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 常用古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漓江出版社 ,1982-10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854-855页劝君莫惜金缕(lǚ)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惜取:珍惜。
花开堪(kān)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堪:可以,能够。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莫待:不要等到。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 常用古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漓江出版社 ,1982-10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854-855页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 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 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第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的意思是相反的,这就是重复中的一些变化,但是主要意思是不变的。“金缕衣”是非常贵重的衣物,却“劝君莫惜”,说明世间还 有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自明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青春是非常宝贵的,一旦逝去是再也回不来的。一再“劝君”,用规劝的语气,情真意切,有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0-1391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27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迎着朝阳,登上曲阜城高耸的大庭库,四下了望,周围灾变的气氛浓厚。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火起的地方已经分辨不出那是陈国那是郑国,烟浓得把邹国和鲁国都混淆不清。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我来这里寻找梓慎,那位鲁国最杰出的预言家,请教请教如何静默,得与苍天一体,以预测未来的命运。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但是,只看到北风吹着古老的松树,松针发出的声音好象弹奏着五弦琴。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皇帝梦终于破灭,山川充满的是后人的叹息声声。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从此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景物看,此诗应该作于安史之乱以后,贬低遍地烽火一片狼籍,不象是此前所作,没有那样的景遇。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李白已经到了江南,在江西九江一带。李白的子女却阻隔在曲阜那一带,因为当时李白的田地在那里。
所以,很难断定此诗的创作时间,难道又是李白梦游?帝图终冥没:难道指安禄山的失败?那李白叹息的是唐玄宗引起的巨乱?没有早听他的预言?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蒙纱的窗户。金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空庭:幽寂的庭院。欲:一作“又”。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东郊的那匹瘦马啊,让我心伤不已,它那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一般。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拿起马缰绳,绊动它的马足,它却只挪动四蹄,歪歪倒倒,那可不是要飞跃的本意啊。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方印,大家都说它是那部队遗留在路旁的。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它的皮肤干裂,毛色灰暗,夹杂着泥水污渍一片片剥落,仅存在身上的也沾满了冰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去年它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吧,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啊。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军中将士骑得都应该是天子马厩的良马,这匹马跟乘黄宝马相当,只是病了的缘故吧。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疆场之上,只图一快,却不小心跌倒一跤,这委实也不是你一匹战马所能够预防的啊。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见到来人,发出凄惨悲凉的鸣叫,似是悲哀的倾诉,失落了主人,两眼没有闪闪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必定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如果,谁家愿意收养这匹老马,一定会有好处,不信,请到明年草长莺飞的时候看吧!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8-99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gé)硉(lù)兀(wù)如堵墙。
骼,音格。肆兀,形容马骨出如石。如堵墙,也是说瘦。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xiāng)。
绊之:用马缰绊动马足。欹侧:歪歪倒倒。腾骧:飞跃。这句有“岂复有意于用世”的意思。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皮干剥落杂泥滓(zǐ),毛暗萧条连雪霜。
剥落:脱落。“毛暗”句:马病毛头生尘,故曰毛暗。连雪霜,是说身带雪霜,和上句都是写瘦马的可怜的。
去岁奔波逐馀(yú)寇,骅(huá)骝(liú)不惯不得将。
“去岁”句: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去岁句指此。骅骝:古良马名。将,与也。
士卒多骑内厩(jiù)马,惆(chóu)怅(chàng)恐是病乘黄。
“士卒”句:内厩,犹御厩、天厩,指天子马厩。这时马少,三军多骑内厩所养的马。而内厩多好马,故有“恐是病乘黄”的推断。乘黄,也是古良马名,此指瘦马。
当时历块误一蹶([jué),委弃非汝能周防。
误一蹶:失足跌倒。杜甫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一跌不起,有似于此马。汝:指马。周防,犹提防。原谅马的无辜,也就是诉说自己的无罪。
见人惨澹(dàn)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错莫:犹落寞、素莫。鲍照诗:“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莫与先异。”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chuāng)。
放:放牧。皮干剥落,转动无力,故乌啄其疮。极写瘦马之可哀。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8-99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8-99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泛:弹,犹流荡。
残萤(yíng)栖玉露,早雁拂(fú)金河。
拂:掠过。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还密:尚未凋零。
淮(huái)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