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悠悠涉荒路,靡(mí)靡我心愁。
悠悠:忧思的样子。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靡靡:行路迟缓。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烟火:人烟。但:只。丘:小山包。
城郭生榛(zhēn)棘(jí),蹊(xī)径无所由。
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蹊径:小路。由:经过。
雚(huán)蒲竟广泽,葭(jiā)苇夹长流。
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布。广泽:浩渺的水泽。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夕:日落的时候。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在树鸣,鹳(guàn)鹄(hú)摩天游。
寒蝉:秋后的蝉。鹳鹄:这里泛指大鸟。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收:结束,停止。
朝入谯(qiáo)郡界,旷然消人忧。
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旷然:豁然开朗。
鸡鸣达四境,黍(shǔ)稷(jì)盈原畴。
达:及。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盈:满。原畴:田野。
馆宅充廛(chán)里,士女满庄馗(kuí)。
馆宅:房舍。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士女:男子和女子。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自非:假如不是。圣贤:指曹操。斯:这。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客:指诗人自己。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21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里中有三坟,累(lěi)累正相似。
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jiāng)古冶(yě)氏。
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绝:毕,尽。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
一朝被谗(chán)言,二桃杀三士。
一朝:一旦。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yàn)子。
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21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份,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人当以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9-91陟彼北芒兮,噫!
登上北芒山啊,噫!
顾瞻帝京兮,噫!
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
宫阙崔嵬兮,噫!
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
民之劬劳兮,噫!
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
辽辽未央兮,噫!
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参考资料:
1、 许嘉璐等 .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4年 :1671-1672页 .陟(zhì)彼北芒兮,噫!
陟:登高。《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顾瞻帝京兮,噫!
顾:回头看。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
宫阙(què)崔(cuī)嵬(wéi)兮,噫!
崔嵬:高大,高耸。
民之劬(qú)劳兮,噫!
劬:过分劳苦,勤劳。
辽辽未央兮,噫!
辽:遥远。未央:未已,未尽。
参考资料:
1、 许嘉璐等 .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4年 :1671-1672页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清代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20-21页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日已沉于西,又在那幽静典雅的居室中相聚。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被华灯照耀着的帷幔颜色温暖,亮堂的样子好像置身于日出之时,
促樽合坐行觞。
席位相连行酒共饮。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主人呼出婆娑之舞,观者入迷连酒具倾倒都没注意。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大家举起细腰酒壶,飞起三足酒杯,横碰斜撞,尽兴畅饮面色相仿。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随意交换着相互所喜欢的佳人,酒醉时的美人红颜焕发似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曼妙之舞若仙人般的体态轻盈。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服饰散乱无端,极尽欢乐忘记了俗世的规矩。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轻揽佳人入怀,肆意欣赏臂弯中美人的容貌,一齐举爵共饮。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舞者露出不胜柔弱的皓腕,腕上的珠环好似也变得沉重,
坐者叹息舒颜。
在坐的人无不赞叹,尽展欢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美人依偎在身旁,巾衣弥散着泽兰藿香,
鸡舌五味杂香。
丁香五味等异香扑面而来。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侍奉之人都是可比齐姜的美女,情意绵长使人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召集宴请我的亲朋好友。只管歌唱、喝酒说什么很晚了呢?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客人赋诗说已醉要回家,主人称那晨露还没有晒干。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日月既逝:日头月亮既已逝去。一作‘日既逝矣’。西藏:在西面隐藏。更会:更夜宴会于。进一步私会在。更;更加。再。兰室:兰香的屋室。芳香高雅的居室。多指妇女的居室。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华灯步障舒光,皎(jiǎo)若日出扶桑。
华灯:华丽的灯具。雕饰精美的灯;彩灯。步障:脚步的屏障。古代的一种用来遮挡风尘视线的屏幕。舒光:舒缓柔和的灯光。皎若:洁白明亮好比。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亦代指太阳。
促樽(zūn)合坐行觞。
促樽:催促酒杯。推动酒碗。樽,木质或金属酒杯。合坐:合坐在一起。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觞,玉石或牛角酒碗。
主人起舞娑(suō)盘,能者穴触别端。
主人:宴会的主人。应指魏明帝曹叡。起舞:起身舞动。娑盘:应是舞蹈用盘。应指汉朝的盘舞。亦作“槃舞”‘柈舞’。能者:更有能力的人。穴触别端:应是盘舞的一个技巧动作。穴触,透过孔穴触摸。别端,另外一端。
腾觚(gū)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腾觚飞爵:腾起细腰酒觚,飞起三足酒爵。举杯,传杯。阑干: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横斜貌。同量:同等数量(的酒)。等色:同等的(酒后)肤色。齐颜:齐整一样的(酒酣)红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任意:随便。任随其意,不受约束。交属:交换属连。所欢:所喜欢之佳人。朱颜: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美人。发:焕发。荣发。外形兰:外形似兰花。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袖随礼容极情: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极情,极致感情。至情,深情。妙舞:曼妙之舞。仙仙:若仙人般的。轻盈貌。轻举貌。体轻:体态轻盈。
裳解履(lǚ)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裳解:衣裳开解。履遗:鞋履遗失。欢舞以至于鞋子都找不到了。绝缨: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扯断结冠的带。俯仰:低头和抬头。指前俯后仰。笑喧:欢笑喧闹。无呈:没有呈报。不要呈报。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jué)翠盘。
览持:观览把持。同‘揽持’。犹拥抱。佳人:貌美品佳的女子。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玉颜:如玉般的颜容。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齐举:一齐高举。金爵:金质的三足酒爵。翠盘:青玉盘。供舞蹈用的一种圆形设施。怕是指盘舞用的盘子。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手形:手的形状。手的姿态。罗袖: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舞袖。良难:很难。良,很。的确。腕弱:手腕软弱。不胜:不能胜任。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珠环:珍珠的手环。缀珠的环形饰物。
坐者叹息舒颜。
坐者:在座的人。叹息:叹美;赞叹。叹气。舒颜:舒展欢颜。舒展容颜。
御巾裛(yì)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御巾:御用的丝巾。裛yì粉:熏染香粉。裛,香气熏染侵袭。通“浥”。沾湿。湿润。裛妆(泪妆)。君傍:君王旁边。君子身旁。傍,旁。霍纳:也应是香名。都梁:亦称“都梁香”。泽兰的别名。香名。
鸡舌五味杂香。
鸡舌: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五味杂香:五种味道的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进者:进献的人。齐姜: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后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恩重:皇恩隆重。爱深:爱情深厚。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召延:召集延请。亲好:亲朋好友。亲密好友。宴私:“备言燕私”,宴请私人的亲戚朋友。指公馀游宴。但歌:唯有歌唱。只歌唱。杯来何迟:‘杯来一何迟’。酒杯来得何其晚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xī)。
客赋:客人赋诗。称:称说。声称。露未晞:“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晨露还没有晒干。晞,干,干燥。
这首诗看似仍在描写人美、舞美,但君臣迷乱,荒淫无度,已经让原本美好的女性变为了毒药。
曹植由备受亲宠的子臣变成了被监管的罪人,他对当权者的淫逸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君臣迷乱、荒淫无度的生活,对魏国朝政焦急忧虑。诗中细致入微的描绘,集中表现权贵们酒肉女色的彻夜之欢,酒具、酒菜、女饰、女舞等无不显示出主办者的地位、身份,篇末又通过客人的言辞反衬出主人的淫乐无度。这首诗纯以叙述、描写出之,终篇未有一句评说性的议论,让读者好似亲眼所见一般,这是颇有匠心的。长时间处于“危疑禁锢”之中,曹植不能不谨小慎为,“改心回趣”,但只要人们把那些描述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拿来对读,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诗人埋藏在权贵淫乐图背后的真正用心:他是把憎恶、愤怒的主观情感溶进了平和、冷静的客观描写中,表面上是波澜不惊,实际里却是激流飞湍。这是曹植去世前几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01参考资料:
1、 关永礼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 傅德岷 .《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 ,2010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 傅德岷 .《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 ,2010 .本文记录的是鲁共公在梁王魏婴宴席上的一段祝酒辞,是诫言各诸侯王要警惕酒、味、色、乐的诱惑,否则将有亡国的危险。言直意重,表现了鲁共公卓越的政治见解。
文章的表达,主要运用了譬喻说理、排比言事的手法。全文以大禹疏仪狄而戒酒,齐桓公食美味而不醒,晋文公远南威而拒色,楚庄王不登强台而排乐为例,说明历代明主贤君都是拒酒、味、色、乐的引诱,而梁王兼有四者,足当警惕。理寓于故事中,以譬作喻,便于接受。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就内容而言,文章张扬的力戒酒、味、色、乐以强国兴邦的思想,不仅在两千多年前有益,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文章开始先概括叙述梁惠王与诸侯宴饮的情况。“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一句,言虽简而作用大,既交代了当时情况,又总领全篇,文章皆由此而生,这一句表明了梁王的主人地位,而与会诸侯都是弱小之邦。一“觞”字点出宴饮,而“范台”又是魏国之名台,聚美女歌吹娱乐之所在。在此梁惠王自满自得,恣意作乐的情形自然表露出来了,为下文作了铺垫交代。接着写“酒酣”梁王“请鲁君举觞”,即请鲁共公为与宴的诸侯们祝酒,更突出了梁惠王在这些诸侯中的身份和地位,并引出鲁君的祝酒之辞。
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写鲁共公非同凡响的祝酒辞。鲁共公起身,离开座席祝酒,“避席”这一举动不同寻常,认真严肃可想而知。“择言”一词更显示出鲁共公不是一般地祝酒助兴,而是大有用意。鲁共公的祝酒辞分两层,第一层先以“昔者”领起对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对酒色淫逸要提高警惕看法的陈述。文章分别以大禹饮仪狄所造之酒,觉得异常醇美,而引起警觉,疏远了仪狄,再也不喝美酒,并告诫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明戒酒对一国之君的重要意义。又以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食易牙五味之调而感到舒适,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又以晋文公得美女南之威,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庄王有章华台之乐,醒悟后“盟强台而弗登”,告诫道“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说明国君要警惕嗜欲女色等。文章在这里将禹与著名的春秋五霸中有作为的国君拈出,写他们也曾经受到过美酒、佳肴、女色、高台陂池之乐的诱惑,但他们都是有理智又贤明的君主,都能很快有所觉悟,戒掉酒色娱乐给他们带来的坏毛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治国安邦,给后世提供了榜样。这层以古人为镜,写得文辞严整,文势贯通,方面俱全,又有层次感,同时又具有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味道。
在第二层中,鲁共公极自然地将梁惠王与古代贤明君王对比,从以上四个相应的方面指出梁惠王奢侈淫靡俱全,已显露出亡国之兆,却还自恃强大,不知醒悟,点明其“择言”祝酒的深刻含义所在,突出文章的主旨。这段话也是分四方面排比写来,对照鲜明,劝讽之意自然显现其中,并在最后以“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告诫梁惠王,语言遒劲有力度,动人心魄,同时又自然得体,使梁惠王最终也不得不服服贴贴地“称善相属”。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整,笔法简练,以祝酒辞的形式,却说出事关国家兴亡的大道理,劝讽有力,含义深刻。文章语言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前后对应,有繁有简,如此短章笔法之妙,不可言喻。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 傅德岷 .《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