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

:
淮王上将例分忧,玉帐参承半列侯。次第选材如创厦,
别离排宴向藏舟。鲲鹏变化知难测,龙蠖升沈各有由。
躞蹀行牵金鋄重,婵娟立唱翠娥愁。筑头勋业谐三阵,
满腹诗书究九流。金海珠韬乘月读,肉芝牙茗拨云收。
赤鳞旆卷鸥汀晚,青雀船横雁阵秋。十字细波澄镜面,
九华残雪露峰头。醉沈北海千尊酒,吟上南荆百尺楼。
况是昭明食鱼郡,不妨闲掷钓璜钩。

殷文圭

殷文圭(?~920年),字表儒,小字桂郎,一说又名举(见《宋类苑》 [2] ),池州青阳人。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穿。与杜荀鹤、顾云友善。殷文圭能诗,著述甚富。有《登龙集》、《冥搜集》、《从军稿》等,惜多散逸。子殷崇义,仕南唐,亦以诗文名世。 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初夏日幽庄

: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林壑人事少,风幽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听闻有隐居山林的居士,傲然的坐在清幽的山庄之中。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林间人烟稀少,风烟和鸟的踪迹时隐时现。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瀑布的水中让人清凉得和秋天的凉意一样,垂下的青藤蔓引来了夏天中的凉爽。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
已经长高的苗木将田垄上覆盖完全,荷花已经长满了半个池塘。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垂钓在水中小空地上,青色羽毛的野鸭出没水中,村里水田上白鹭飞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知道居士的才华横溢,我还在等到你的芳名传到我这偏远海边。

舟中晓望

: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挂席:挂帆,扬帆。水国:犹水乡。遥:遥远。

(zhú)(lú)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接:靠近,挨上。风潮:狂风怒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访,造访,参观。

坐看霞(xiá)色晓,疑是赤城标。
霞色:云霞的颜色。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88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檐边树木微微摆动,原是怡人凉风自西南而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灯盏随之轻晃,青烟腾起,火光微灭。碧色帷幔亦缓缓飘摇而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我敞开衣襟,凉气充盈周身,心觉舒畅无比。轻拂竹席,未见有一丝纤尘沾染。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只愿恼人的酷暑褪去,不惜任由光阴渐催人老。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河水入秋便逐渐显得清浅起来,月亮要等到午夜才会徘徊于水天之间。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这时不论是起身行走或是坐卧,身体和心都倍感舒适。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我心有所怀的(你)啊,身处在浚都那旌旗围绕的楼台上呢。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虽并未隔着大海那般遥远,可要相见却太难。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蝉鸣迎来了节气的变更,替我送信给你的飞雁却还迟迟未归。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你日渐位高权重,我却日渐衰老颓唐。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再无法趁秋风起时,月色之下你我共同举杯畅谈人生了。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

(niǎo)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红缸(gāng)(fēi)微灭,碧幌(huǎng)飘飖(yáo)开。
红缸:亦作“红釭”。灯盏的别称。碧幌;绿色的帏幔。

披襟有馀凉,拂簟(diàn)无纤埃。
披襟:敝开衣襟。簟:竹席。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péi)回。
裴回:亦作“裵回”。彷徨。徘徊不进貌。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

早蝉

: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一催衰鬓(bìn)色,再动故园情。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yè),宫槐花下听。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pén)城。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农家望晴

: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头发花白的老农好似仙鹤,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cháng)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尝:曾经。闻:听见,听说。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出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的好坏关系到一年的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的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归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显示农耕社会中农民对上天的敬畏,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后两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选取白发老农最有代表性,这样的人物德高望重,富有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默默的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死亡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著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近乎绘画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场景。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