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梁鸿回归会稽隐居。
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
我读遍高士传,你与古代的隐逸之士一样齐名。
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
云卧在丹壑绿溪,突然朝廷降下紫泥天书,征召你去。
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
不知您这位杨伯起式的人物,何时才能入关西?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kuài)稽(jī)。
梁鸿入会稽:据《后汉书·梁鸿传》,梁鸿是东汉扶风平陵人。吴,秦时局会稽郡。故李白云“入会稽”。
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
高士传:书名,皇甫盎探。
云卧留丹壑(hè),天书降紫泥。
天书:诏书。紫泥:用以封玺书的印泥。
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
首段”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意指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而归田,梁鸿入会稽而隐耕,讲述了陶渊明和梁鸿归隐田园的事迹,为下文作捕垫。
次段“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意指您的事迹完全可与高士传中的古人相比。含有结交之意,也有敬佩之情。
接着“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特指朝廷突降下紫泥天书,征召杨征君前往报效朝庭。您却在丹塑中云卧不起。
最后“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意指不知您这位杨伯起式的人物,何时才能入关西。
此诗前四句以隐士陶潜和梁鸿相比,点出隐士身份,后四句言被召。末以关西孔子杨伯起相比,切其姓与被征。离别之际,友情无暇,以口号赠杨征君,以表达李白倾慕高士轻世肆志的清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71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苍天覆盖着我,大地承载着我,天地生养了我是有意还是无意?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否则怎么会有人辟谷追求成仙,有人追求利禄游戏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怎么能没得到富贵还不离去,做一个只有意气的男人呢?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大丈夫啊大丈夫,生生世世追求志向精神才是深远的谋划啊。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请你看看数百年间发生的事情,像范蠡一样功成名就后五湖泛舟才是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qú),不然鸣珂(kē)游帝都。
绝粒:即为辟谷,不吃不喝,断绝饮食。天衢:天空广阔,任意通行,如同广衢。刘勰《文心雕龙》:驭飞龙驭天衢。衢:大路。鸣珂:指居于高位。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昂藏:气度轩昂貌。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千生:生生世世。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piān)舟泛五湖。
五湖:暗指归隐之所,传闻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9-280暮春三月巫峡长,皛(xiǎo)皛行云浮日光。
皛皛: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xián)泥湿不妨。
湿不妨:湿而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虚无:空旷平远。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9-280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生说这首诗“可作暮春山居图看”。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峡长”。自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无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嵘。”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一,如明月峡、黄牛峡也曾被列入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通常习惯上把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暮春,春将过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无令春色晚”,“处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杜甫写“暮春三月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月也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为长,这就一反惜春的老调,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鳌解释道:“云浮日光而过,其色皎皎然,雷雨将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这第二句是为了引出写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诗法观念,说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二句,大致无错。但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却也不能一概地用诗法模式去套,从而作出刻板的解释。杜甫的这首《即事》诗是拗体七律,对拗体诗,前人常从它的平仄、黏连等形式不合常规律诗的格律这点上作解释。杜甫的拗体诗不仅在平仄形式上表现为“拗”,就是在诗意的起承转合上也会表现出“拗”。这首《即事》诗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渊明诗句“皎皎川上平”,即为例证。杜甫写皎白的行云轻疾而过,并不是写阴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将作矣”的见解未必正确。
第二联的上句“雷声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免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
第二联的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李世民《咏雨》诗就写“花沾色更鲜”,虞世南也有“山花湿更燃”的诗句。这里杜甫稍作变化,写雨后花气更浓。关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诗研究者赵次公引古诗“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说明“百和香”是各种香物的混称。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也云:“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或谓在实际吟唱时,杜甫此诗中“百和香”的“和”字当读仄声。可备一说,可惜未见训诂文献根据。
第三联写莺燕:“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前人咏春诗中常要出现莺燕,却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的一种特殊情状,“黄莺过水”即“过水黄莺”,被雨水打湿了翅膀。仇兆鳌解释道:“莺畏雨,故翻回”。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翻回去,雨中栖止不定也”。不少杜诗中写黄莺都很可爱,这首诗中却写它的狼狈形状。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这才真符合它的“性格”。
燕子就不同,诗人写它冒雨劳作,“燕子衔泥”即“衔泥燕子”,浦起龙说“湿,不指泥”,也很有见地,这里写燕子身湿。如果仅仅理解为燕子衔湿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细雨蒙蒙,燕子衔泥是常见的,但隆隆雷雨中不一定有燕子飞翔。诗人这里未必是实写,而是赋予想象。既然他写过水黄莺的狼狈,必然要写衔泥燕子的豪壮。诗人必然会凭借石燕的传说,《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零陵燕作为一个壮勇的形象,南北朝时人就有描写:“讵得零陵燕,随风时共舞。”(张正见《赋新题梅林轻雨应教诗》)杜甫巧妙地把勤劳的衔泥燕和豪壮的迎风燕结合起来描写,却也正切合这春雷千峰雨的环境,也就使这首《即事》诗的壮丽意境再次升华起来。
尾联上一句“飞阁卷帘图画里”是总结即景风光,此时诗人客居夔州西阁,“飞阁卷帘”当是实写。但结句宕开得很远,一下子说到湖南,“虚无只少对潇湘”。这看来似为突兀,其实也不奇怪。早在阴铿《渡青草湖》诗中就写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青草湖即洞庭湖,这是描写“潇湘”之诗,却联系到上游,出现“江连巫峡长”的句子。而杜甫此诗分明写峡中光景,却纵笔飞思,一直写到下游。杜甫曾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也是受到了阴铿《渡青草湖》诗的启发。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一点什么,缺少浩茫广阔。潇湘洞庭,正是浩阔所在。杜甫《长江》诗中就写道:“色借潇湘阔”。有的注家释为:“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为有长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阔;长江虽然壮丽,洞庭却为浩旷。诗人本极状峡中暮春景色,忽然荡开作结,写它的不足——“虚无只少对潇湘”,这才真叫大家笔法。杜甫的《去蜀》诗中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东下潇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写《即事》诗时正滞留峡中,这“虚无只少对潇湘”句正是他东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诗中写“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一样,所以这种宕开作结更显得情景交融。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第二联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却作了平起格式,这样就构成首联、颔联和颈联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此诗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平”现象,也属拗句。大凡细检唐代著名诗人近体诗,这类拗体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时可见,或许自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杜诗别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249-251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主人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罕。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送给您天马绸缎,还配上水犀头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从那以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要算时隔太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美丽资质随着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深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聘您使用碧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蝉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自那时过了没几年,已经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洛阳城东重又相见爱你,您身姿绰约正酒店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奇怪我“为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在我哭悼沈公后,水天尽染初秋色。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斜阳冷光照衰柳,凉风暗生起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泪水洒满胸衣襟,短歌一曲为您书。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0-47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30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huán)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大和:唐文宗年号(—),也作“太和”。佐:辅佐。吏部沈公: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大和(太和)二年(年)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曾召杜牧为幕僚。大和(太和)九年(年)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幕:幕府,将军的府署。乐籍:乐部的名册。古时官伎隶属于乐部。移镇宣城:沈传师于大和(太和)四年(年)九月调任宣歙观察使。沈著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大概曾任著作郎或者著作佐郎,故称。双鬟:将头发盘曲绕成环状,挽成双髻,为年少女子的常见发型。一说指一千万钱。
君为豫章姝(shū),十三才有余。
豫章:郡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即驻于此地。姝:美女。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fū)。
茁:生长。凤生尾:植物,当即凤尾竹。跗:花萼的基部。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指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旧址在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章江:即章水,源出江西崇义聂都山,东北流入赣县,与贡水合流为赣江,经南昌流入鄱阳湖。碧虚:天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yán)铺。
华筵:丰盛的宴席。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chí)蹰(chú)。
主公:指沈传师。顾:回头看。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吴娃:吴地的美女。起引:搀扶引领。裾(jū):衣服的前襟。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rú)。
罗襦:丝罗制成的短袄。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chú)凤呼。
盼盼:贞元间名伎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武宁节制徐建封所宠。这里代指张好好。雏凤呼;形容声音清越,如同小凤凰的鸣叫声。
繁弦迸(bèng)关纽,塞管裂圆芦。
繁弦:急促的乐声。迸:喷射,裂开。关纽:琴弦的转轴。塞管:即芦管,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众音不能逐,袅(niǎo)袅穿云衢(qú)。
袅袅:歌声绵延不断。云衢:天空。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主公:一作“主人”。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xī)梳。
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下巴下的皮称为乌云豹,都是极为贵重的皮料。副:配上。水犀梳:用珍贵的水犀角制成的梳子。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龙沙:地名,在南昌城北,因其地多白沙并呈龙形,故名。东湖:地名,在南昌城东,与章江相通,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玉质:玉体。满:丰满。艳态:娇艳的姿态。舒;舒展。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绛唇:红唇。云步:像云彩一样飘逸的脚步。虚徐:轻柔,舒缓。
旌(jīng)旆(pèi)忽东下,笙歌随舳(zhú)舻(lú)。
旌旆:旌旗。东下:指沈传师调任宣州。舳舻:船尾为舳,船头为舻,指首尾相连的船只。
霜凋(diāo)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谢楼:谢朓楼,在宣城北,又名北楼,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所建。句溪:又名东溪,从宣城东流过,曲折如同“句”字,故名。
身外任尘土,樽(zūn)前且欢娱。
樽:酒杯。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集仙客:指沈述师。讽赋:作赋。欺:压倒。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
聘(pìn)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聘:下聘,用礼物订婚。碧瑶:碧绿的玉佩,形容贵重。紫云车:仙人乘坐的车子,形容豪华。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chán)影孤。
洞闭水声远:这里暗指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不再与故人往来。月高蟾影孤:此处暗示张好好独守空房,孤单寂寞。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尔来:从那时起。高阳徒:即高阳酒徒。
洛城重相见,婥(chuò)婥为当垆(lú)。
洛城:洛阳。为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婥婥,姿态美好的样子;当垆,指卖酒,垆是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怪我:对我感到惊奇。
朋游今在否,落拓(tuò)更能无?
落拓: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门馆恸(tòng)哭后,水云愁景初。
“门馆”句:指诗人因为沈传师的去世而痛哭。因为杜牧曾为沈传师的幕僚,故有此称。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yú)。
座隅:座边。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0-47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30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