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2、 陈昳 陈朗.读故事赏古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103、 聂巧平 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3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霏霏:细雨纷纷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2、 陈昳 陈朗.读故事赏古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103、 聂巧平 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3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注释
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一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了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面烟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起句不正面描写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濒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这就为下一句抒情做了准备。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粗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经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的衰败灭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刘禹锡《台城》),但眼前这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有很深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两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更加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此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的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采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299-130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883年(中和三年),韦庄客游江南,于金陵凭吊六朝遗迹,感叹历史兴亡,便成此吊古伤今之作。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9-130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30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捕渔谣

: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sāng)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jiàn)冯唐。
年少:犹少年。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夫妇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此诗以民歌形式,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手法讽刺时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阶级,鞭笞了皇帝的种种罪行,道出了人民的强烈呼声。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0-6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牧童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suō)衣卧月明。
饱饭:吃饱了饭。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

1、 王伟萍.中国古代诗人的牧童情结 [J].南都学坛 ,2012,32(4):第43-47页.2、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03:第114页3、 关滢 朱炯远 张家鹏 王文衢主编.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1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汉祖庙

: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乘运应须宅(zhái)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huáng)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此代指整个天下。宅八荒:以八荒为宅院。宅,名词的意动用法。池隍:水塘和竹田。隍:通“篁”,喻农舍、家园。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新丰:沛丰邑,刘邦的发迹之处。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反秦领袖,称“西楚霸王”。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早年间游历汉高祖故乡时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这一时期,李商隐初涉仕途,政治热情极高,尽管屡因朋党争斗而遭排斥打击,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人在这里用了很鲜明的色调来赞誉汉高祖,并以项羽作陪衬突出了高祖建汉的恢弘气势。刘邦和项羽虽然都同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人物,可最后的胜利还是不可避免地归了刘邦,这是一种王者之风的胜利,项羽大败垓下是历史的必然。全诗对汉高祖的崇羡之情溢于言表,并立志要效仿汉高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朗月行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呼作:称为。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又疑瑶(yáo)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chán)(chú)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羿(yì)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此沦惑(huò),去去不足观。
阴精:指月。沦惑:沉沦迷惑。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凄怆:悲愁伤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熊礼汇 .李白诗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0-51 .3、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0-24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经檀道济故垒

: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6-148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梁守中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刘禹锡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14页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檀(tán)道济:刘宋时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万里长城:此用檀语。

(mò)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jiū)
秣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号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苏江宁。士女:指有识的男男女女。白符鸠:舞曲名,出自江南。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6-148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梁守中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刘禹锡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14页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诗人见到檀道济故垒,回想檀道济被枉杀一事,顿生感慨,故首两句即以“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伤之,对檀道济的无罪被杀这一深悲极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泪。然虽伤之,亦含赞颂景仰檀道济之意,此从将檀道济比喻为巍巍万里长城可见。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发其沉痛情感。次句“荒营野草秋”,以眼前荒凉萧条之景寄托其悲凉沉痛之思。由于诗人心头别有一层现实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旧垒,便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数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愤怒的抗议声立即在耳际回响。这种历史与现实在心头的交感共鸣,不是说明诗人的历史意识特别强烈,而是说明诗人需要借助历史来抨击现实,抒发积愤,悼念友人。诗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顺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贞革新,兴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悦”。后来不幸被宪宗“赐死”。诗人认为这也是自坏长城。三,四两句化用民谣入诗。据作者自注: “史云:当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的被杀,尽管宋文帝给他罗列了一大堆罪状,但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边。这首民谣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对于王叔文的无罪被“枉杀”,历史也会作出公正的判别,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边。借古人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而又妙在不肯说破,遂使全诗意蕴深厚,寄慨无穷。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6-148页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50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