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伯氏周臣过织帘先生故居同顾伊人访陈确庵夜宿
草堂人去薜萝存,洒泪空招未返魂。犹见康成遗故籍,忽思元亮老孤村。
青浮稻色秋间路,白照芦花月里门。感旧愈难今夜别,追维生死对黄昏。

草堂人去薜萝存,洒泪空招未返魂。犹见康成遗故籍,忽思元亮老孤村。
青浮稻色秋间路,白照芦花月里门。感旧愈难今夜别,追维生死对黄昏。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像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蔡女昔造胡笳(jiā)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有:通“又”。
胡人弹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shù)苍苍烽(fēng)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戍:边戍哨所。苍苍:衰老、残破貌。烽火:借代烽火台。荒:边陲、边疆。沉沉:低沉、阴沉貌。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sè)摵。
摵摵:弹叶之声。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gèng)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言:语助词。更:连词,与、和。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嘶(sī)酸雏(chú)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弹家乡远,逻(luó)娑(suō)沙尘哀怨生。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duò)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迸泉:喷涌出的泉水。飒飒:飞舞貌。木末:树梢。呦呦:鹿鸣声。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凤凰池:中书省。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高才:指房琯。脱略:轻慢,不在意。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街头鼓声雷动,皇城缓缓而开,赴朝庭应试科举的士子回来了。凤鸟衔着金榜从云彩中出来,顿时金鼓之声大作,让人间平地响起了雷声。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莺已飞迁,龙已化成,一夜之间满城车响马喧。家家户户神仙般的美人、小姐都聚在楼阁上,争着那登科中榜、一飞冲天的状元郎。
参考资料:
1、 周青著.《青蛾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72、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443、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252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禁城:宫城。人回:指应考举人看榜归来。凤衔:即凤凰衔书,谓传达皇帝诏令,公布本科新登进士名册。
莺(yīng)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cù)神仙,争看鹤冲天。
莺迁:古代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指登第,或为升擢、迁居的颂词。龙化:如龙兴起,发迹飞腾。神仙:这里指美女。唐代进士科放榜时,富贵人家即忙于从中择婿。鹤冲天:喻进士及第者从此一步登天。
参考资料:
1、 周青著.《青蛾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72、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443、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252这首词写应试科举放榜时的热闹场面和词人进士及第后的兴奋与得意之情,一派升平气象。
上片以浓墨重彩着力表现科举之日举子等待放榜的热闹场景,“天上探人回”写从朝廷应试而归。“凤衔金榜出云来”比喻天子授金榜,“平地一声雷”较为形象地刻画出男子得知放榜时自己已经金榜题名时内心极度的狂喜之情,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多年的艰辛有所收获,恍惚之间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下片描摹新科进士簪花游街拜府之时被众人争睹的场景,“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三句极写中举之人的欢快情景。“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这里写家家户户的小姐们争着看中举的士子们,心怀爱慕之情。从而衬托了中举士子年轻才俊的得意之情。“鹤冲天”这里比喻登科中举的人。晋陶潜所著《搜神后记》卷一有云:“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结末两句极尽张扬之势,主人公名成之后,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而后来,《喜迁莺》这一词牌又称《鹤冲天》。
作品画面频转,热闹非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一个神气十足、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的新科进士形象,以及纷繁喧嚣的现世风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1702、 夏华.《花间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79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终南有茅(máo)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终年:全年,一年到头。长:一作“常”。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自闲:悠闲自得。
不妨(fáng)饮酒复垂(chuí)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但:只,只要。往还:交游,交往。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从诗的写法上看,全篇以诗代书,写得朴实、自然、亲切。为使友人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诗中有意采用重复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首二句连用两个“终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门面山的优势。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终南山的“终”字移用来创造给人以悠长、缓慢之感的时间意象。一个“终年”再叠加一个“终日”,两个同一结构的诗句反复、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闲的心态,使人感到诗人在山中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生活下去,对世事不闻不问,甚至不管岁月的流逝,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张諲朝夕相处。四个“终字”,两个“长”字的叠用,诗句节奏显得非常缓慢。
全诗写得轻松自然,毫不着力。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闲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散淡、安闲的诗。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绿野(yě)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绿野堂:唐代裴度的住宅名,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南。开:创立,建设。物华:万物的精华。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gèng)种花。
令公:即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裴度(765年至83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因为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桃李:代指学生。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被风吹得高低起伏,东风吹动出外游人的心。
外地引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在异地看引家乡的花感觉到无边寂寞,在异乡听到家乡的乐曲让自己感到更加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红花飘落在地上,岸边的樱桃还没有熟透,小草重新生长绿色染遍了洲渚。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如果可以回到家乡,还是早些回去,不然子安死了,李安也亡了。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暖丝: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断:不连续、断开。
外地引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垂:垂 落、垂下。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diāo)谢吕安亡。
子期:钟子期, 春秋时代楚国人,精通音律, 俞伯牙挚友。吕安: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与他是至交。
羁留异地,思乡永远都是游子的滥觞,而韦庄的这一首《思归》更清婉别致、屈曲缠绵,道尽了异客乡情,实是难得一见的思乡佳作。全诗格调清断,惆怅中带着哀凉。
首联以柳丝随风摇曳,东风徐徐拂过发际的暖春之景写异客断肠之悲,“无力”“断”两个词用法极妙。
颔联,诗人承上贯下,借景抒情,以“外地”“异乡”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境况,而身在他乡,乡思难忘,彼时,“见花”“闻乐”,非但不觉美好,反而倍觉凄清落寞,乐景哀情,强烈的反衬,更将这份落寞推到了极致。
而颈联,看似全然在写景,绿野垂杨,樱桃再次红遍,岸边汀草,复又碧染芳菲,一个“还”字,一个“又”字,相互映衬,既道出了岁月流转、光阴流逝的惆怅,又表达了长期漂洎在外的悲苦。
既然苦,那么回乡吧。但“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回乡自然是好的,然而近乡情总怯,诗人也一样,思及归乡,他也忍不住思绪万端、顾虑重重,若“我”归时,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该如何是好。而诗人这种矛盾的思绪,恰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强烈的思归之意。字字珠玑,圜转巧妙,可谓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