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罗带惹香

: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罗带带来芳香,还系着分别时送我的相思豆。金丝线早已磨旧而泪痕总是新的,再难接续,那断肠般的离愁。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一对对娇燕,呢喃亲语在梁间檐头,恰似去年我们欢爱的时候。春色更加浓绿,春草的芳香分外清幽,飞舞的柳絮伴随着我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0-4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3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lǚ)旧,断离肠。
罗带:古时妇女束腰的丝织带,可结同心,象征定情,故又是情人赠别的物件。惹:引,这里有带来之意。红豆:即相思子。金缕:金丝。此指衣服上的金丝绣纹。一说指女子面妆。

一双娇燕语雕(diāo)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xiē),柳花狂。
杨:《花间集》作“阴”。歇:散发。歇,深邃,形容幽深的草丛。又解:歇,泄也,谓气泄无余也,即芳草长势极盛,已停止生长。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0-4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3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这首词写女子的相思离别之情,是一首伤春怀人之词,写得清新可喜,文意流畅。

  上片直吐衷肠。首二句写睹物思人,别后余香犹在,红豆长系,以表不忘。“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罗带引来芳香,还系着相别时所赠的红豆。罗带和红豆都是象征爱情的信物,这里暗示着一对恋人的离别和相思,写得直截了当而又含蓄有味。末三句写相思之情,“泪痕新”写别情深切,“金缕旧”写别时长久,“断离肠”写相思痛苦。泪痕日日流,所以“新”;金缕花饰已无心收拾,所以“旧”;离别之情痛苦,所以断。这一“新”一“旧”,又暗示离别之久,相忆之深,再加上“断离肠”三字,更有分量。

  此词一反先写景后抒情的通例,上片可以说是直赋别情,下片却转入景语,写眼前景,以景托情。“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既是对往年此时两情融洽的怀恋,又是眼前景色的实录,暗喻着自己的孤寂;犹言双燕呢喃依旧,而人却天各一方。“还是”二字,影射着物是人非之意。于是引起词中人更深的回忆:“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这是一派暮春的景象,其中的情绪似乎更加迷茫了。尽管这里不直接赋写离别之事,而将别恨寄寓在这“草歇花狂”中,由景物兴发的忆别情味很浓,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此词具有词旨哀怨,色泽朦胧,语言精妙,意境深沉的特点。“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是含有复杂情事的景语,用在全词的结尾,尤觉隽永。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7-58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9-2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罗带带来芳香,还系着分别时送我的相思豆。金丝线早已磨旧而泪痕总是新的,再难接续,那断肠般的离愁。
一对对娇燕,呢喃亲语在梁间檐头,恰似去年我们欢爱的时候。春色更加浓绿,春草的芳香分外清幽,飞舞的柳絮伴随着我的愁绪。

注释
酒泉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高平调”。一般以温庭筠体为正格。全词以四平韵为主,四仄韵两部错叶。
“罗带”二句:谓带香的罗带上还系着相别时所赠的红豆。罗带:古时妇女束腰的丝织带,可结同心,象征定情,故又是情人赠别的物件。惹:引,这里有带来之意。红豆:即相思子。《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汤本《花间集》无“红”字。
金缕:金丝。此指衣服上的金丝绣纹。一说指女子面妆。
杨:《花间集》作“阴”。
歇:散发。颜延年《和谢灵运》:“芳馥歇兰若,清越夺琳珪。”另解:歇,深邃,形容幽深的草丛。又解:歇,泄也,谓气泄无余也,即芳草长势极盛,已停止生长。
柳:汤本《花间集》作“枕”,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戍卒伤春

: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连续多年驻守边塞,花草飘香的春季又将过去。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春风用尽最后一丝力量,阴山的积雪也未曾减少。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一株枯瘦萧条的柳树,向南的枝条上嫩叶刚刚萌芽。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那枝条带着故乡的情意,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晚风中裹挟着漫漫黄沙,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默默落泪。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凌烟阁上悬挂的有功之人,未必全都是忠烈之士。

连年戍(shù)边塞,过却芳菲节。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东风:春风。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南枝:朝南的树枝。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qì)沙,夜泪啼乡月。
碛沙:水中沙堆。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这首诗开头写的是长期戍守边塞的士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萌生思乡的情感。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则是渲染边塞士兵的凄凉心境和对温暖、对故乡、对和平的热切向往。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柳枝亦向南,是因为人从南方而来,似有同乡的情谊,因此,柳枝亦带有依依的感情,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了这些铺垫,当读到“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时,对作者怨愤之情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这首诗写的是经过无数场残酷战争,士兵有一身的伤痕——“赤肉痛金疮”,而那些将领却成了卫霍那样的大功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画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当年游三峡时见过巫山,如今看见这幅屏风画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我心疑是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您家的屏风里边。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寒松摇曳若有声,依稀可见的阳台如有深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棉衣瑶席多么寂寞,楚王和神女当年的热恋也是徒然。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小小屏风咫尺千里,青山红崖如同锦绣灿烂。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琶苍远视掩映着荆门,巴水上的行舟历历可见。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万壑间水漫石滩,烟光里草色新鲜。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开,江客听猿始自哪年?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令人在画前心胸高远,我真疑心自己是在梦中遇到了神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三峡:今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三峡。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巫山:巫山县有巫山。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píng)里。
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无确指,后世也说法不一。君:指元丹丘。

寒松萧瑟(sè)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萧瑟:风声,多形容秋风。阳台:今巫山县北有阳台山,盖因此而名。

锦衾(qīn)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锦衾:锦制之被。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卧席。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名。寂寂:冷落寂静。徒:空,徒然。盈盈:美好的样子。

高咫(zhǐ)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càn)如绮(qǐ)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此形容距离短。高咫尺,如千里,谓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也。翠屏丹崖:屏,喻指山峰。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均指画中景物。丹崖:绮丽的崖壁。绮:华美的丝织物。

苍苍远树围荆(jīng)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荆门:山名,位于巫山下流,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历历:分明貌。泛:飘流。巴水:当泛指巴地所经之水,非专指巴江。

水石潺(chán)(yuán)万壑(hè)分,烟光草色俱氛(fēn)(yūn)
潺湲:水流貌。壑:山谷。万壑分,万壑分流。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笑日:向日而笑。发:开放。江客:江行之客。缅邈:思绪遥远的样子。

使人对此心缅(miǎn)(miǎo),疑入嵩丘梦彩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如有声”、“如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如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赞律师归嵩山

: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禅客归山心情急,山深禅定易得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清贫生涯修道苦,孝友情牵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雪路迢遥随溪转,花宫山岳相映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到山仰望暮时塔,松月向人送夜寒。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孝友: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

雪路侵(qīn)溪转,花宫映岳看。
花宫:佛教中,花为6种供物之一。花皆可开敷结实,以譬万行之因皆有成就佛果之能。花之形色相好,可以之庄严法身。花又从慈悲生义,花有柔软之德。花之取义甚丰,因此,寺院多以花装饰,诗中称之为“花宫”。门云:‘花药栏。’”

到时瞻(zhān)塔暮,松月向人寒。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禅宗将宗教拉向生活,但它毕竟是一门宗教。禅宗讲求开悟心性,但它亦有外在修道形式。坚持修道,进入清净的禅境,对于一般人而言,并非易事。功名利欲,易使人迷失。而生计人情,亦使人易生退转之心。是否能入禅,不仅是心智的问题,亦关涉心志。该诗便写一位艰难地迈向禅门的僧人。僧人返家一转,却急急地要归山去,只因深山里才可禅定,可见这是一个初学者。他家庭生活的清贫更加重了他修道的清苦,他从小所受的中土文化的传统教育——孝养父母、友爱兄弟更使他难以出家。可是他毕竟走了。挣脱各种羁绊进入禅门,是须有勇猛精进的精神的。经过艰难的雪路跋涉,他终于到达了一个灿烂的境界:装饰着鲜花的禅院与山岳的秀色交相辉映。而此时,他还须勤行修习,使自己所修之功德不退失退转。试想暮色苍茫之时,瑟瑟松风、冷冷孤月,他是否会觉得清苦,他是否又会牵记起家里的亲人。解脱烦恼,修成正觉真须有不退转之菩提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安春望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几个是回去的呢?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0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76-277页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草色:一作“柳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春生:一作“春归”,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què)参差落照间。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bìn)客秦关。
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0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76-277页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76-277页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402-40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银烛朝天光照京郊路长,禁城宫阙春色拂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千条嫩柳枝条垂拂青琐,百啭黄莺鸣叫声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剑佩声随早朝登阶趋步,衣裳冠带身沾御炉檀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共受皇恩同职凤凰池上,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7-1383、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65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银烛:蜡烛,有银饰的烛台。此指百官早朝时擎的灯火。朝天:一作“熏天”。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紫红泥铺的路,指京城长安的路。禁城:宫城。晓苍苍:拂晓时暗青色的天空。

千条弱柳垂青琐(suǒ),百啭(zhuàn)流莺满建章。
弱柳:嫩柳。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代指宫门。百啭:鸣声婉转多样。建章:汉代宫名,代指大明宫。

剑佩声随玉墀(chí)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剑佩:百官在朝见时必须佩带的宝剑和玉佩。玉墀: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惹:沾染。御炉:御用的香炉。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zhāo)朝染翰(hàn)侍君王。
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上:一作“里”。朝朝:天天;每天。染翰:写文章。翰,笔。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7-1383、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65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是描写百官上朝场面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政治色彩很浓。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

  这首作品的一个特点是全诗用比较贴切的文字描写场面,虽说用到一些褒义的修辞,但是却没有出了早朝大明宫这个场面,用字很集中,并没有用使读者有更多题外思索的字眼,说白了就是意境上苍白,虽然有词藻的堆叠,可是还是落在俗套里。不过或许是场面过于宏大,诗人作为一名官员,能如此下笔已是难能可贵了。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诗里就有,不新鲜;对青琐的描写,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汉代的宫殿,这里因为避讳而代指唐朝的宫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凤凰池上,这更是封建社会千年的传统;至于朝朝协助君主,古代三纲中臣以君为纲讲了好几千年了,写出来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为这首诗记载的场面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所以诗还是有了历史见证一样的作用。

  政治色彩浓厚的诗通常因为要表达主观上的尊重及客观上的严肃,诗写出来个性却不突出在所难免。当然这不是说写宫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说封建社会里的诗人写宫廷生活就会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当时政治局面是不允许他们那样的,和现在写诗不一样。现在讲民主,批评起时事来可以酣畅淋漓得加进自己的感情。可是那个时代写诗却是不兴这样的,一旦如此,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写一个宫廷生活的场面,不是为了让人躲着自己,在这里诗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场面,从而了解自己也是个本分的臣子,要不然这首诗不会写得如此直白。

  读者如果能体谅贾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会明白诗里那些臣子为什么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就会较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华丽的宫殿上演出着一幕什么样的大戏。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佳作解读——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J],《文史知识》.2011,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