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蓼花繁,芦叶冷,秋色催黄菊。秋雨秋风,酿得新醅熟。

斋东竹筱沉吟,鲈鱼羹美,开尊坐、翠帘高轴。

清歌促。渐看古道斜阳,阴阴满金谷。白眼青天,冷石醉中宿。

漫言岁岁悲秋,百川一吸,甚愁事、得来心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陆求可

(1617—1679)明末清初江南淮安人,字咸一,号密庵。顺治十二年进士。授裕州知州,入为刑部员外郎,升福建提学佥事。在裕州时,减轻百姓负担。在刑部,慎辨案情,以免冤滥。 27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别老母

: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参考资料:

1、 雷启洪,农东光.《历代咏别诗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6:第413页2、 陈靖.《精品古诗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第80页

(qiān)(wéi)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kū)
搴帷:掀起门帘,出门。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枯:干涸。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惨惨:幽暗无光。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参考资料:

1、 雷启洪,农东光.《历代咏别诗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6:第413页2、 陈靖.《精品古诗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第80页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这里的山色好似春天的云彩那样浓厚,又好似薄烟轻淡,参差不齐的树影映在江面上。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夕阳斜下,不禁推开船篷坐下,富春江山水一片翠色似乎涌上了船头。

参考资料:

1、 上海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第二学期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cēn)(cī)绿到大江边。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斜阳流水推篷(péng)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推篷:拉开船篷。

参考资料:

1、 上海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第二学期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诗歌描绘了富春江沿途山明水秀的动人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语言清晰明朗,比喻贴切生动。 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墙山寒,萧萧猎马还。
莽莽几千里的边塞,女墙一路延绵。黄昏之时,无数乌鸦的啼音滴落在城墙西畔。夕阳收拢最后一丝光热,落入西山。远处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笼罩,天光暗沉下来。此时可见猎队回归,马鸣萧萧响彻耳际。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入夜时分,便有人吹响胡笳。秋夜瑟瑟,笳声凄凄切切不堪听。不堪听,还生愁。他是身处异乡的人。愁绪会带来无端的空寂之感,遁入无尽的黑暗后又重新和着夜色将他包裹。梦里不归家,离别有多苦,这一夜,他怕是又要彻夜不眠。一盏残灯相伴幽怀,灯花泪水两簌簌。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第16页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pàn)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黄云:指边塞之云。紫塞:原指长城,此泛指边塞。女墙: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短墙。萧萧:马嘶声。

(jīa)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茄:胡笳。落碎花:灯花掉落。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第16页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上片描绘边塞黄昏苍凉的秋色。首二句以如椽之笔写景,不胜开阔,直追盛唐边塞诗。单看之,无丝毫狭小局促、落落寡欢之感,谓词人被边塞特有的秋景深深吸引,亦无不可。接下是“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豪壮大气不改,初添萧索苍茫之感。上片四句,连而读之,自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近有城墙两边的“啼乌”,远则是落日与群山,在红红的落日与苍莽的群山的衬托中,又有猎马飞驰而来。词中的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把边塞景色的特点,完全体现出来了。

  下片是描绘入夜之景和抒发思乡之情。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词人的远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当胡笳吹起时,那呜呜的声音,使边地的开阔誊和词人的惊异感顿然消失,充溢着的是一片悲凉的情调,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所以词人说“笳声听不得”,因此整片词的词情在微微的灰白之后,忽然黯淡起来。而“空城黑”三字,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荒漠凄凉之意。这两句在肃杀中寓悲凉,展现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直至引出末二句。“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末二句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一个“落”字而境界全出。

  从全词看,除“秋梦不归家”一句外,余皆景语。荒漠凄凉,肃煞萧索,烘托出思乡的悲怆孤独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湖上杂诗

: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二月时分葛岭的花都已盛开,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并不羡慕神仙,只是羡慕那些少年。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异:不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望青山忆旧

: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深秋暮雨的扬子江雾色迷蒙,笛声追随着孤雁共同没入无边天际。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初春时节重新走在这青山道上,江面航船静静行驶,柳条犹如丝带满挂堤岸。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青山:于今江苏仪征西南,南临扬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风帆:船帆或张帆乘风而行的船。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王士祯善于通过时差来造成意境的虚幻,也就是说,诗人善于将记忆中的景物同眼前的景物枚合起来,创造似真非真的效果。《江上望青山忆旧(选一》这首诗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顺治末年,诗人初下扬州不久,两次经过仪征赴金陇,一次是在秋八月,另一次是在次年的春三月。这首诗写于第二次经过时。诗中把两次见到的景物对照起来描绘,一清晰,一朦胧,一萧瑟,一明丽,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青山,在这里是地名,山位于今江苏仪征西南,南临扬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回忆第一次经过的景象。深秋暮雨的扬子江,雾色迷蒙,细雨潇潇,江岸上隐隐的青山,纷飞的黄叶,给入一片迷茫的感觉。夭空中有一只依稀可见的孤雁,悄然地掠过,又没入了迷蒙的天边;岸边上传来隐隐的笛声,似在向谁诉说,又似独自孤吟。笛声雁影,织出一派迷蒙萧瑟的意境。“迷离”这个词具有多重的意味,从表层着,景象模糊不清,乐调传得不真,这是对景物实况的写照。透过一层看,这其间恐怕更有诗人初到时,对这一带景物的陌生之感。这是当时诗人心境的写照,这种心境在今天已觉惘然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迷离”者,忘言之意也。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这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象。阳春三月重来青山,面貌已是完全不同了,诗中只用了一句来描写春天的景色,表现力极强。显然这是个晴朗和明媚的日子,远远的一片白帆鼓足了春风,在平静的江面上自由地行驶,鹅黄的柳丝挂满了春堤,在阳光下轻轻摇摆。“一”和“万”,两个数词表现力何等丰富!远处一切都可以看得真切入微,与前面的“迷离”形成了鲜明对照。当然这幅春江图里也融进了诗人的心情。经过一年多的异地生活,诗人已消除了初到时的陌生感,他对扬子江渐生出许多的亲切和热爱,一景一物都成了自己的朋友,加上扬州任上的工作初见成效,这一切怎不让年青的诗人感到兴奋呢?

  两幅景象写出了两种心贵时差和景差的对照,说到底是一种心灵的对照。当诗人用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时,往日和眼前的一切,远处和近处的一切全放射出了诱人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10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