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232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yì)龙堆路几千。
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苑:这里指行宫。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为问元戎(róng)窦(dòu)车骑,何时返旆(pèi)勒燕然。
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232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03-105 .
)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以前我不认识来南塘的道路,今日才见识这里的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名贵的园林依傍着涔涔绿水,一丛丛野竹直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仿佛与谷口的郑子真旧日相交,一同游览濠梁。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平生为了寻找幽境胜景,从来就不怕路途遥远。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百顷水潭上春风荡漾,夏天里树木千重,郁郁青青。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树上水果压枝低,树叶相连,隐蔽着莺巢。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戎王子花远来万里,何年何月告别月支故土?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异国绝域的珍贵花儿,如今在你的清水池塘四周滋生开放。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汉使张骞当年都不曾把这花带回,真是徒然到了月支一回,连神农也不知道有这样美妙的鲜花。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可惜的是这鲜花经过露凋雨打,真是绿肥红瘦,日益消损。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高高的绿竹在舍旁连成一片,稀疏的篱笆下花儿凋零,落英缤纷。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碾米的碾涡深深可以装下骏马,藤蔓弯弯足以隐藏蛇虫。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我虽然工于写词作赋,可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估计去山林隐居的日子也不远了。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不如把诗书典籍全卖了,和你一起隐居算了。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高高的山岩的石阶上狂风吹扬起白雪,细一看,原来是云门上流下的瀑布在怒吼。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酒醒了就想在竹簟上睡上一觉,衣单天冷想穿绵衣。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山野的老人来看做客的我,并我送河鱼,不要一分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此处淳朴可爱,不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小枣树下一片灰蒙蒙的寒云色,茵蔯与春藕共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生菜又脆又美味,坐在树下的布单上吃生菜,颇感阴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野鹤清晨即出,山中的精灵在白天都躲藏了起来。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石林邻近蟠龙水晶宫,方圆百里,茫茫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回忆起游玩杨柳渚的情景,曾经也在定昆池飞马驰骋。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醉来把玩青青的荷叶,狂欢之中把白巾小帽也给丢失了。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看到那撑船的小伙子就想起郢中的船夫,他们熟悉水性如同江南的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我们一直坐着饮酒,看斜阳落下秦山,游玩江湖兴致依然不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你的床上书堆成山高,连接屋顶,阶前庭院绿树袅袅飘拂云烟。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你身为将军却不好兵黩武,你的儿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微风吹来,恰好为你醒酒,静夜无事,听听吟诗颂词。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你把细葛布衣挂在萝薜藤上,中天凉月如秋水洒满大地,一片雪白。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我一想到要回家的日期,心里就很不爽,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一辈子作客。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出得门来,溪中流水潺潺;回首一顾,山上白云婀娜,总也放不下留恋的情怀。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想这几天灯前乱舞自娱,酩酊后的歌声倾吐了我的心声,可是有谁怜悯。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只有老郑老何你哥儿俩跟我知心知肺,我们约定,下次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一定旧地重游!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此组诗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以下是仇兆鳌《杜诗详注》对组诗各章的评析。
首章领起,乃未至而遥望之词。上四,何氏山林。下四,陪郑同游。自塘至桥,桥畔有园,园中有竹,层次如画。谷口,指郑。濠梁,指何。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己,但以素有山林幽意,故作此游,非轻赴人招也,说得曲折微婉。《杜臆》末拈幽兴,为十首之纲。
二章,志林中景物之胜。首二为纲,三四承夏木,五六承风潭。末乃触景而念昔游。风潭覆以夏木,见其萧森可爱。朱鹤龄注:卑枝接叶二句,古人所谓叠韵诗。食有芹卿,乃初到而留饮,末云晚饭,盖至暮而留宿矣。
三章,记林间花卉之奇。首记花名,次记花种。五六承异花,见其可贵。七八承滋蔓,怜其易谢。张骞不携此种,故曰空到。《本草》弗载其名,故曰不知。《杜臆》开拆,顶露翻。离披,顶雨打。
四章,羡林傍幽僻之致。上四写景,下四叙情,上四以整炼为工,下四以萧疏见致,俱有章法。没马是实事,藏蛇是想像。《杜臆》:公献赋不售,故欲卖书买宅,乃愤激之词。此云晚花,七章言清晨白日,见其次第。
五章,见山林景物,而喜逢豪饮,在四句分截。言此间穿池垒石,特大地中剩水残山耳,其势之雄阔,足以破沧江而开碣石。烹笋摘梅,园中佳品。弹筝换酒,将军豪兴。故复移席苔前,以享其用意之殷勤。申涵光曰:起语近纤,五六太板。
六章,状山林高寒,而美其淳朴,亦四句分截。风磴而吹阴雪者,乃云门之吼瀑泉也,以下句解上句。盖夏本无雪,飞瀑遥溅,乍疑是雪耳。酒醒方思卧簟,而衣冷反欲装绵,言夏日阴森也。野老看客,馈以河鱼,即此见风土淳朴,与他处不同。
七章,记山林物产,而叹其景幽,亦四句分截。茵蔯之脆,得生菜而加美。栜树之阴,展食单而倍凉。次联分顶,野鹤晨出,言其超旷,山精昼藏,言其深邃。百里之内,独见苍苍,甚言石林之高耸,非谓何林有百里也。此云晨日,下二章言晚、言夜,次第又相联络。
八章,因水府而旁记游迹。上四实景,下四虚摹。山林胜游,留连累日,故柳渚昆池,亦皆经过。折荷脱巾,醉时狂态。刺船解水,走马而思泛舟也。
九章,宿何园而记其韵事。上四见主人儒雅,下四言夜景清幽。首句属赋,起不好武。次句属比,起总能文。
十章总结,乃出门以后情事。首二惜别之情,三四别后之景,五六回忆前事,七八豫订重游。幽意不惬,为迫于归期耳,两句起势突兀。舞曰自笑,歌曰谁怜,无复林中豪兴矣,故须再过以慰寂寥。朋好,指郑广文。钱谦益曰:八句之内,势变多端,尺寸之间,移形换步,正所谓“波澜独老成”也,杜老不容易放笔如此。
)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和孙权。雌雄:指输赢。“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望:一作“弄”。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全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滞(zhì)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全诗主旨为思乡。前两句谓客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两样了。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