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4-276页

南都行

: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果然是佳丽之地,名不虚传。巍峨的武阙山就横在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这是白水真人汉光武帝的老家。市井繁荣,万商云集。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峨峨高楼对着紫色的大道,房宅栉次鳞比,直连城外的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此地出了许多英豪,他们的业绩巍巍,渺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如号曰陶朱公的范蠡和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他们都名播天地。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这里还是出美人的地方,如以美色著名的汉光武皇后阴丽华,娇艳美丽的汉皋游女等。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她们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令人赞叹。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南阳之盛与洛阳齐名,古来都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冠盖来往,车马不断。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我在红阳城外走马,在白河湾呼鹰逐猎,有谁能像刘备那样的明王来识我这个的卧龙客呢?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长吟着诸葛亮的《梁父吟》,我的头发都要愁白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即南阳之旧称,唐时为山南东道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武阙:山名。西关:即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chán)(huán)
白水真人:指汉光武帝。汉光武帝起于青陵之白水乡,故曰白水真人。鄽闤:指市井。鄽,市宅。阛,市垣。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miǎo)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gǔ),名播天壤(rǎng)间。
陶朱,即范蠡。五羖:指百里奚。虢为晋所灭,百里奚逃至楚,被执为奴,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羊皮赎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即阴丽华,汉光武帝皇后。汉女:汉水旁的女子。

清歌遏(è)流云,艳舞有馀闲。

(áo)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遨游盛宛洛:《古诗十九首》:“驱车策驽马,游戏宛(南阳)与洛(洛阳)。”此用其句意。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红阳:地名。即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白河;一作白水,源出今河南嵩县西南,南流经今南阳市东,至湖北襄樊市入汉水。俗称白河。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bìn)斑。
卧龙:即诸葛亮。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概述南阳佳丽之地、巍峨武阙山的雄伟壮阔之景。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描绘一幅汉光武帝所管辖的市井繁荣,万商云集,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多居住于此,以突显出南阳商业发达、壮阔富饶。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紧扣前文,借南阳山川美景抒发情怀,继而联想到南阳英豪美女的事迹,继而从而触动李白内心处的赞赏情怀,歌咏南阳英豪。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丽华就是皇后阴丽华,是夸南阳美眉漂亮早已艳名远播。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描绘一幅美女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的美丽风景图,侧面点染出南阳乃国杰豪英,人杰地灵的地方。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讲述李白以诸葛亮自况感怀,自叹没有知己而因愁鬓斑。

  综观全诗,前六诗句李白描绘了南阳山川形胜和繁华的市面景观:武阙山横亘,货币流通,商贾云集,楼高道阔,甲第连山。接着六诗句描写南阳风流人物的事迹:英豪,则有范蠡、诸葛亮;美女则有阴丽华、汉水神女。继而四句写南阳旅游观光之胜。清歌艳舞可赏,宛、洛可游,故冠盖络绎,走马呼鹰。最后二句以感怀为主,以诸葛亮自况,叹无知己,故而因愁鬓斑。诗的主旨是讲述诗人对南阳英豪的钦敬和仰慕,并以卧龙自比,以申用世之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李白最后借此抒发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贯风格。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南都行

谒老君庙

: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