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
别离排宴向藏舟。鲲鹏变化知难测,龙蠖升沈各有由。
躞蹀行牵金鋄重,婵娟立唱翠娥愁。筑头勋业谐三阵,
满腹诗书究九流。金海珠韬乘月读,肉芝牙茗拨云收。
赤鳞旆卷鸥汀晚,青雀船横雁阵秋。十字细波澄镜面,
九华残雪露峰头。醉沈北海千尊酒,吟上南荆百尺楼。
况是昭明食鱼郡,不妨闲掷钓璜钩。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留:居。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
)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去郭轩楹(yíng)敞,无村眺(tiào)望赊(shē)。
去郭轩楹敞: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蜀天常夜雨,江槛(jiàn)已朝晴。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槛:栏杆。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zhī)老病,何得尚浮名。
祗:恭敬。尚:崇尚,注重。浮名:虚名。
浅把涓(juān)涓酒,深凭送此生。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
参考资料:
1、 宋廓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6-527
)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恻(cè)恻轻寒翦(jiǎn)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年:455-456页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犬吠(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吠:狗叫。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ǎi),飞泉挂碧峰。
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倚: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