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面对着酒杯沉默不语,今日里满怀愁绪为您送行。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圣明的时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到江南水乡去当个小官,风波经历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诸公挤满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忆起那临江的高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自从听说您要前去,叫我频频望着那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独居僻巷紧闭着门,夜晚寒灯静照着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北风吹起微雪,抱着被子愿意同住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您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开之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舟中自会大发感兴,湖上定能多写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虬龙且要深潜屈蟠,黄鹄高飞也不论早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请爱惜您青云之器,努力添加餐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

对酒寂不语,怅(chàng)然悲送君。
怅然:失意不乐貌。悲送君:一作“愁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明时: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盛世。攻文:一作“工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泽国:水乡,江南水量丰富,故云,此处指江宁。从:任职。

群公满天阙(què),独去过淮水。
天阙:皇宫前的望楼,此处指朝廷。淮水:即淮河,赴江宁须经此河。

旧家富春渚(zhǔ),尝忆卧江楼。
富春渚:富春江,为钱塘江上游,在今浙江富阳县南。渚:水中小洲。岑参父植曾任衢州司仓参军,衢州在富春江上游衢江,参随父曾居此。卧江楼:无考。当指富春江畔一小楼,岑参曾居于此。南徐州:东晋南迁,侨置徐州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故云。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频望:一作“频梦”。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穷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京口:今江苏镇江。桃花时:桃花开在阴历二月,送别时是冬天,等王昌龄走到京口时,已在二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了。

舟中饶(ráo)孤兴,湖上多新诗。
饶:多。孤兴:陆机《文赋》:“对穷迹而孤兴。”指感时触景,而独自幽赏。

潜虬(qiú)且深蟠(pán),黄鹄(hú)举未晚。
虬:传说中有角的龙。蟠:深屈而伏。此处以潜虬比拟王昌龄才华横溢而不得重用。黄鹄:天鹅。举:高飞。此处也以黄鹄拟王昌龄。黄鹄举:一作“鹤飞来”。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器:才具。青云器,指廊庙才。努力加餐饭:此处告慰好友远行多自珍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此诗为送别王昌龄而作,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给予同情,并勉励友人再展鸿图,青云直上。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写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使他们把盏对斟,欲说还休。君子临治世,当有为于天下,而王昌龄却难君臣遇合,被贬外官。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此四句写王昌龄赴江宁任一微官,而路途遥遥,跋山涉水,又转而叹惋朝廷官员济济,独君被“明主弃”,流落异地,寂寞孤独。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此四句写由王昌龄将赴的江宁贬所,引起作者对往日居住地的追念,诗人对好友的殷切关怀与牵挂,也随好友征帆一路追随到江南水乡那个有过少年时的欢乐与眼泪的地方。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此四句写穷巷独居的诗人,荧荧一盏孤灯相伴,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如此寒凉之景,作者想起将远行的好友王昌龄,漫漫征程孑然独往,好友的凄凉光景当比自己尤甚。情动之下,临别之余,诗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叙寒暖。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此四句为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

  “潜虬且深蟠,黄鹊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此四句写诗人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

  诗人感叹好友远谪他乡,孑然独往,同情好友抱名器而蹀躞一时,不得重用,劝慰好友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当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全篇弥漫着诗人对好友的真切挂念和殷殷祝福。旧居的追忆、陋屋的同宿、远途的想象、春光中的诗兴,诗人设身处地地与好友同悲欢,真挚的友谊不言而喻。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丰沛,思绪万千。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着酒杯沉默不语,今日里满怀愁绪为您送行。
圣明的时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到江南水乡去当个小官,风波经历几千里。
诸公挤满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过淮水。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忆起那临江的高楼。
自从听说您要前去,叫我频频望着那南徐州。
独居僻巷紧闭着门,夜晚寒灯静照着深屋。
北风吹起微雪,抱着被子愿意同住宿。
您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开之时。
舟中自会大发感兴,湖上定能多写新诗。
虬龙且要深潜屈蟠,黄鹄高飞也不论早晚。
请爱惜您青云之器,努力添加餐饭。

注释
王大昌龄:王昌龄唐代诗人。
怅然:失意不乐貌。悲送君:一作“愁送君”。
明时: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盛世。
攻文:一作“工文”。
泽国:水乡,江南水量丰富,故云,此处指江宁。从:任职。
天阙:皇宫前的望楼,此处指朝廷。
淮水:即淮河,赴江宁须经此河。
富春渚:富春江,为钱塘江上游,在今浙江富阳县南。渚:水中小洲。岑参父植曾任衢州司仓参军,衢州在富春江上游衢江,参随父曾居此。
卧江楼:无考。当指富春江畔一小楼,岑参曾居于此。南徐州:东晋南迁,侨置徐州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故云。参父植曾任江南东道润州句容县令,治所属南徐州辖地。
频望:一作“频梦”。
穷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京口:今江苏镇江。
桃花时:桃花开在阴历二月,送别时是冬天,等王昌龄走到京口时,已在二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了。
饶:多。孤兴:陆机《文赋》:“对穷迹而孤兴。”指感时触景,而独自幽赏。
虬:传说中有角的龙。蟠:深屈而伏。此处以潜虬比拟王昌龄才华横溢而不得重用。
黄鹄:天鹅。举:高飞。黄鹄非燕雀,虽暂且屈伏,终有一日必高举之上。此处也以黄鹄拟王昌龄。黄鹄举:一作“鹤飞来”。
器:才具。青云器,指廊庙才。
努力加餐饭:借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句,此处告慰好友远行多自珍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史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谪江宁,岑参为之饯行,并作此诗以寄感慨。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2-1442、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为送别王昌龄而作,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给予同情,并勉励友人再展鸿图,青云直上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写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使他们把盏对斟,欲说还休。君子临治世,当有为于天下,而王昌龄却难君臣遇合,被贬外官。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此四句写王昌龄赴江宁任一微官,而路途遥遥,跋山涉水,又转而叹惋朝廷官员济济,独君被“明主弃”,流落异地,寂寞孤独。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此四句写由王昌龄将赴的江宁贬所,引起作者对往日居住地的追念,诗人对好友的殷切关怀与牵挂,也随好友征帆一路追随到江南水乡那个有过少年时的欢乐与眼泪的地方。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此四句写穷巷独居的诗人,荧荧一盏孤灯相伴,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如此寒凉之景,作者想起将远行的好友王昌龄,漫漫征程孑然独往,好友的凄凉光景当比自己尤甚。情动之下,临别之余,诗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叙寒暖。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此四句为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

  “潜虬且深蟠,黄鹊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此四句写诗人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

  诗人感叹好友远谪他乡,孑然独往,同情好友抱名器而蹀躞一时,不得重用,劝慰好友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当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全篇弥漫着诗人对好友的真切挂念和殷殷祝福。旧居的追忆、陋屋的同宿、远途的想象、春光中的诗兴,诗人设身处地地与好友同悲欢,真挚的友谊不言而喻。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丰沛,思绪万千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笼鹰词

: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萧瑟的秋风里飘飞着严霜,雄鹰展翅直上九霄迎接那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铁翅冲破云雾,斩断长虹,挟带着雷电掠过平旷的山岗。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忽然俯冲下来,披荆斩棘,抓起狐狸与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抱病的雄鹰羽毛尽脱,元气大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草丛中的狐狸与老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当面骚扰,一夜之中挑衅不断,令人寝食难安。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雄鹰只愿凭借下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季,挣脱重重枷锁再上万里云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5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凄风淅(xī)(lì)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凄风:指秋风。淅沥:风声。严霜:寒霜。翻:飞翔。曙光:黎明的阳光。

云披鹰裂虹霓(ní)断,霹雳掣(chè)电捎平冈。
披:分开。裂:冲破。虹霓:彩虹。霹雳:响雷,震雷。掣电:闪电。捎:掠过。

(huā)然劲翮(hě)剪荆棘,下攫(jué)狐兔腾苍茫。
砉然:象声词。这里指鹰俯冲时发出的响声。劲翮:强劲有力的翅膀。攫:抓取。苍茫:指天空。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爪毛:爪上带着毛。吻血:嘴上沾着血。百鸟逝:各种鸟都逃避躲藏起来。独立:单独站立。激昂:心情振奋,气概昂扬。

炎风溽(rù)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炎风溽暑: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摧藏:摧伤,挫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为患:形成危险、灾祸。一夕十顾:一夜之间多次张望。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清商:清秋。假:凭借。拔去:摆脱。万累:各种束缚。一作“万里”。云间:指天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5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此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前两句“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说苍鹰不畏严寒,迎着曙光,上薄云天。“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风驰”中的“凄风”、“严霜”这些冷色调的字眼,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而“虹霓”、“霹雳”等词,又平添几笔耀眼的暖色。“砉然劲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以粗放之笔写苍鹰的作为,“一剪”、“一攫”刚劲利索,可谓所向披靡。“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以特写手法刻划苍鹰的神采,气宇轩昂,不同凡俗。这里的“荆枣”、“狐兔”既切合时景,又蕴含政治寓意。

  柳宗元礼赞苍鹰,读者想要知道作者的真意,可从他坦陈心事的书信中寻找答案。《寄许京兆孟客书》云:“宗元早岁,与负罪者友善,始奇其能,谓可以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免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为强,其素意如此也”。又云:“年少气锐,不识几徵,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得之,又何怪也?”这里虽有自轻自责的意思,但他并不讳言“永贞革新”之际,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期望“一心直遂”,取得成功。柳宗元少年得志,位居显要,那种卓厉的气概,就活似矫健的苍鹰。

  诗的后半部分,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金元好问评柳诗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论诗绝句》)一语道破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这首《笼鹰词》正体现了柳诗的这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2、 吕国康.笼中鹰凌云志——柳宗元《笼鹰词》赏析[J].零陵学院学报,1993,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牡丹

: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苓(líng)(líng)死,红皇踯(zhí)(zhú)枯。
香遍:香满。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妖色:艳丽姿色。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满蕊(ruǐ)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薰(xūn)御服,堪画入宫图。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赏:席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797-7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堤上行二首

: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

日暮下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天色已晚,下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下人相应歌。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下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题湖上

: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围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2、 李时人.《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pú)
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抽:抽出、拔出。裙带:裙子上的飘带。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勾留:稽留,耽搁。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2、 李时人.《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樊维钢,陈铭,朱宏达 .《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 余冠英,陶文鹏,韦凤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7-4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