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道者

:
自识来清瘦,寻常语论真。药成休伏火,符验不传人。
独有年过鹤,曾无病到身。潜教问弟子,居处与谁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1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面对着酒杯沉默不语,今日里满怀愁绪为您送行。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圣明的时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到江南水乡去当个小官,风波经历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诸公挤满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忆起那临江的高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自从听说您要前去,叫我频频望着那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独居僻巷紧闭着门,夜晚寒灯静照着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北风吹起微雪,抱着被子愿意同住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您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开之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舟中自会大发感兴,湖上定能多写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虬龙且要深潜屈蟠,黄鹄高飞也不论早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请爱惜您青云之器,努力添加餐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

对酒寂不语,怅(chàng)然悲送君。
怅然:失意不乐貌。悲送君:一作“愁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明时: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盛世。攻文:一作“工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泽国:水乡,江南水量丰富,故云,此处指江宁。从:任职。

群公满天阙(què),独去过淮水。
天阙:皇宫前的望楼,此处指朝廷。淮水:即淮河,赴江宁须经此河。

旧家富春渚(zhǔ),尝忆卧江楼。
富春渚:富春江,为钱塘江上游,在今浙江富阳县南。渚:水中小洲。岑参父植曾任衢州司仓参军,衢州在富春江上游衢江,参随父曾居此。卧江楼:无考。当指富春江畔一小楼,岑参曾居于此。南徐州:东晋南迁,侨置徐州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故云。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频望:一作“频梦”。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穷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京口:今江苏镇江。桃花时:桃花开在阴历二月,送别时是冬天,等王昌龄走到京口时,已在二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了。

舟中饶(ráo)孤兴,湖上多新诗。
饶:多。孤兴:陆机《文赋》:“对穷迹而孤兴。”指感时触景,而独自幽赏。

潜虬(qiú)且深蟠(pán),黄鹄(hú)举未晚。
虬:传说中有角的龙。蟠:深屈而伏。此处以潜虬比拟王昌龄才华横溢而不得重用。黄鹄:天鹅。举:高飞。此处也以黄鹄拟王昌龄。黄鹄举:一作“鹤飞来”。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器:才具。青云器,指廊庙才。努力加餐饭:此处告慰好友远行多自珍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此诗为送别王昌龄而作,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给予同情,并勉励友人再展鸿图,青云直上。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写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使他们把盏对斟,欲说还休。君子临治世,当有为于天下,而王昌龄却难君臣遇合,被贬外官。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此四句写王昌龄赴江宁任一微官,而路途遥遥,跋山涉水,又转而叹惋朝廷官员济济,独君被“明主弃”,流落异地,寂寞孤独。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此四句写由王昌龄将赴的江宁贬所,引起作者对往日居住地的追念,诗人对好友的殷切关怀与牵挂,也随好友征帆一路追随到江南水乡那个有过少年时的欢乐与眼泪的地方。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此四句写穷巷独居的诗人,荧荧一盏孤灯相伴,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如此寒凉之景,作者想起将远行的好友王昌龄,漫漫征程孑然独往,好友的凄凉光景当比自己尤甚。情动之下,临别之余,诗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叙寒暖。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此四句为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

  “潜虬且深蟠,黄鹊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此四句写诗人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

  诗人感叹好友远谪他乡,孑然独往,同情好友抱名器而蹀躞一时,不得重用,劝慰好友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当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全篇弥漫着诗人对好友的真切挂念和殷殷祝福。旧居的追忆、陋屋的同宿、远途的想象、春光中的诗兴,诗人设身处地地与好友同悲欢,真挚的友谊不言而喻。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丰沛,思绪万千。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商山麻涧

: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lán)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岚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zhì)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shí)春日斜。
雉:野鸡。牛巷:牛儿进巷了。鸡埘: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zūn)酒,茜(qiàn)袖女儿簪(zān)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茜袖:大红色的衣袖。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簪: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计:生计。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陵图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世人心理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老木:枯老的树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晚唐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96-1297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忆梅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恨:怅恨,遗憾。去年花:指早梅。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牡丹

: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苓(líng)(líng)死,红皇踯(zhí)(zhú)枯。
香遍:香满。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妖色:艳丽姿色。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满蕊(ruǐ)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薰(xūn)御服,堪画入宫图。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赏:席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797-7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