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注释
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何逊诗:“寒江复寂寥。”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③《月赋》:“委照而吴业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④《六韬》:“纣时以绮为席。”邹阳《酒赋》:“绡绮为席。”“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未缺“:指月圆。
⑥《淮南子》:“高悬大镜。”《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列宿“:指众星。
⑦何逊诗:“独守故园秋。”《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傅玄诗:“皎皎濯清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结联本之。”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怨诗二首·其二

: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楼阁前面的桃李已经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渐凋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思绪烦乱而织锦尚未成匹,蟋蟀鸣声却阵阵传入罗幕。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楼头:一作“楼前”。芙蓉:荷花的别名。

织锦犹未成,蛩(qióng)声入罗幕。
织锦:即织锦以寄相思之意。这里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典故。蛩声:蟋蟀的鸣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这首诗通篇是一个女子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由“织锦”这个典故可知,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位思妇,其丈夫或游宦,或征戍,不必坐实。她感叹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楼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这是思妇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这位少妇,独坐幽闺,愁眉深锁,凝神呆望着楼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经纷纷落下,花疏叶繁,大好春光即将逝去,这就增添了她许多愁绪。次句写秋天。池塘之中,秋风乍起,荷花飘零,黯然凝望,惆怅无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谓织锦以寄相思,然思极恨极,致使思绪繁乱,未能织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顾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结情,用蟋蟀鸣声入于深闺罗帏来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在古诗词中,蛰声往往同织妇联系在一起,且多写夜间悲愁。如姜夔《齐天乐·蟋蟀》云:“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云:“蟋蟀吟堂前,惆怅侬愁。”秋凉已届,万户捣衣,又是最为关情之事;岁云将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除第三句用典为情语之外,共他三句皆为景语。然而却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体,妙合无垠。在结构方面,首句写春,次句写秋,两句结合,暗示春秋代序,年华转换,迟暮之感,相思之殷,尽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总括全诗,意在言外,余韵悠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边行

: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2、 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lǒng)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qiāng)兵入巴蜀。
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后鸿鹄(hú)
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骨肉:这里指兄弟。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2、 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2、 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薛华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2、 杨佐义 .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2000年 :22页 .

送送多穷路,遑(huáng)遑独问津。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问津:问路。津:渡口。

悲凉千里道,凄(qī)断百年身。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凄断:悲痛欲绝。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同漂(piāo)(bó),生涯共苦辛。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生涯:人生的极限。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2、 杨佐义 .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2000年 :22页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 .上海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 :37-3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辽东行

: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辽东之地路途遥远,辽水曲曲折折难以横渡。战士们戍守的古城楼已经破旧不堪,早已没有城楼,城墙之上也早就没有房屋了。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那里气候异常寒冷,常常是黄云满天冰雪盖地,战士们身上的衣服真是难以御寒!如果有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可以抵御这异地的寒冷,即使耗费掉万两黄金,又怎会吝惜呢?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回弓箭准备回家,但遥望回家的路,唯觉遥远路漫漫。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年年郡县都有征人而来,将在这凄寒的辽东戍守征战,不知又有多少人牺牲于此。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我宁愿生为草木,终生守候在家乡的土地上,至死不往辽东这地方来!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万里:形容道路遥远。古戍:指戍守的古城楼。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继隋炀帝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后,唐代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持续对高句丽出兵,战争前后长达几十年。王建的《辽东行》反映了战事的艰苦,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南山截竹为觱(bì)(lì),此乐本自龟(qīu)(cí)出。
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傍:靠近、临近,意同“邻”。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biāo)风中自来往。
解:助动词,能、会。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sōu)(liú),九雏(chú)鸣凤乱啾啾。
飕飗:拟声词,风声。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百泉相与秋。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除夕。声:动词,听。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